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假期背景下“延伸课堂”的审视与重建

2020-07-14 18:01穆晓立
山西教育·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居家师生家长

穆晓立

2020年的这个寒假,我们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为了更有效地防控疫情,广大师生积极响应各级政府部门的倡议,居家工作和学习。学生留在了家中,戴上耳麦、面对屏幕、端坐桌前,开始“居家上课”。昔日的教师成了“最美主播”,熟悉的学生成了“忠实听众”。假期延长、“课堂”延伸,学习和交流在空间上出现分离。别样的课堂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延长的假期:价值重建与学生立场

进入“需要”:发现突破的可能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停课不停学”工作提出明确意见。《通知》指出,在延长假期里,对学生的教育要“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与此同时,为了关照特殊时空和特殊形式的学习,《通知》还进一步强调:“坚持学校教师线上指导帮助与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相结合,限时限量合理安排学习。要强化居家学习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制定居家学习计划,合理选择资源,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难看出,从国家层面,《通知》已经从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机制等方面对延长假期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了实施意见。

特殊形势下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学生、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教学效果的达成,其实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价值定位是形成教育目标和方向的基础,也是支撑教育主题和主线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教育者首先应该思考这个特殊假期的教育价值定位。

价值定位,需要“走入”,走入“需要”。特殊假期不仅要关注教师需要和教学需要,更要关注学生需要和学习需要。如何将国家课程学习置于学生的“需要”下,如何将课程学习和成长教育有机融合,如何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良性互动,这些问题需要一一破题、一一解决。教育,以人的生命为本位,需要教育者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学习者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假期是学生拥有的属于自己独立成长的宝贵时光。尽管这个特殊时期,我们需要承担一部分的内容,但是为了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居家学习和生活也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当然,我们在专注学生成长需要时,可以适当参照具体学生的个体视角。为此,延长假期的教育教学设计,不妨给学生一定程度上的“私人订制”。

走出“束缚”:寻找突破的空间

我们关注“需要”,是为了满足“需要”。实现“需要”,就要进行角色重建和身份认同。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教师和家长,只有能够认同理解彼此的教育目标,才能达成共识,教育教学才会形成好的效果。如果教师还是如同学校教学一样,单纯地上课、布置作业,学生还是上课学习、课后完成作业,家长还是检点上课、检点作业,那么这样的学习只不过是转换了空间,线下课堂变成了线上课堂而已,并没有体现其特殊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对学生的监管上,教与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走出“束缚”需要我们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特殊的教育教学空间减少了师生直面交流的机会,我们应该进一步审视师生交往的内在构成,挖掘可以扩展的交往形式。比如,我们可以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社交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可以开通在线“班级留言板”“班级论坛”等,让学生积极留言、直抒胸臆,提振他们防疫、战“疫”的信心,传导“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坚定信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线交流和展评,提升师生、生生线上交往的“意义”和“水平”。特殊时期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增强“自我理解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实践创新,寻找着力点和落脚点。

假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该关注学生“在场”、关注学生“参与”、关注学生“体验”,让假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成长的主场。学习项目上,既要有学校或班级共同的学习项目,也要有符合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项目。学习形式上,既可以有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也可以有基于线上的团体或小组合作学习。作业类型上,既可以有书面作业,也可以有发展兴趣爱好、培养一技之长、家务劳动、参与线上志愿服务等创新性的作业形式。假期重建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全员参与,应该将策划、实施、评价过程贯穿其中,让学生成为假期中的“关键人”,充分地实践、交往、体验,进而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延伸的课堂:关系孕育与主动发展

我们深知,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不是真课堂,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会有他们的自主成长。我们将课堂延伸,延伸至学生在延长假期里的“应为”“可为”“能为”之处。关系孕育、线上联动、学程导航、交往共生,理应成为延伸假期里学生的主动作为。

建设“生活圈”:构建延伸课堂的新路径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传播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只有发生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才会产生知识的共享与并进、情感的融通与砥砺、思想的碰撞和共振。延长假期里,我们的课堂从教室移到家庭,教师的视线也从课桌上移到屏幕前。居家课堂上,学生的“生活圈”变得狭小,学生的课堂交往活动只能依靠网络完成。教学是师生双方双向交流的活动。在一些线上课堂,由于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即时学习状态,导致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往往只能单线联系,虽然只隔屏幕,但心理距离依然遥远。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学环境的改变必然影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媒体、师生角色的转变。为此,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还必须考虑上述学生学习要素的改变,制定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活动方案。

学生的“生活圈”,一定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域。学生的学习需要主动介入,要有参与感、存在感、价值(效能)感。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力只有在自主和自動的状态下才能得以释放和发挥。延伸假期,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如何得到充分发挥,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课堂的重建,一定意义上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基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状态,内含了学生的参与自觉,指向了学生的参与关系,道出了学生的参与需求。疫情当前,诸如“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健康教育”“科学教育”等逐渐进入课堂,教育需要这样的“因时而动”,需要这样的“借题发挥”。教育不是万能的,但良好的教育可以促进良好社会的发育。当然,有的时候学生也会有“不能承受之重”。很多教育存在“硬性植入”,学生“水土不服”,以至“难以消化”。这就需要教育者重新审视教育的“切入视角”以及可能拥有的“弹性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有所获。

课堂变为学堂,屏幕前的学生变成生活中的学习者,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的智慧。同时应该看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既方便了教学,也限制了教学。学生从看书变成盯屏幕,正是应景从“读文时代”跨入“读图时代”。当然,新时代的学生热衷于此类信息媒介的交流,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不利的一面,对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要进一步加强引导、规范运用,让信息技术成为工具而不是内容本身。

打造“共同体”:实现延伸课堂的新样态

变化需要适应,也需要重建。为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创新假期教育形式,构建学生假期管理新样态。我们要注重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学生与社会关系的整体孕育,将学校、家长、社区、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机统一,融通各种关系,打造学生假期学习生活“共同体”。延长假期,不能延长学习。为此,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和全程服务十分重要。教师要进行延长假期的整体规划,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采取动态化管理的模式,并给予相应的、针对性的指导。

延伸课堂,不只包括学校教育,更包括家庭教育。家长在学生假期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居家学习,家长既是孩子学习的督促者,还是参与者、建设者。良好的家庭氛围、积极的亲子关系、顺畅的家校互动,是影响孩子在假期学习效果达成的重要因素。延长假期,应该是师生、亲子、生生互联互通的“共同生活”时间。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端坐于电脑屏幕前“自说自话”,不能只是单向传输,更要建构“家校共育”模式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特殊时期,为了发挥家校联动的功效,我们还可以帮助家长建立“学生假期学习实践·家长助学台账”,让家长对学生假期进行日常化、精细化管理,做好学生假期安全保障工作,及时向教师或学校反馈学生假期学习生活动态,并配合学校的各项管理。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适时开展“家长课堂”,宣传防疫知识,让家庭真正成为防疫抗疫的第一防线。

疫情终将过去,探索未有穷期。我们今天的思考和实践,就是在为探索明天的教育新路奠基。教育的生成之途,其实就是困惑产生与解决的过程。发现与聚焦是形成教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延长的假期里,让学生“学而不辍”“居而有为”,是提升其假期学习价值与效能的重要目标。延长的假期,给每一个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延伸的课堂,让每一位教育者有了一个新的选择:走向田野、走向学生、走向心靈!

(作者单位:太原市小店区北格一中)

猜你喜欢
居家师生家长
居家信条
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家长错了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微生高的往事
初四居家放松
家长请吃药Ⅱ
麻辣师生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