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宗祠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2020-07-14 08:46何津梅
神州·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

摘要:几百年来,宗祠在传承乡村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祠作为民间传统文化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做好宗祠建筑的保护和宗祠文化发掘,弘扬和传承传统的宗祠文化,对于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宗祠文化;建筑艺术;宗谱文化

宗祠,又称祠堂,有的地方称家庙、宗庙、祖庙、祖祠,是民间传统的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瞻仰先德的场所,是旧时家族宗亲联系、汇聚、议事、定规、处理族里大事的地方。

一、宗祠文化的主要内容

1.完美的建筑艺术。宗祠是旧时乡村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其建筑的选址、布局、构造和装饰十分讲究,大多数的祠堂融雕刻、绘画、书法于建筑之中,是传统村落古建筑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宗祠建筑的选址一般都在村落比较开阔的位置,交通方便,门前有坛,有利民众来往、集聚。

宗祠平面布局为三开间或五开间,单天井或两天井两厢式,室内空间开敞,中轴线上前厅、享堂、寝堂排列,有的在前厅构筑戏台。这种厅、堂、天井和边厢的布局,虚与实的结合变化,突出了空间的秩序感和层次感。

宗祠的墙体一般为砖墙和泥墙两种。有的做成八字形门墙,有的做成牌楼式门墙,而且用清水砖做法,砖缝细若丝线,工艺相当考究。两边的封火山墙凸显防火防盗作用,高低起伏的马头墙富有一定的形式美,喻示着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的气象。

建筑的梁架为抬梁和穿斗混合结构,厅堂的梁架多用抬梁,柱、梁用料较大,显得宗祠的雄偉高大。梁面和牛腿、雀替雕刻,有的墙面有壁画,梁枋有彩绘。室内都有匾额、楹联,体现尊儒崇文、耕读传家时代思想。

现存的民间宗祠多为明、清及民国初期的建筑,不同时期的宗祠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总体上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顺应自然,讲究人和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

2.珍贵的宗谱文化。有宗祠的家族都有宗谱。宗谱,有的又称族谱、家谱、家乘。宗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宗族世系繁衍的民间史书,它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记录一个家族的姓氏源流、迁徙轨迹,以及家族生息、繁衍、经济、婚姻、文化、族规、家训等人文资料,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正史、方志、宗谱)之一,是研究地方历史、地理、社会、民俗重要史料,是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

3.丰富的祭祖仪式。宗祠是乡村重要祭祖场所。每逢春节及重要节日,宗祠里都要举行祭祖活动。一般的地方大年初一在家里祭拜祖先后,还要到祠堂去祭祖。大多的宗祠在正月里要集中摆祭,宗祠值事管理的人事先通知各家各户准备各种供品。届时(一般在元宵节左右),宗祠里摆设香案、供桌,各家各户把准备好的三牲(猪头、鸡、鹅、鱼等),糕点、蔬菜、水果、干果、瓜子、蜜饯等各种供品送到宗祠里摆到供桌上,祭祀祖先。

丰富的祭祖仪式是民间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各种供品的制作和装饰代表了各地民间工艺的技术水平,这些都是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二、宗祠文化的存在问题

1.部分宗祠损毁比较严重。传统的宗祠大都是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虫蚁侵害,屋面漏水,梁架腐朽,墙体坍塌,自然损毁严重,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环境风貌遭受破坏。

2.维修工艺不规范。近年来,一些地方民间筹资进行了宗祠维修。但因有的规划不完善,管理人员和施工单位缺乏专业的古建筑修复知识,维修工程的工艺不规范,有的改变了建筑的原貌,“好心没办好事情”,造成人为的破坏。

3.续修宗谱存在质量问题。近年来,许多宗祠组织进行续修宗谱。但因纯属民间行为,个别宗祠续修宗谱缺乏专家的指导,导致新修的宗谱存在一些质量问题。

4.宗祠祭祀内容后继乏人。近年来,各地宗祠的祭祀活动都是一些老人主持,尤其是供品的制作工艺也都是老人制作,乡村里的年经人都不会,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后继乏人。

三、宗祠文化的保护建议

1.提升意识,建立机制。宗祠文化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对宗祠及宗祠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掘,是保护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需要,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积极的意义。要把宗祠文化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把宗祠建筑和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纳入到乡村建设之中,发挥其在旅游、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要建立政府引导、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的保护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引导村民关注与保护宗祠文化,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合力做好宗祠建筑和宗祠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各种活动来弘扬优秀的宗祠文化,使宗祠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德育教育的场所。

2.做好规划,加强指导。发改、建设、文化等部门和乡镇政府要认真摸清当地宗祠建筑的情况,认真做好宗祠文化的保护利用规划,加强对宗祠建筑保护维修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对于宗祠保护和修缮要依照原来的历史和文化,做到“修旧如旧”,保护其环境和建筑的历史风貌。健全完善宗祠建筑的修缮、监管、后续利用等工作机制,形成宗祠建筑保护的合力。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宗祠文化遗产的调查,对祭祀礼仪、供品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保护。档案馆、图书馆要组织有关的专家团队,加强对民间编修宗谱工作的指导,提升宗谱编修的质量。

3.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近年来,政府投入国家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浙江省宗祠建筑保护等资金,对乡村宗祠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民间宗祠数量多,许多宗祠亟待维修,资金缺口仍较大,况且宗祠属于古旧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长期的修缮保护。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广泛动员宗族成员,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捐助,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形成“民间自筹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保护新局面。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古祠堂建筑保护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整合和提升资金利用率。

作者简介:何津梅(1973.12)女,汉族,浙江遂昌人,大学本科,群文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
吉安市王家村历史建筑艺术特征
美术生态“渐进式”探究本土建筑艺术的研究
拉卜楞寺建筑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论中原道教建筑艺术在景区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开平碉楼的窗户设计研究
徽州古建筑中木雕艺术的造型设计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