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与实效研究

2020-07-14 10:07刘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在线教育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

刘萍

【摘要】本文基于石河子大学《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2017-2018年度和2018-2019年度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初步探析。对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举、疏漏之处、教学机制、学生反馈以及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用辩证的方法去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文章的研究可为高校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在线教育  混合式教学  对分课堂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专项:《艺用人体解剖学网络课程与课堂实践教学混合式教学改革平台的构建》(BL201703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4-0117-03

1.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目标

1.1课程介绍

《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是面向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传授学生人物造型表现的相关知识。它在美术专业学生本科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对于进一步的理论知识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2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

《艺用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相对复杂且知识点较为繁多的学科,除了包括基础的人体解剖结构知识,更包括系统、人体结构、骨骼、骨骼肌、外皮等解剖学分析知识。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主动的进行课前预习,了解与知识点相关的知识背景材料,在支撑材料的指导下,探究知识点的应用,形成研究性学习习惯,通过布置小组项目,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较于传统教学大大增加,彼此间通过写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由此可见,多样性的学习模式在学生间形成。学习方式多样化、抽象知识生动化、工作效率放大化以及学生学习主动化。

通过对石河子大学2015级、 2016级、2017级学生《解剖学》的课堂提问与卷面两个方面的成绩分析。在课堂授课时间由32课时调整到24课时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上就掌握基础知识点程度这一环节上,混合式教学较于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更具优势,70%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將知识点记住,高于混合式教学20%。在闭卷考试中,混合式教学在知识应用这方面,其效果明显要优于传统式教学,学生答题率高出30%。

看到这样的成绩分布,我们可以看到,当教学时间全放在课堂,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很快就能掌握,但在知识应用方面却不及课时少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样的教学效果呢?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怎么越少反而学生的应用能力却越好了呢?

总的来说,课堂授课的时间虽减少了,却增加了课下学生学习的学时,学生在课下要进行大量的与课上知识点相关内容的了解,通过视频、文本、故事、调研、微课等多样的资源投放,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不断增加,主动的进入问题意识中去,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困惑进行思考,带着方案解决问题。先由“似懂”的心向引导学生去接触知识,不断深挖问题,向问题的核心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路径。尤其是利用知识点如何解决在绘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当解决了一些基础问题后,教师进一步投放更加优质的资源,学生进行比较后,将知识点的应用自觉地推向更高一层,学习的质量也由此水涨船高,进入到内核式学习。

1.3知识目标

通过线上课程设计与线下翻转课堂,主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艺用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掌握基础的人体解剖结构知识,更包括系统、人体结构、骨骼、骨骼肌、外皮等解剖学分析知识。对于理论的学习,积极主导个人的理解方式与当下设计反思。课程具体通过线上平台理论知识的(碎片化)单元化构建,细化知识目标,实际案例解析等方式完成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4技能目标

《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授课以理论为主,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以线上指导与线下实践为设计思路,充分掌握人体解剖结构及绘画技巧:肌肉分解图、人体某一解剖部位描绘等。从而提高学生绘画的基本能力,定位属于个人的艺术表现语言与创作手法。

1.5学习方法与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传统课堂的介入与融合,其主要目的是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自我认识和发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线下实践项目活动,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团队的协调配合能力,以及判断和决策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混合式教学总体思路

2.1 课程基本信息

本课程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了解和掌握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原理。二是了解与艺术造型相关的人体结构知识及表现方法,通过已掌握的人体结构知识能够进行人物创作。以便为人物塑造打下良好基础。这是《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必须明确的基本理念。

2.2 混合模式

通过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向自主学习延伸。《艺用人体解剖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研讨性授课理念,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线上与线下课程设计,包括网络视频资源课程建设;线下课程的实训及讨论环节;教学实施阶段与教学的综合评价。

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教交互”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形成内核式驱动,并且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具体的实践项目,学生分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点的剥离,对关键处,尤其是重点和难点形成解决策略,学生的学习状态较于传统教学发生改变,学生开始主动的建构、分析、试错、预设情境、应用,设定新的任务清单。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提供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或相关文献、案例等与《艺用人体解剖学》有关的学习资源;学生拥有强大的自主学习控制权,既可以在课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也可以在化整为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块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主动的完成学习。通过教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和相关工具,对知识点进行了解和掌握,完成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前教师可将带有视频、习题、语音的预习课件推送至学生手机终端,并设置任务清单,学生完成对相关资源的观看和学习,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课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分组讨论,师生及时沟通,完成解惑释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课后,利用在线平台、雨课堂的课后总结、优慕课的笔记记录等相关技术装备的支持,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同时,利用微信群,可以实时进行讨论,尤其是对一些存在疑惑的知识点,通过多方面的探究和了解,在第一时间就能进行学习,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线教学环节设计

《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的线上教学依托石河子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师生可以通过此平台有效的完成教与学的课程任务。该课程针对《艺用人体解剖学》每一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教学设计与重构,针对每一个章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再次分析与评估。

