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专业导师负责制的轨道交通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20-07-14 08:28侯洪凤王茁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

侯洪凤 王茁

摘 要:本文提出基于“1+X”专业导师负责制的轨道交通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将专业导师与本科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真正做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关键词:导师负责制 创新 人才培养

专业导师制由来已久,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很多高校也已经成功实施这种教育制度,高校中多采用导师制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大连科技学院交通运输学院自2017年开始,尝试采用“1+X”专业导师负责制。“1+X” 专业导师负责制指某个专业教师依托实践创新平台培养若干名的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基于“1+X”专业导师负责制的轨道交通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推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资源建设、管理模式等专业建设内容与应用创新教育密切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1+X”专业导师负责制提出的背景

大连科技学院作为东北地区轨道交通领域的唯一民办高校,一直肩负着为轨道交通建设和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但是,由于学校地处东北(大连旅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创新性不够,对培养具有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轨道交通人才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学院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育环境,使轨道交通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模式更符合市场需要,满足大学生自我素质发展的需求。轨道交通类各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实用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不少高校专业教师侧重教书,专业课教师上完课就走人,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没有认真履行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应尽义务,缺乏立德树人意识。

(2)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存在明显界限。理论教学教师不能全程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具有行业经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存在制约。

(3)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于公立学校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学习动机,学习主动性差,课下不能够主动向自己的老师进行沟通和汇报,自己的实践能力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4)对教师的考核多偏重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硬指标,对教书育人缺乏刚性要求。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及企业导师优势,建立“1+X”专业导师负责制的轨道交通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将教师课堂、教师科研、实践教学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大开放学校实验室的力度,加强教学实训基地的建立,建立持续稳定的导师负责制轨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研究

二、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根据组建的“1+X”导师学生团队,导师按照大学生的学习阶段,将指导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即每个学年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方式。

第一学年:开学前两周各教研室主任面向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平台、专业学术社团、导师介绍,师生互选,鼓励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导师建立学生档案,熟悉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和生活状况,从大一开始帮助学生开始职业规划,指导学生自学,通过谈心谈话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讲解专业基础知识和简单项目训练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动手能力。

第二学年: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文献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轨道交通专业领域知识。其次,依托创新创业平台给学生创造参加创新竞赛、申报大学创新创业训练等项目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意识。

第三学年:让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鼓励有创新成果的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和申请专利;指导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做好考研准备;为不想读研学生举办职业规划讨论会及职业规划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学年:帮助学生联系毕业实习单位,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鼓励打算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考取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导师负责制的轨道交通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初见成效

1.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助推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基于交通科技类、结构设计、工程测量、电子科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五大竞赛模块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专业导师组担任竞赛模块负责人,将学科竞赛划分为不同层次和类别实行分类指导,给予不同的资助和指导,强化竞賽支持针对性。力争所有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一个竞赛模块。近三年获立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0余项,创新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近20项,市级奖项28项。

2.以专创融合课程为切入点,侧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以高教改革为契机,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专创融合课程、专业学术类社团、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开展专业技术知识讲座、培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0名优秀学生成长为科研助理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发表论文49篇,学生参与专利申报授权18项。

3.以产教融合为依托,建设协同育人双创导师队伍

2019年学校建立集专业学术社团、专业实验室及企业导师办公室于一体的交通运输学院综合创新基地。第一,扩大了导师队伍,建立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兼职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指导工作的双导师制“导师制”,实现“校企互联互通”深度融合,为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供支持。第二,构建专业学术社团与开放实验室共建共享共赢机制,打造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的良好平台,促进了广大师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为我院创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秀娟.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制、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工程经济.2019.10

[2]王茁.校企合作对民办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促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07

[3]李培聪.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