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的中小学校健康教育

2020-07-14 18:01陈静
山西教育·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青少年疫情课程

陈静

今年年初,肆虐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再次受到重大考验。学校如何有效防控大规模、高传染性的疫情?如何维护好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青少年儿童作为新冠肺炎疫情的亲历者、见证者,又将如何有效培养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防护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自身体质?这些问题在疫情尚未完全结束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

一、当前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现状分析

2019年,教育部在“教育奋进看落实”系列第五场通气会上介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指标稳步上升,力量和耐力素质指标稳中向好。抽测复核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为91.91%,优良率为30.57%。2016—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趋势,不及格率由12.0%下降至11.3%,下降了0.7个百分点;良好率由21.9%上升至24.1%,上升了2.2个百分点;优秀率由4.6%上升至6.2%,上升了1.6个百分点。小学和初中学生达标良好率和优秀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塑造健全人格等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不过,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虽有所改善,但仍很严峻,超重和肥胖等问题日益严重。上海体育学院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龄儿童超重率从1985年的1.1%上升到2014年的20.4%,肥胖率从0.5%上升到7.3%,约五分之一的学龄儿童体重超重。不可忽视的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体能素质、视力不良等健康问题不断增多,且呈低龄化趋势。

二、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当前,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问题,是一种社会性、综合性现象,既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现代教育因素,也有个体模糊不清、盲目随从等主观因素,呈现出错综复杂、多元影响的特征。但中小学校作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导者,其主要问题还在于学校中青少年儿童身体与健康教育的缺位、缺失。具体而言:

健康教育缺乏整体系统的顶层设计。虽然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意识逐步提升,但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校一向是各自为政、各施其策,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分级与分类指导体系。久而久之,一些学校在推进落实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中,多处于效率低下、简单重复状态。

健康教育观念滞后。当前,一些学校和家长普遍存在着“身心二元”的教育理念,单纯地关注和重视学生智力与心智的培养,弱化和忽视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教育问题。这样,无形之中也弱化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的应有地位,难以真正将“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落实落地。

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理想。以山西省为例,当前,中小学健康教育的主体教材是《体育与健康》,其中小学阶段仅提供教师用书,初中、高中分别选用国家教材目录中的2-3种版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关教材。在课程开设方面,根据国家课程方案,我省体育课课时有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课时;初中七至九年级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而健康教育缺乏硬性要求,课时安排不足,导致大多数学校保障开足体育课,但却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关注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学校健康教育的预期效果。

健康教育专任教师力量不足。从相关调研情况来看,我省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多为兼职,且主体为体育教师,基本没有经过专业的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与培训,缺乏相应的健康背景知识和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有限。另外,有专业知识背景,特别是具备卫生防疫保健知识的校医基本不参与到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仅有少数校医通过讲座对个别具体健康内容进行讲授。在客观上,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难以高标准地完成学校体育卫生教育目标。

健康教育開展动力不足。当前,学校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办法,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校把考核的重点放在了主科课程上,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关注度不高。对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缺乏具体的要求,在执行落地过程中,在教育内容、活动形式方面有所局限,积极性不高,学校健康教育成效不明显。

三、加强中小学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中小学校健康教育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科学制定中小学健康教育总体规划。国家对健康教育顶层设计的完善是促进健康教育发展的根本对策。但就我省而言,也要研制符合我省实际的总体方案,统筹规划健康教育的管理制度、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各类教师(专职教师、保健教师和校医)职责、质量监测、经费保障等,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提供制度保障。

以生命健康教育为契机更新家校健康教育理念。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学校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并重新思考和探索实践教书育人的新理念。在寒假和延期开学阶段,中小学校应以此为契机,立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倡导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等,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自主探究,实现更有价值的自主成长。由此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教育,更新健康教育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等全领域的强大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教育的觉醒,从而践行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优化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强制学时是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及效果的重要保障。建议专设“健康教育课”,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规定每周必须达到0.5课时(两周一次),保障健康教育开足开好。要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将健康教育与其他相关教育,如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把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教育效应。同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健康教育活动,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培养。加强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是深化中小学校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在部署实施主题健康教育活动中,对加强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做好组织领导、服务保障和督导评估等提出明确要求。要引领每位教师将健康教育理念根植于心,将责任落实于行,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把健康教育与相关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利用班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突出实效。另外,在师范院校、体育院校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进行专业师资培养;在教师资格证或入职招聘考试中增加“健康教育学”课程内容,把好“入口关”;定期组织我省的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

加强考核评价,压实主体责任。学校健康教育作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环节,对于青少年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和保持身心健康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要研究制订学校健康教育考核评价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任务要求、考核标准,引导学校层面重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开展健康教育的内生动力,压实主体责任,提高执行力度,不断提升学校健康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青少年疫情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