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四共”谱写城乡教育一体化新篇章

2020-07-14 18:01郭向东
山西教育·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优质校园文化

郭向东

近年来,阳城县教育局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先后探索实施了一乡多校“一校制”、边远乡镇“九年一贯制”、城镇学校“集团制”、城乡学校“结对制”等模式。今年以来,利用实施线上教学的契机,将现有县直小学和乡镇中心学校20所、县直初中和乡镇中学23所,按照学段和片区统筹安排,组建6个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教学共同体,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为建设教育名县奠定坚实基础。

优质教师资源共享

教师交流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教学共同体在学校的机构编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各学校教师数量均衡、学科结构优化、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合理流动。

一是县城优质学校教师优先在教学共同体学校支教。在不影响县城优质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统筹安排优秀教师到教师资源相对匮乏的成员学校支教。近几年我们每年安排的支教、交流教师占比都达到10%以上。

二是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到县城优质学校定期交流、跟岗培训。教学共同体成员学校有管理锻炼和教学提升需求的,可优先交流相关人员到县城优质学校任职任教。

三是面对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相对不足的两重困境,可采取“多校设岗、一岗多校、共聘一人、就近走教”的办法,解决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师资紧缺问题。

四是在“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中,跨校竞聘的教师优先在共同体学校应聘。

优质校园文化共融

文化是学校建设的灵魂,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共同体内部各学校要在三年发展规划方案的实施中,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符合共同体发展的校园文化,同时避免“千校一面”。

一是加强物质文化互补。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共同体学校之间要加强沟通,既彰显共同的文化追求,又根据学校历史、发展现状、学生特点,突出自我、张扬个性,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当前我县初步形成了蟒河中心学校农耕文化、芹池中心学校厚道文化、次营中学五彩文化等特色校园文化。

二是强化制度文化交流。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保障机制。在教学共同体联席会议机制的基础上,要规划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办学目标、发展战略、治学方针等,要制定会议制度、学习制度、教师交流制度、学科教研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质量监测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逐步推动教学共同体迈向更高级形式。

三是促进精神文化发展。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发展内核要素。各教学共同体要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增强共同体凝聚力,展示共同体新形象,真正实现共同体共融共荣。阳城三中的三品教育、阳城二小的美素教育等,已经凝练成为学校精神,也对共同体学校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优质管理模式共通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共同体学校突出优质管理模式的移植与重构,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一是全面对接。共同体内县城优质学校通过交流管理干部、教学骨干,输出管理理念、教学效益,帮助共同体成员学校中的农村薄弱学校,实现校际之间管理对接、融合发展。

二是主动融入。主体学校积极承担责任,谋划好、召集好、组织好、协调好教学共同体校际协同发展。各成员学校端正心态、主动融入,既要积极展示、发挥特长,也要见贤思齐、补足短板。

三是推进创新。推动各学校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在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教辅工勤人员调配、学校发展目标规划、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等方面出新招、见实效,在办学理念、文化品质、管理品牌等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出成果。同时各教学共同体建立了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考核评估制度,探索共同体内学校绩效捆绑考核办法,实行内部独立考核评价。

优质教学教研共有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城乡学校质量均衡,是共同体建设的终极目标。各共同体以教学研究为纽带,以教师成长为核心,全方位推动教学教研互动共有。

一是教学相对统一。教学共同体内部统一制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统一组织备课,统一教学进度、学业测试和教学考核,统一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统一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二是教研跨校开展。建立了教学共同体内教研教改协作机制,共同开展大教研活动。成立了多学科教研大组,进行联合教研,在主体学校与各校区之间开展“轮讲、共听、互评”,进行课堂教学示范、教學专题研讨等活动,共享教育资源,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三是打造名师团队。教学共同体要以各学科骨干为基础,组建名师团队。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在有计划、有规划的活动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推动义务教育教学发展共同体建设中,我们既对标一流,又吸取教训,努力避免三个误区:

一是避免客体化。六大办学共同体中,主体校毫无疑问承担着引领、带动、辐射的责任,但其他成员校不是客人、不是下属,不能等、不能靠,既要整体服从共同体的各类安排,也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共同体内的各类合作。

二是避免同质化。我们说的四共,是指在原来办学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而不是推翻原有的一套,与主体校实行完全一样的办学,最后变成没有特色。所以我们要求各成员学校坚持落实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取长补短,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

三是避免低位化。很多共同体中稀释了原来优质学校的优质资源,出现了削峰填谷现象,原来优秀的不优秀了,泯然众人,低位均衡。我们搞共同体,坚决避免简单的输血式发展,而是要提高薄弱学校的造血功能,要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后进的变先进,达到真正的高位均衡。

(作者单位:阳城县教育局)

猜你喜欢
共同体优质校园文化
爱的共同体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