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课程思政”的四维进路

2020-07-14 02:29冯大同于瑾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7期
关键词:党建课程思政协同

冯大同 于瑾

摘要:“党建+课程思政”是指通过加强党建,推动党建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以党建的成果助推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使党建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相得益彰。为此需要多维并进,在实施主体维度构建全程化、立体式协同工作模式;内容维度促进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深度有机融合;转化路径维度构建政治性与学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学习工作模式;保障机制维度建立健全评价、激励与文化引领三重保障体系。

关键词: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路径

一、概念、问题与价值

(一)概念界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指思政课以外的课程也都要融入思政教育,从而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构成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形成协同效应。“党建+”是指通过加强党建,推动党建与其他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的成果助推其他工作的开展,最终形成相互促进的新形态。

“党建+课程思政”是指通过加强党建,推动党建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以党建的成果助推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使党建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相得益彰。

(二)问题提出

随着课程思政的持续推进,高校党组织在“大思政”中的定位和践行主体责任的问题愈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依据。此后“党建+”模式在各个领域铺开,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具体领域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和课程思政仍处于割裂状态,党建工作成果并未在课程思政中发挥应有价值,相关研究也几乎空白。

难道两项工作真的没有联通的可能,当前高校重点工作之一的加强党的建设难道不能推动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假设有可能,那么又该如何完成这种转化,需要在哪些维度创新,这正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研究意义

1.中國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理论需要

本课题将“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探索党建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促进学校育人工作,特别是课程思政的理论认识。

2.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党委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为此需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在此背景下聚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党建+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党建+课程思政”的问题溯源

当前高校通过加强党建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实施主体责任不清,没有形成合力

个别学校的党组织没有认识到党的建设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契合性,孤立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对于党的建设如何服务中心工作,特别是对思政育人没有形成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没有真正广泛动员起来。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没有真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支部建设没有真正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如何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课程思政尚未形成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深度有机融合

党建工作仍需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政热点与课程的结合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要素。

(三)党建推动课程思政路径模糊不清

由于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存在某种程度的割裂,党建成果没有有效转化,导致党员教职工落实课程思政改革中缺少价值引领,缺乏教育能力,缺失教育方式,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四)党建推动课程思政仍未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体系

个别党组织仍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党建评价制度,致使党的建设成为走过场的形成主义,重建设轻评估,而评估又重形式轻实效,没有真正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现象仍然存在。现有保障制度中评价、人才、文化、激励等机制尚难以促进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

三、“党建+课程思政”的四维进路

(一)实施主体维度:全程化、立体式协同工作模式创新

高校通过加强党建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要依据高校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全程化、立体式的协同工作模式。

1.各级党委和职能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和领导落实

陈宝生部长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教师党支部最为关键,这个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好,将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各级党委和职能部门要从政治站位的高度重视基层党支部特别是教师党支部建设,对党建如何服务大局,推动课程思政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任务落实。

2.基层党组织广泛动员、筑牢思想基础

通过制度建设广泛发动基层党员,提高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党建特别是基层党建的认识,从落实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新认识党建特别是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关联性,认清党建工作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独特的推动作用。

3.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素质、率先垂范

要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多个方面为广大基层党员树立标杆和榜样,形成良好舆论环境、优良工作作风和学风教风。

4.党员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自觉践行

党员教师要将党建工作提高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的成果转化为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落实到专业课程等教育教学中,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

(二)内容维度:促进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深度

有机融合

高校通过加强党建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需要促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深度有机融合,当前关键环节是明确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深度有机融合,赋予党建工作以特色和优势。

1.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践行

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需要规范“三会一课”,深入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从而为课程思政的落实提供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

2.以中国梦为动力源泉,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政热点与课程的结合点

党建工作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在一起,增强广大党员的文化自信。通过对时政热点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广大党员将自身专业发展与社会主义事业结合起来,进而引导、带动青年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3.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党员教育要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講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和学生共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4.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要素

党建工作要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决不能割裂开来,自说自话。要引导广大党员教师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融入党建工作与专业课程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成才规律,充分挖掘专业的德育资源和德育要素”,将知识传授和育人工作有机融合。

(三)转化路径维度:构建政治性与学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学习工作模式

高校通过加强党建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还需要在党建深化课程思政的路径维度创新工作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党建深化课程思政,要求党建工作也要借鉴上述重要论述,创新党建工作模式。

1.构建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学习工作模式

高校思政课改革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指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加强学理性探索中更科学地、更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方向。高校党建也应借鉴并与之适应,党建工作特别是理论学习中更应坚守政治性,同时面对知识分子阶层,也要把握工作规律和认识规律,引导广大教师党员以自身学科理论增强思政工作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在专业教授中更好推进课程思政。

2.构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工作模式

“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为课程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与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这里的课程既包括传统的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课程。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为:“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可见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需要同向同行,理论课与实践课也需要相互协同,党建工作也需与之相适应,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将党的理论、专业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深理论认识,发展理论成果,更好服务实践,从而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3.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学习工作模式

思政课长期以来主要是一种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各门课程中,体现于校园文化以及其他教育环节中,最终形成高校育人的合力”。为此党建工作也应借鉴此方法,通过加强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交流,直接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创新党建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考察等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教职工增强隐性教育意识,提高隐性教育水平和能力,更好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保障机制维度:建立健全评价、激励与文化引领三重保障体系

高校通过加强党建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还需构建完整的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的评价制度

党的建设要强化主体责任,层层推动落实。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制定详细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上级党组织要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情况。重点加强对党建实效的检查评估,克服走过场,坚决杜绝形式主义。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审核评估,强化结果导向的评价机制,引导党的建设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2.建立健全激励制度

党支部书记按照“双带头人”标准严格遴选,精心培育,促使其党务能力和业务能力均成为广大党员的楷模,真正带动党支部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在党的建设、深入落实课程思政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党员教职工,要依据其贡献大小,落实激励政策,真正使有能力的人才热心党的建设,积极融入党的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发挥模范引领作用,使党的建设成为磨砺人、培养人的重要平台。

3.培育优秀的大学文化

优秀的大学文化为加强党的建设、推进课程思政提供良好的政治氛围、舆论氛围和文化氛围。高校应重点加强文化建设,通过各类文化载体、以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仪式庆典、典型选树等文化活动结合党建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文化自觉,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宁晓菊,李静.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经验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30—32.

[2]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19-03-21,(02).

[3]冯刚,陈步云.坚持“八个统一”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之一)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八个统一”的建设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19,(9):11—14.

[4]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62—65.

[5]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八个统一”[J].教学与研究,2017,(7):13—19.

编辑/宋宇

猜你喜欢
党建课程思政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