融入“产出导向法”的英语语法教学实践*

2020-07-14 07:16窦红梅
甘肃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谓语语法

孙 峰,窦红梅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外语系,山西 临汾 041000)

1 概述

语法是英语学习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要素,也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不断进行,语法也是一个争议的话题,如何有效、高效地上好语法课是一个重点问题。

在语法教学中,有人认为应该淡化语法教学,教师热衷于设计多种活动,试图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去发现和体悟语法规律,而教师避开了语法知识的讲解,这样导致学生无法快速掌握语法规律,不能建立完整的语法体系,从而阻碍了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能力再提高;有人主张应该强化语法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强调语言形式,过分注重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停留在句子层面的理解,而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具体表现为语法规则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语法知识,被“塞进”了枯燥的语法规则,以至于学生在表达时总被语法捆住手脚,不敢张口,甚至慢慢地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也就使得教学收效甚微。大学英语普遍存在 “重讲轻练”,“重语言知识轻交际能力”(夏红梅,2007:37)。而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一种全新的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理论,其理论体系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完善,并且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章中探讨这一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和应用的论文主要涉及听说读写方面,语法教学方面的实证研究比较少。

在语法教学实践中融入“产出导向法”这一教学理论,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会有什么反应和评价,产生的教学效果如何等。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在英语语法课堂融入 “产出导向法”,历时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些浅薄的教学经验。

2 产出导向法

文秋芳教授提出“产出导向法”是在“输出驱动假设”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成人外语学习的教学理论。以“输出假设说”(Swain,1985)和“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视角”(Lantolf,2000)为理论支架,倡导“学用一体”,驱动手段(output-driven)作为产出活动,促成手段(input-enabled)作为输入活动,强调语言中产出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根据文秋芳教授的论述,“产出导向法”有三个核心环节:“驱动”环节 (motivating)、“促成”环节(enabling)和“评价”环节(assessing)。 首先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和相应的交际场景,驱动学生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动机;其次,教师要发挥中介作用,给学生输入必需的教学材料,促成任务的完成;在最后环节中,学生根据要求应当完成产出任务,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任务给出恰当的评价。

3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语法教学实践

研究者在语法课堂教学中融入“产出导向法”,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语法课实验。实验对象是师范高专应用英语专业二年级的一个24人班,全部参加。为了更全面地分析学生一个学期的变化,笔者设计了课堂学生评价表,邀请课题组教师随堂听课观察。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进行教学反思。本文仅以“非谓语动词”为教学案例进行阐述。

3.1 教学课题

研究者以“非谓语动词”为一个教学课题,以家乡山西作为交际背景,以传统风味小吃为教学线索。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是应用英语旅游方向,而山西的传统风味小吃很多,学生可以信手拈来很多表达素材。

3.2 教学目标

实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分为语言目标和文化目标两个层面。语言目标是学生在作介绍时能够正确使用非谓语动词;文化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热爱家乡,弘扬家乡传统文化。

3.3 任务设计

任务是以视频 《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中的《舌尖上的美食—临汾牛肉丸子面》呈现。就语言使用而言,任务有二:一是介绍临汾市和当地特色面食牛肉丸子面;二是介绍自己的家乡(各县)及传统风味小吃。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求使用非谓语动词。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呈现任务。

教学流程的设计将任务分解成三个子任务(如图1所示),以便逐步推进完成教学目标。

图1 教学流程

3.4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以驱动、促成和评价的顺序进行。

第一步:设计任务,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驱动“环节。以视频《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中的 《舌尖上的美食---临汾牛肉丸子面》呈现,引导学生设想自己是一名导游,为来山西旅游的游客介绍临汾的美食。学生用了一些简单句把自己想到的意思表达出来。

第二步:教师发挥中介作用,指导学生围绕输出任务,使用非谓语动词,这是“促成环节”。教师举例如何用非谓语动词把简单句美化;学生尝试在自己的句子中使用非谓语动词,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介绍临汾美食的短文。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预测任务的难度和复杂度,任务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视频呈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家乡的热爱,改变传统的枯燥的语法教学模式,教师解释非谓语动词的用法,用非谓语动词美化简单句,引导学生加工自己的句子,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

第三步: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效果,提高自己的表达质量,这是“评价”环节。事实上,此环节的评价具有“促学”的作用。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呈现本小组的作品,每组要求3min,其他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评分表给表演的同学评分。根据观察和评分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展示比较成功。在五个小组表演全部结束后,教师就学生的短文和表演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产品”中的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肯定了同学们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付出。除一组因为语音错误,其他四组都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学生们的思路非常开阔,构思新颖,使用非谓语动词使句子简洁高档,表达完全正确,轻松掌握了语法知识,大大提高了语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教学反思

1)78%的学生认为这种语法教学方法“更有趣,更有效”,“能够提高表达能力”,“语法课不再是枯燥无趣的做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了我的信心”,“既学会了语法,有练习了表达”等。在语法教学中应用“产出导向法”,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任务的促成降低了学生的焦虑,任务的完成使得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有了成就感。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英语教学,这也是“产出导向法”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优势。

2)在与教师们的沟通交流中,有些教师坚持认为语法要以“教师教”为主,教师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该讲语法的规则,学生才能会做题。另外的一部分教师则认为如果课堂上把任务交给学生,课堂的把控有点难。

3)笔者认为,在语法教学实践中应用“产出导向法”,要做到有效,必须理解其教学理念是“学用一体”,了解学情,设计的任务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产出质量;教师在“促成”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于充分指导,不能一叶障目,确保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任务的完成。

4)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语法基础,但他们对于语法缺乏系统性,甚至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引入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显著提升,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使用语言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对语法项目的习得有显著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转化为产出知识。同时,笔者在使用“产出导向法”进行语法教学的实践中,注意到任务的设计是难点,教师的引导和中介作用要发挥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些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5 结语

“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是为解决中国大学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弊端而尝试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文秋芳2017)。笔者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在25人的小班中进行,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和反馈,相信如果设计好任务和做好“促成”环节,这一教学理论也适用于人数较多的大班教学。

研究者认为教学设计还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期待更多的外语教师进行理论实践,也期待外语教学改革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谓语语法
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
非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