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域下安吉余村两山文化景区资料翻译研究

2020-07-14 08:26陆益平王学文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化

陆益平 王学文

【摘要】湖州安吉余村作为“两山”文化的发源地,自2005年以来就不断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余村精心打造的美好风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本文将从余村“两山”文化景区资料入手,顺应生态文明建设潮流,依据生态翻译理论的“多维整合”原则,挑选具有较高“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译文,通过与原译文的对比,分析如何才能增强当地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

【关键词】“两山”文化;生态文明;生态翻译;多维整合

【Abstract】Yucun, the cradle of “two mountain” culture, has been brought into worldwide focus since 2005. The beautiful scenery in Yucun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visitors. This thesis tries to optimize the local exporting ability by focusing on the translation information of Yucun scenic spots with the trend of ecological improvement, and those translation will be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one. They were chosen according to higher “degree of holis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principle from Eco-Translatology.

【Key words】“two mountain” cul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Translatology;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作者简介】陆益平,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王学文,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生态旅游视角下乡村景区英语规范化翻译的调查与实践”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91034701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生态文明需要人文的支撑、跨学科的融合以及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依据生态翻译学相关理论,对当地景区文化资料翻译的分析可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相应帮助。此外,生态文明建设人文发展的相关理念也对生态翻译理论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安吉余村景区资料,以增强当地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

一、生态翻译理论

十余年前,我国著名学者胡庚申将翻译学与生态學整合,从翻译生态的视角,提出了生态翻译理论,并指出:生态翻译理论是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胡庚申认为:所谓“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它着眼于翻译生态的整体性,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 描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聚焦译者的生存境遇和翻译能力发展”。生态翻译理论中有诸多术语来源于生态学,且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汰弱留强”“翻译链”等。相较于传统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认为“各翻译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平衡的翻译主体生态系统,而译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因此他在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居于中心位置”。此外,译者在根据生态翻译理论进行翻译工作时,还需遵循“多维整合”的原则。即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达成使译文能适应新的语言、文化、交际的维度。

二、余村两山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1.成效。湖州市作为2018中国最佳地级城市30强,2018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第20名,有着“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城”的称号。随着“两山”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湖州安吉余村的旅游业得以不断壮大。时至今日,余村已建成具有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和田园观光区的国家3A级景区,并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和“浙江省首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称号。2017年,余村接待海内外游客约40万人次。以此为契机,湖州的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

2.现状。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作为媒介的文字,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决定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规范的翻译将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目前余村内景区资料的英译介绍仍存在诸多问题。

(1)景区翻译问题尚未受到重视。针对余村内景区资料的翻译问题,受重视的程度尚较低。许多路牌仍缺少英文翻译,大部分景区介绍的英文文本为汉语机翻,同一物件的翻译也尚未统一,低级的翻译错误随处可见。如余村的翻译既有“Yucun”,也有“Yu villege”。还存在将“竹荪”直接翻译成“bamboo”,将樱花翻译成“cherry”的错误情况。

(2)译文缺少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文字的“灵魂”,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翻译文本更需注重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缺少底蕴的文字会显得僵硬、死板,也容易使外国游客在游览时对景区的详细情况产生些许的误解。如余村内一处景区名为“向阳花开”,意指余村村内的百亩花海:春赏油菜,夏赏荷花,秋赏葵花。而在当地路牌中被直接翻译为“Blossom of sunflowers”,指的是向日葵的盛开,而非描述百花朝阳开放之景。而“阳”在余村两山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引申意义,若采用“sunflower”,会使汉语中原有的优雅与神圣感荡然无存,显然这种翻译有失偏颇。更为恰当的翻译可以是“Blossom in sunshine”,描述了花朵在阳光下绽放的场面,并着重强调花开的行为,突出了“绽放”之美,也保留了向着阳光的设定。

三、安吉余村景区资料中英译文本的“多维整合”实践

在译事中,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测定标准之一是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程度。因此,三维转换是评定译文优劣的重要标准。

1.语言维。景区资料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外文化传播的能力,因此,准确、恰当的文本翻译是译事的重中之重。严复曾在《天演论》中讲道:译事三难,信达雅。“信”作为首要标准,时刻都在督促译者忠于原文。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了解原文背后的内涵,结合语句背景,而不可仅根据字面意义简单直接翻译。针对汉语中常出现的四字词语,翻译时更需要逐字分析。如余村某一景点名为“翠竹幽径”。

原文:翠竹幽径

译文1:green bamboo& elegant path

此为当地的原翻译文本。实际上,“翠”用于形容“竹”,而“竹”和“幽”都作“径”的定语。此外,原翻译中选用了elegant来表示“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elegant多为“优、雅”之义。用于表达“幽深”含义时一般用“deep”。对于英语读者而言,deep在译语环境中的适应性比elegant更高,更能表达幽僻之义。然后,根据形容词排列规则调整原译文语序。

