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读题明真知

2020-07-14 08:28陆菊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培养小学数学

陆菊艳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解题错误的原因并不在于对数学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而在于没能真正读懂题意。由此可见,要想正确解答数学问题且实现思维的发展,一定要以读懂题意为前提,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文章便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对此展开详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读题能力 培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数学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与条件也不断增多,这就要求小学生一定要经过仔细地分析与思考去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以及有用条件,才能够为正确解题奠定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无法快速且准确地找准题目重点,进而导致最终答题出现错误。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看,数学题目的字数越多,小学生答题的错误率往往会越高,两者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因此,身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以此去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下文便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具体的培养策略展开分析。

一、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语言

数学学科具有典型的严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语言,通过日积月累的熏陶能够让学生在面对数学题目时能够更快速地理解。而数学语言具有非常明显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每一个概念、符号都有精准表达,所以一定要准确无误的理解。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花妈妈去银行存钱,存入银行的本金是10000元,银行的利率为5%,请问4年后小花妈妈能够取到多少钱?”,又如“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cm,长宽高的比例为3:2:1,求这一长方体的体积为多少?”……诸如此类的数学题目除了要考察小学生的组合运算能力之外,也要求学生对专业数学语言有所理解,学生唯有理解了题目中的本金、利率、长方形棱长、比例等概念,才能够正确读懂与解答题目。同时,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还经常会看到“多少”“长短”“贵便宜”的词汇,均表示着相应的数量关系。由此可见,通过阅读去理顺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才能够找准解题核心,也就让学生的问题解答变得更加快速且正确。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

1.细心读题习惯。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数学语言之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良好读题习惯进行培养。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仔细读题,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亲身示范,时刻告诫学生要耐心、仔细分析题意,不能粗略大概的浏览一遍题目就下笔解答,很多时候一个名称、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的差别,都会造成题意的巨大区别。举例来讲,有这样一道题“一条绳子长度为15.8米,第一次剪断3.3米,第二次剪断2.4米,请问绳子短了多少米?”这道题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来讲非常简单,但是却往往出错率也非常高,因为很多学生草草地扫一眼题目之后,便在思维惯性之下列出了算式15.8-3.3-2.4=10.1米,很显然这一答案是错误的。还有一些学生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是解题过程中却是用最初的15.8米减去现在的10.1米,完全將简单问题复杂化。事实上,这道题目的“陷阱”之处便在于“请问绳子短了多少米”而并非“绳子还剩下多少米?”,学生只有读懂了其中的“短”字的含义才能跳脱出思维定,从而找准解题思路。而且在分析题意之后会发现,题目中的“一条绳子长度为15.8米”可看作为干扰条件,在解题时完全不需要考虑。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小学生并非能力欠缺,而在于疏忽大意,没有静下心来去仔细读题,所以更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解题不能盲目求速度,要耐心将题目要求分析清楚,找准数量关系,才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2.改变思维的读题习惯。面对不同的数学题目要采取的解决方式各有不同,那么读题方式自然也有所不同,在解答部分难度较高的题目时需要提出更多启发性问题去引导学生读题分析。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甲从A地到B地,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乙从B地到A地,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如果乙比甲提前1小时出发,两人相遇地点刚好在A、B两地的中心点,请问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道题初看属于“相遇问题”,但是其中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只有一个已知量,难以解答。但是将其转换为“追及问题”,能够算出路程差与速度差,所以这道题可以转换为这样的表达“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前往B地,甲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如果乙先出发1小时,甲刚好在两地中心点追上乙,请问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通过思维的转变,能够结合新旧知识去找到题目条件的内在联系,读题过程中也能将复杂模糊的关系变得条理清晰,从而更有助于问题的解答。

三、引导学生转换题目表达形式

从小学数学的教材编制情况来看,很多例题的呈现方式更多是图文并茂,但是在练习题当中却鲜有这种呈现方式。而实际上小学生更能够理解形象事物的表达,读图能力显然要高于读字能力,如果题目有配图,那么答题正确率也会有明显提升,这一现象也侧面反映出了相较于直观表象而言,小学生掌握文字蕴含意义的能力有所欠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文字题目转换为图形表达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读题能力的养成。有这样一道难题“如果将一个梯形的上底延长2cm,这个图形将会变成正方形,并且面积增加9cm,请问原来的梯形面积是多少?”很多学生读完题目之后会显得非常茫然,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便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梯形延长上底之后都能变成正方向,在多次尝试下便能知晓只有直角梯形且高与下底相等能够符合这一条件,从而通过图形转换找到了题目的隐藏条件:梯形为直角梯形;上底与下底短3cm;高与下底相等。在图形转换之下,题目的已知条件增多,解题难度自然下降,大大提高了读题实效以及解题正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读题能力的培养算不上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其作为学生正确解题的基础,需要将其摆在关键地位上。而数学语言作为数学题目的组成元素,具有小学生较难理解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唯有具备良好的读题能力才能对题意有准确理解,从而照转解题思路。所以,身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识到对学生读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唯有巧读题,才能明真知,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廖雨馨.巧读题明真知——谈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38.

[2]刘艳霞.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读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181.

[3]孔庆娟.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J].教书育人,2019,(04):67.

猜你喜欢
培养小学数学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