3.1线上环节分工设计

3.1.1 教师线上分工

课前,教师通过在线平台系统发送预习任务,这些预习任务同章节知识点密切相关,帮助学生尽心预习,这些预习资源不仅包含文本类资源,还包含国内外一线教师的说课视频和课件,为丰富形式,还会穿插视频和动画展示。对一些较重要的部分,与面授紧密相关的知识点,还会设置学前测试,使老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对面授过程中的讲授形式、课堂组织、问题建构等课堂环节能够有一个预估。对一些大的教学内容,设置团队合作的形式,帮助其建立生生交流的学习机会。利用在线平台强大的后台统计,对学生学习的在线时长、经常浏览感兴趣的部分能够准确了解,清楚的观测班级学习进度,对学习进度与常规设计时间不相吻合的学生,重点关注,分析原因,实现因材施教,对这部分学生,可根据学生的意愿,针对性的进行帮助,找出造成困惑的原因并进行解决。

课后,教师在线布置与《艺用人体解剖学》相关的讨论,对知识点进行复习,讨论中学生们各自发表独立观点,在交流中不断形成新的兴趣关注点,了解不同的观察视角,思维空间大大拓展,对于人体系统解剖及局部解剖的认识向着更深更广的维度推进。

3.1.2 学生线上分工

学生在上课前通过石河子大学网络平台完成对相关资源的观看和学习,思考教师留出的问题。课堂中实时上传课堂笔记,使得平常上课开小差、睡觉、玩手机、不听讲的学生不得不专心投入到听课中,无形中约束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业打分中,会挑选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学生会根据比较在讨论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个围绕作业展开的BBS自然形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发的形成。

3.2线上学生成绩评定

在线学习情况评价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在线作业、在线上传作业、在线学习时长、登录进入课程次数、发帖回帖次数、浏览学习资源次数、以及创建课题次数等都会成为学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这样的成绩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式教学中通过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决定学生成绩的单一判断形式,考核学生更加全面。尤其是这样的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一直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不会出现平时不学习,只为考试而死记硬背的情况。课前、课中、课后、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学习状态的保证,使得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同步向好的方面转变。

4.线下教学环节设计

4.1 总体设计

《艺用人体解剖学》混合式课程一共36个学时,线下环节约18个学时,占总课时的50%,分9次进行。采用分组的方式,分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下活动:课堂理论知识集中讨论(包括学生针对《艺用人体解剖学》某章节某单元知识点的讲解与汇报);老师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并补充讲解;各个小组之间进行PK式讨论交流,以加深理解和学习。

4.2 课前任务单设计

课程任务单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初次认知,对于任务单的设计,采用下面的形式展现更为直观。内容设计以课程的教学目标、每节课的线上理论学习、课堂作业等教学设计环节,每个环节并配有对应的学习方式,包括内容:线上或线下;小组讨论及问题汇总等。通过课前任务单的发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单元学习的基本步骤。

4.3 课上教学设计

线下的实体课堂教学是检验学生线上学习成效的最佳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结合情境教学,以任务为主线,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既定任务。

4.3.1学生任务

学生分组汇报学习心得,对线上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并提出疑问。同学们按照教学平台设计分组的方式进行小组研讨与汇报。由于作业是结合本人的创作实践进行,学生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能结合自己的实践过程将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每个生动的案例在讲解过程中,每个人通过对方的讲解,对知识点的拓展认知不断扩大,学习经验得到提高。所进行的讲解更加深入,具有针对性,说出的语言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进步显著。

4.3.2老师任务

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重难点以及将碎片化知识点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老师还可以随时根据授课内容,利用人体模特进行教学互动,就某一个问题发起讨论,比如:如何有效的学习和记忆人体解剖的位置?  同学们各抒己见,进行趣味性的教学互动,使课堂变得轻    松又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教学实效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混合式教学方式下,无论从最高分,最低分还是平均值来看,学生的期末成績均有提升。相比往届而言,最高分提高了10分,最低分提高了7分,平均分提高了11.8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明显。

学生对课程整体的认可度为95%,通过问卷了解到,学生较满意的是通过在线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学习,灵活度较高,在学习中,通过老师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围绕知识点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较于传统教学的牢固度大幅提升。尤其是课后的教学总结部分,一改传统教学中的直觉,通过在线平台的后台统计,为学生实时公布学习时长、课后作业评价、完成度等数据,学生间的良性竞争帮助课程有了内驱动力。96%的同学表示,在这样的数据下,不好意思学得慢了、不好意思学得少了、不好意思作业敷衍了事了。学习的完成度较于传统式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中对学业要求较高的同学,还主动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中来,研究式学习渗透到个人发展之中。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方式下的《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不仅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可,提高了成绩,而且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均有重要作用。

6.结论

通过《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网络平台课程发放调查问卷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发现学生在新模式下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学习情况有了明显改善。混合式学习赋予“教”与“学”以新的内涵。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本”,面授课堂从“讲授传道”到“引导思索”,评价方式从“一考定分”到“全程评价”。这种混合式教学有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在其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式学习在润物细无声中也进入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中。师生间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由陌生变为熟络,沟通与交流的增多,彼此间的关系不断得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课外学习时间占用较多、教学资源相对还比较缺乏等问题。对于混合式教学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针对其劣势和局限性,如何设计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和避免它的劣势,尚需要我们今后在实践中改进,做更多的钻研与探究。另外,混合式教学不单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蜕变,理念的转变才是关键。我们要首先转变教学理念,然后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使其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在线教育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