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文化诗学启示下的新时期典籍翻译策略中的多主体性体现

2020-07-14 09:31赵忻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孟子

【摘 要】 基于当前倡导“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时代背景,本文以翻译多主体性理论为视角结合中国语境文化诗学观,并以《孟子》法译本为例本,分析与探讨译者如何在译文中体现多位主体性以保证译介的绝佳效果。论文将理论与实践成果相结合,以期为新时期典籍翻译的理论研究带来借鉴意义,为其翻译实践带来实用价值。

【关键词】 中国语境文化诗学;翻译多主体性;新时期典籍翻译;《孟子》雷威安译本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3-0094-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翻译是基于原作的再创作行为,这一本质决定了作者具有主体性地位,一直以来对译者所提出的“忠实”这一要求也是基于对作者主体性的考虑。近些年,随着翻译研究转向文化,以作者、译者及读者为中心的文化研究范式成为主导理论与研究方法,超越以往对文本的语文学研究范式的局限,将其从语符间的转换过程扩展至文化间的交流与建构过程。翻译文化性的显现带动了大批学者对翻译主体性深入研究并逐步达成共识,认为对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所构成的多位主体及其主体间关系的研究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将中国语境文化诗学运用于翻译多主体性研究之中并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可以扩展翻译主体性理论研究维度,补充其理论研究成果,其指导意义可充分体现于新时期典籍的翻译实践之中。

一、中国语境文化诗学启示下的多主体性理念

童庆炳教授基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这一现实语境,提出了中国特色文化诗学观,认为文学理论既要关注现实社会,又要坚守文学的领地;倡导内外部交融、文学与文化交叉的研究方式以拓宽理论研究空间、丰富研究方法、展现文学的无穷魅力。这一理论所强调的文化与诗性、文本与语境、历史与现实间有机协调的机制对于翻译多主体性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给予读者以文化与诗性

这一理念旨在与文化的结合中加深对文学的研究,以文学的审美性即诗性为中心。审美是这一对象活动是人以情感对其观照形成内与外、物与心的双向交流来实现情感评价与情感变化,缺乏审美品质的作品无法使人产生情感波动,其内涵的理解也无从谈起,所以要以审美的超越与自由来抵制为物质利益所束缚的意识形态,给予社会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食粮。这一理念为翻译中读者主体性显现与把握带来启发。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交流,所以译文要考虑译语文化的主体性,为读者呈现符合其文学审美特征以及具有诗性艺术表现力的形式,以可以让读者看得懂、觉得美的语言有效接收本文的文化内涵,运用最贴近、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信息以实现译文的交际性。有学者认为尽最大可能保留原作文化的异质性可以加速文化交流,但这一趋势可能会导致文化间的失衡,因为译入语如符合其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读者便更容易卸下防备,积极地从理解到共鸣最终转化为文化认同心理,实现交流的目的。并非译作中语言的异化程度与文化接收程度成正比,过度异化会破坏译入语语言生态,冲击读者的文化心理。要保持文化多样性,就要基于对多元文化主体性的尊重,以詩性的译语促进主体间的可持续交流。

(二)发挥译者主体创造性

中国语境文化诗学倡导在上述由语言与审美构成的内部批评与历史语境和回应现实文化构成的外部批评之间实现多主体间的平衡,认为文学应从作品的诗性中挖掘内在历史文化并介入现实寻找当前时期所缺失的精神财富以纠正其不平衡的发展趋势,这一理论具备多元交流性,也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显现带来启示意义。理解、阐释与再创造构成翻译活动的循环,是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积极对话,译者处在中心位置并与原作者一样为读者贡献文学的创造性与审美性。而翻译是多元文化共同参与的交流行为,它在不停地运动中构成一个整体,所以翻译活动具多元、对话与建构的品质,文化间的关系以及译者所持有的文化态度成为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决定译文的优劣。欲实现两种文化间的和谐交流、历史与现实的积极交流,译者要将自己作为肩负文化交流、文化复兴使命的文化传播者,通过积极介入于主体性意识与创造性才能的充分发挥,在译文的文学性与诗性、继承传统与现实介入之中体现对多主体的尊重。

二、多主体理论在新时期典籍翻译中的体现

典籍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将其译介于世界极其不易,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超的艺术手法。儒家经典《孟子》文化内涵深奥,民族与时代特点强烈,于译者而言是巨大挑战。法国知名汉学家、翻译家雷威安(André Lévy)参阅数十种研究著作,译文字斟句酌、忠实可信,文中专有名词与涉及的历史事件均有简明注释,是目前传播最广的译本。下文将《孟子》卷一《梁惠王章句上》为语料,以上述理论视角对译作进行分析与探讨。

例1.原文: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1.1)

André Lévy译:Si Votre Majesté ne parle que de ce qui va dans les intérêts de son propre pays, les grands officiers de la haute noblesse ne se demanderont-ils pas comment avantager leur propre maison, les gentilshommes et gens du commun ne rechercheront-ils point ce qui va dans lintérêt de leur personne?Quand, du haut en bas de la société, chacun confisque ce qui lui est profitable aux dépens dautrui, lEtat se trouve assurément en péril.(1.A.1.)