译文2:deep green bamboo path。

但deep green在英语中多被解释为“深绿”,有悖于原意。因此,为了适应译文翻译生态环境,将“翠竹幽径”翻译为deep path in green bamboo更为恰当。虽然将“竹”与“径”并列,但是读者对这种译文的反馈最接近于原文,因此作为“适应性选择”的结果,其“整合适应选择度”显然更高。这种译文更能适应语言维的标准。

2.文化维。在文化生态中,译者需通过解读文本,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以便在翻译时将文本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与引申义传达出来。著名跨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曾经说过: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依据生态翻译学,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重视源语与译语文化内涵的传达与阐释,源语与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的不同也是译者关注的焦点,译者要尽量避免从译语或源语文化角度来曲解原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优秀的翻译文本需要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同时避免受众群体对陌生文化产生突兀之感。汉语中许多词汇都有其引申的含义,如前文中提及的“向阳花开”。

原文: 向阳花开

译文1: Blossom of sunflowers

译文2: Blossom in sunshine

其中“花”喻指当地人民群众,“开”喻指“两山”文化的发扬光大。因此,译文1中的“sunflower”显然不可取。相比之下,译文2中的sunshine更能体现其精髓。

再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两山”文化的精髓译为“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但是為适应当地诸多景点中采用“两山”的简称(如“两山石碑”“两山院士林”等),相比较于原翻译中的“两山”音译,将“两山”翻译为“two mountains”更为妥当。此种翻译保留了两座大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以便于缩减为“两山”,避免了出现音译“两山”给外国游客带来的突兀感与困惑感,使外国游客能更好地了解“两山”文化的内涵,也有效地将“两山”与当地景区联系在一起。

3.交际维。胡庚申教授认为,译员在进行翻译时必须注重沟通功能,兼顾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传达之外,一定要“注意说话者所期望的交际意图是否在目标译文中得以实现”。例如,余村景点“翠竹幽径”中有一段介绍余村绿道的文本。

原文:绿道一期全长3公里,起点位于游客服务中心,终点在屠家堂自然村,沿线中三叶青基地、竹荪基地和部分景观休憩点已建成开放。

译文1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phase of the Green Road is 3 kilometers. The starting point is at the Village Visitor Service Center and the end is at the Tujiatang Natural Village. The Sanyeqing Base, the Bamboo Base, and some of the landscape rest points along the line have been completed and opened.

这段英译文本中有许多容易令英语游客困惑的地方,如绿道被翻译为green road,竹荪翻译为bamboo,音译的三叶青等。针对一些国内的特产,在翻译时译者可以采用音译+注释的方式翻译,或者采用英文学名。如竹荪既可以翻译为zhusun(a kind of edible fungus found in bamboo groves in Sichuan and Guizhou),也可以翻译为Dictyophora。在修正了句中的中式英语、错误翻译等问题后,可以整理出以下译文。

译文2: Starts from the Visitor Service Center and ends in the Tujiatang village, the first phase of the Greenway, is 3 kilometers long. The Tetrastigma Hemsleyanum Base, the Dictyophora Base, and some rest spots have been completed and opened.

这段翻译中包含了原句的所有内容,改正了原先的错误翻译,并修正了语序,使其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被外国读者所接受。

四、结语

“两山”理念是新时代湖州发展的指路明灯,是可持续发展大趋势下的必经之路。将“两山”文化对外推广是增强湖州文化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以“两山”文化的起源地余村为落脚点,结合生态翻译理论,意在促进湖州安吉余村的“两山”文化发扬光大,从而推进湖州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也让更多的游客认识到“两山”理念的优越之处。景点资料的文本翻译需要逐字推敲,需要译者对当地文化有着深厚的认知和了解。此外,希望余村的规范化翻译工作能辐射化地影响周边地区,进而带动全市、全省乃至其他省份乡村旅游景区文本资料翻译工作的规范化进程,从而大范围地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兴旺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商务印书馆,2013.

[2]胡庚申.從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 2008(02):1-5.

[3]胡庚申.刍议“生态翻译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2(02):125-131+160.

[4]刘文涛.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蛙》英译本研究[J].英语广场,2019(08):15-16.

[5]汪琪.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汉英口译显化策略——以习近平2017达沃斯演讲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11):202-203+205.

[6]新华网.习近平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18/c_1121820882.htm,2017-10-18/2020-01-28.

[7]新华网.浙江安吉余村: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OL]. 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8-06/05/c_1122936204.htm,2018-06-05/2020-01-28.

[8]新华网.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OL].http://www.qstheory.cn/2018-12/24/c_1123897093.htm,2018-12-24/2020-01-28.

[9]朱月娥.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的译者主体性[J].中国科技翻译, 2010(1):55-58.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