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研究

2020-07-14 16:55许江
时代汽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培养

许江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切实体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突出专业建设、岗位设置与能力标准的一致性,为各院校开办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培养

1 前言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高技能人才应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征为主导,在结合传统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改革创新,重组升级。

2 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设计原则

2.1 实践性原则

要培养具有过硬工作技能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必须要具备的教学内容就是实践教学,通过实践的形式才能最大程度上对人才的技能进行全面的提升。因此,在制定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策略时,要坚持实践为主的原则,从对人才的培养规模制定,到课程的安排、课程实训内容的计划,教师能力的考核标准上,时间都是必须坚持的第一原则。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人员性质要求了人才必须具备足够的实际工作能力,目前社会上的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也是建立在其拥有强大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时,要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同时,强化人才对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的实际维修能力培养,主动将人才送到实际的工作场地中,让其熟悉不同的工作环境,提升未来就业时的动手能力[1]。

2.2 职业性原则

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具有极强的专业对口就业性,因此,培养此类人才就要在校内对其职业性进行培养,这一点,在进行人才培养方式规划前,学校要与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需求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需要得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并邀请专业人员对培育计划和培育方案进行指导,让未来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企业的具体需求。院校培养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要具备职业人员的工作素养,自身能力和对自身的认识要满足职业人的要求,在教学中要积极的使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岗位工作氛围,具有相当强的职业责任意识,能够迅速的完成从学生到职业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身份转变,实现高效就业[2]。

2.3 校企共建原则

校企共建是我国目前在职业人才培养上广泛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前就要同市场上的相關企业进行沟通和合作,同企业专业人员一起,合作制定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员培养模式,同时,同企业达成合作,为人才提供真实环境下的培养条件,并且,为人才的未来就业提供保障。通过与企业合作,了解市场上最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类型和人才素质,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升人才的个人竞争力,调整自身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条件,提升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3]。

3 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培养设计流程

在设计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坚持以实践为主的设计理念和实绩原则,将实际工作中的工作任务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院校要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目前最为火热的行业需求和实际工作内容,对行业发展和行业形势进行分析,构建出一套具有实际性和发展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培养出的人才为社会需要,并且能够紧跟时代节奏[4]。

4 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

4.1 依据市场人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的职业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人才的全面素质发展,同时,使人才具备强大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其能够具备在所学专业的职业岗位第一线进行高效率、高质量工作的能力,因此,院校培养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要使人才能够了解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使其不仅具有实践工作能力,还要对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有大致的了解,使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身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助力自身不断发展,成为能力更加全面的综合性人才[5]。

4.2 依据岗位工作能力,确立人才培养规格

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在学习中要学习到更多能够满足岗位需求的知识,要掌握更多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专业性技能,同时,积极的学习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咋岗位上的综合能力。与职业原则同理,院校在培养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时,要注重培养其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爱岗敬业,能够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同时,具备职业人素养,能够紧密的团结工作伙伴,能够积极地和同事、客户、领导进行沟通,并且积极地学习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助力自身不断地发展。同时,对于自身的专业及技能,要积极的考取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保障自身的竞争力,向其他岗位的知识不断拓展,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帮助自身能够在行业中不断地探索、发展、晋升[6]。

4.3 依据岗位分析,确定职业资格证书

目前,我国的职业人才在就业当中,资格证书是除了实际工作情况外最能证明自身工作能力凭证,因此,院校要分析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在未来就业当中需要用到的资格证书,并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掌握考取资格证书的能力,而且,院校要积极的鼓励本校学生曹家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提升未来的就业竞争力[7]。

4.4 依据校企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不断深化,使企业中的专业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能够参与到学校的客户方案制定、课程制定中,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备针对性,更能满足实际需求,同时,企业应该向人才敞开大门,和学校加深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地人才培养环境,和人才培养资源,使学校和企业之间对人才的培养相互融合,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型人才,并为人才的未来就业保驾护航,以校内培养理论知识、企业培养实践知识的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5 依据职业能力发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时,依旧要以实践为基本原则,实践课程的占比一定要占大多数,同时,课程内容要结合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行驶进行制定,在课程内容中,结合实际工作状态下的岗位任务制度进行安排。学校要通过对企业和市场的实际调研,研究出企业和市场工作内容中的重点,针对性进行课程安排,同时,研究新能源汽车维修职业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精神素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养成,在课程的安排中,要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育,模拟真实职业环境培养职业意识。

4.6 依据职业素养培养,提出教学实施要求

通过对市场及企业的调研,学校应该了解到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通过岗位任务课程化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养成强大的职业素养和岗位精神。

此外学校应该注重自身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为学生建设好实践训练场地和实践训练需要使用的资源,同时,对教师的选择要严格进行筛选,确保能够为学生提供强大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支撑。

5 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5.1 课程特点

课程设置应该主要以实操课程为主,应该尽量在视讯环境中开展,通过校内实训室以及企业工作环境为基础,由教师带領并指导课程中的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合。在校内实训过程中,校内实训室需要具备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物质条件,使实践教学开始前,学生能够做好实践学习的准备。

5.2 课程体系

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包括多个方面,除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外,还要有基本文化知识的课程,保证学生的基本文化水平,同时,要设置足够的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使学校能够对学生的意识层面进行足够的培养。在基本文化知识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纪律意识的培养,使其除了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外,还是一名合格的公民。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课程体系中应该重视对职业素养的渗透,在课程安排中,重视学生对自身职业知识的培养,以工作任务的形式,使学生养成岗位责任意识。除去最主要的实践知识外,还要设置充足的理论知识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构造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新年能源汽车有基本的了解,防止由于对其存在的误解和了解不足造成的错误操作。

6 结语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崛起,企业及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使得相关的人才培养显得异常紧迫与严峻。然而,我国学校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没有经验,真正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标准等还未形成。本文为此进行了简要的思考,希望能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培养贡献一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尹爱华.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0(Z3):28-31.

[2]王健,崔霞,王红梅.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新能源方向)人才培养方案[J].职业,2020(04):40-41.

[3]韩杰.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究[J].湖北农机化,2019(13):66.

[4]顾小娟.探究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9(02):62-63.

[5]王鸿波.探索产教研深度合作模式  培养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8(12):100-101.

[6]雷治亮.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7]许云珍,王吉敏.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初探[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8(12):38-42.

[8]王吉敏.中职五年制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初探[J].中国培训,2018(05):34-35.

猜你喜欢
新能源汽车培养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环境及战略分析
浅谈新能源汽车的概况和发展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