“反复”在汉语语篇中是一种常见的语篇衔接与修辞手段,以增强语篇的衔接感与韵律感。法语语篇中也有类似现象,但多借助代词、近义词或概括词的替换手段以避免高强度的同词重复。此处原文中“曰”与“何以利吾”重复三次,语气层层推进,语句衔接紧密、流畅,而译文分别以“ne parle que de ce qui va dans les intérêts” ,“ne se demanderont-ils pas comment avantager”,“ne rechercheront-ils point ce qui va dans lintérêt”三种不同表达方式借助替代方法实现了衔接,且符合法语传统语用与修辞需要,给予形式上的多种变化,文本含义与语气传达得淋漓尽致,文本可读性与可理解性强烈;“利”与“矣”相押韵,译文予以相应处理,分别译为“dautrui”与“péril”,如原文一般朗朗上口。

例2.原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1)

André Lévy译:Aucun homme bienveillant ne néglige ses parents,aucun homme vertueux ne méprise son souverain. Ne suffirait-il à Votre Majesté de ne mentionner que lhumanité et la justice,pourquoi lui faut-il parler dintérêts?(1.A.1.)

原文两处重复“仁”与“义”,译文将其分别译为“bienveillant”“lhumanité”与“vertueux”“la justice”借助近义词替代手段,使得译句富于变化,增强其含蕴的审美特征性;第二句译文最后运用“lui faut-il ”这一强调与倒装手法传达了此处原文富有感染力的语气与雄辩的写作风格。

例3.原文:‘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1.2)

André Lévy译:“Lorsquil entreprit de la construire

La divine terrasse

Il en dirigea les plans et lexécution,

Elle se mit au travail, la population.

Et bient?t lacheva.

Il lavait entrepris sans h?te ni pression,

Mais enfouie était venue la population.

Le roi se tenait dans le parc divin

Où se cachaient cerfs et biches au lisse pelage

Et les oiseaux aux blancs et brillants plumages.

Près de létang divin se tenait le prince,

Où les poissons sautaient dune joie sans feinte.”(1.A.2.)

如此例句凡原文引用诗经的部分,译文在内容上忠于其基于历史语境下的文本含义,而形式上采用汉法诗体相结合的形式,忠于原文句型结构,配以法语诗歌惯有的断行形式并且每句均运用押韵等处理手法,将原文内容中所有重要元素都表现于译文中又具形式上的美感,使译文更具诗意也符合原文旨在突出此处以增加辩论的据理性的引用目的。

例4原文:將以衅钟(1.7)

André Lévy译:On lemmène frotter de son sang une cloche.(1.A.7.)

“衅钟”为古代一种祭的名称,即宗庙中的新钟启用前,宰杀牲畜,将血涂在钟上进行告祭。考虑到读者的接收能力,译者以释义性方法阐释,增加了可读性的同时避免了信息流失,最终使译文忠实于作者也忠实于读者。

孟子笔下的语录体散文,形象丰富、感染力更强,译者通过深度洞察其历史语境将这一特点展现于译文中,读者可借助法语的诗性美感体会《孟子》的文化内涵使中法文化完美融合,这有赖于译者主体意识作用下文学与诗性、本文与语境、历史与现实、作者与读者间的和谐对话,主体间的和谐对话让译者超越文化障碍,接近原作者的所思、所感,使读者感受原著的精妙之处。

三、结语

随着文化不断地走出去,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与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典籍翻译呼唤理论与策略与时俱进,以将更为丰富与全面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翻译的单一主体性讨论中因对话缺失逐渐为多主体性的深入研究所取代,在中国语境文化诗学启发下,多主体理论可获得丰富与发展,同时,《孟子》雷威安译本的广泛传播也表明这一理论对新时期典籍翻译具有积极意义。典籍翻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其译文品质关系到对外传播的效果也决定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效,决定着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所以新时期的典籍翻译中要进一步发挥译者的积极作用,协调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保持求同存异的文化态度,增强对外传播的亲和力,既要能够以中国话语呈现的优秀作品向世界发声,又要善于运用国际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段峰,文化视野下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

[2]童庆炳,文化诗学结构:中心、基本点、呼吁[J].福州大学学报,2012(2):45-52.

[3]Nida,Eugene.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6.

[4]Venuti,Lawrence.Transl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ies[A].In Christina Shaffner&Helen Keely-Holmes(eds). 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C].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5:9-25.

[5]Schulte,Rainer&John Biguenet. Theories of 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to Derrida[C].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63.

[6]孟子.孟子[M].André LEVY,译.长沙:岳麓书社,2009:2-25.

[7]许钧,宋学智,胡安江,傅雷翻译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6:31.

收稿日期:2020-01-22

作者简介:赵忻(1988—),女,吉林长春人,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笔译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孟子
孟母戒子
杯水车薪
柔软生活
磨刀不误砍柴工
大郭小郭行军锅(连载二)
如花绽放
漫画
孟子说仁德
孟母教子
漫画《孟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