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传统文化资源之辨析

2020-07-17 02:46李兵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李兵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厚重,是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开展的基础,对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历史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原因,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西化”现象严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严重缺失,对艺术学研究生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构建自身的研究生教育传统文化资源体系,才能培养出具备深厚中国文化积淀、高素质的中国特色艺术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進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习总书记不仅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而且为艺术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传统文化资源是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史料,只有尊重传统文化资源,才能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有据可考,这对于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正如傅斯年所说:“疏通致远者为达,局促于遗训或成体或习俗而无由自拔者为鄙,能以自己之精灵为力量以运用材料者为通,为材料所用者为陋,能自造千寻华表者为大,从固有之成就,更复一腔一面堆积者为小。”[1]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是立足本土,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建构中国自身科学完整的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体系。

一、传统文化资源在中国当代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必须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张道一先生曾提出:“为何又冠以‘中国的名称呢?‘中国艺术学在字面上可以做以下的解释:中国的艺术学;中国人所研究的艺术学;中国艺术之学。我所指的‘中国艺术学,三种解释都有,也都可用。它既是中国的,中国人所做的,也是中国艺术学的。所谓‘中国的艺术学,并非是地域性的艺术学。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无国界,是指它研究的问题、结论和深度,如果真正找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把握住了相对真理,对谁都有用。”[2]中国的当代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关键词是“中国”,中国的当代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建立基础必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必须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主,并以此为切入点做中国艺术学的学术研究。比如中国古代的艺术批评思想体系建构就需要艺术学科的研究者查找整理大量的相关文献,《二十四史》中的艺术列传就是极为重要的传统文献资料。中国古代艺术批评思想应作为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还有部分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未开设相关内容的课程,归根结底是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中国当代的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关键词是“当代”。李倍雷先生说:“我们提出‘当代艺术应该是‘当下与‘传统相遇的结果,既有本民族传统艺术的延续性,又有当下的文化意识与评判精神。”[3]中国当代的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是在“当下”与“传统”相遇中产生的一种中国式教育体系。既应该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又应有当下的文化意识。“当下”即是中国现当代的文化艺术形态,“传统”即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艺术技巧和载体、传统艺术作品、传统文化资料、本学科的艺术史料、传统艺术理论文献等。中国当代的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应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当下”的观照。

中国当代的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关键词是“艺术学”。由于艺术学学科门类建立的时间较晚,从一级学科上升为门类学科的艺术学,自学科建设到具体教育政策和内容的制定实施都有待完善。艺术学是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不仅具有学科的独立性,又和其他学科相交叉,但最为重要的是自古以来艺术的发展是融入于文化的大环境之中的,中国传统语境下的“艺术”和“文化”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形态都无形之中渗透着中国的文化思想。不管是艺术学科中上位学科艺术学理论的教育内容,还是下位学科美术、舞蹈、音乐、设计、戏剧、戏曲、电影以及广播艺术、电视艺术等具体门类艺术的教育内容都应该包括传统文化资源,中国自古以来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形态都融合在传统文化里,艺术学科的教育应该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

中国当代的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关键词是“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一般分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部分,研究生教育是指“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4],与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大众化不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具有专业性、特色化的特点。艺术学科的本科教育发展时间较长,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1994年,当代著名艺术学家、民艺学家、工艺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张道一先生在东南大学创立第一个艺术学系,开始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1998年获批全国首批艺术学博士授权单位,开启了从本科至研究生阶段的系统化艺术教育体系。1994年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获批,1998年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才正式获批并正式招生。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虽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只要根据艺术学科的发展特色牢牢把握住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点,中国当代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就会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不论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研究生教育,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都是重要的学习材料。

近些年中国高校的艺术生生源大多是文化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这种类型的学生即使艺术技巧再高,也不会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对于艺术学科的从事者和研究者来说,艺术技巧和文化涵养都非常重要,中国古代的书画家大多是文化涵养极高的士人。我们必须把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到中国当代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基础的中国特色艺术人才,也是彰显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代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传统文化资源的缺失

2011年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议通过,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艺术学分成了五个一级学科,分别是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我们所讲的高等院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既包括上位学科艺术学理论,也包括下位学科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戏曲、电影以及电视艺术、广播艺术等具体门类艺术。

中国的艺术学院从建立伊始,基本上是沿袭西方艺术学院的教育模式,无论是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还是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影视学院、戏剧学院,从宏观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到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皆如此。就全国大部分美术学院来说,其中的素描课程“从20年代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先驱的直接移植,到50、60年代照搬苏式的素描教学体系,其教学内容的安排是石膏几何形体,静物组合(规整有形的成品与水果等),西方经典石膏像(从头像到全身,如阿格里巴、赛内卡、布鲁特斯、大卫、拉奥孔、奴隶、摩西等),到人物写生(与石膏像穿插进行教学)”[5]。这种情况不仅普遍存在于艺术专业的本科生阶段,在研究生阶段同样突出。研究生阶段是高等教育更高级、更专业化的学习时期,课程安排应该更系统更有针对性,但美术院校的真實情况并非如此,像雕塑、油画、版画等大部分美术专业的素描课程内容还是以男女人体或石膏静物为主要对象。这种训练也会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静物等对象的结构、特征、质感,但没有上升到对学生的文化感染和熏陶层面。技巧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文化修养是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西方高等院校的美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多以西方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西方古典雕塑为对象,中国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课程完全可以以中国传统石窟、庙宇中的造像为主要对象。中国各大传统石窟各个时期的雕像有各自风格特点,与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审美倾向一致。若课程设置以此为主,既可训练绘画技巧,又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纠正当前艺术学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的“西餐”味道。

全国美术院校的艺术课程“西化”现象比较严重。如大部分的舞蹈学院、音乐学院开设舞蹈、声乐、器乐、表演等课程。其中的舞蹈课,西方的华尔兹、芭蕾舞、拉丁舞、爵士舞、街舞、斗牛舞、恰恰舞、踢踏舞等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且每个舞蹈种类都设立一个独立的专业,相比而言,中国民族舞的处境则非常尴尬,像藏族舞、蒙古舞、新疆舞、傣族舞、苗族舞等在课程设计中占比非常少,而且基本上都被纳入民族舞专业。器乐中的吉他、贝斯、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大号、小号、萨克斯、架子鼓等成为教师、学生、职业艺术家手中的明星器乐,而中国的笛子、箫、唢呐、古琴、二胡、马头琴等器乐则并不是非常受欢迎,学生选择的只占少数。冯满天在2014年《出彩中国人》节目中弹奏中阮时,绝大多数国人都没听说过这种民族乐器,更谈不上了解或者掌握这种乐器的弹奏技巧,当他获得第一季《出彩中国人》总冠军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值得庆幸的是当前不管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国家相关机构对民族器乐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于艺术学科来说,“术”即是“器”,“艺”即是“道”,艺术就是一个由形而下的“器”到形而上的“道”的过程。对于本科生阶段的教育来说,应注重艺术的初级层次“器”;而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则应注重艺术的更高层次“道”。西方一些艺术家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在西方艺术史上取得了很高的地位,比如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壁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的《思想者》等。我们应该清楚这些艺术作品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中产生的,不能全盘挪到中国的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体制中来。对待外来艺术,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思考,兼收并蓄。

一个国家必须要重视自己本民族的艺术,应该立足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艺术学科来说,艺术作品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作品是艺术实践的产物,它从属于艺术文化的大范畴,艺术学科的研究生不仅要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技巧,还要具备深厚的艺术文化理论功底。因此,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应该重点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两方面切入,从事艺术学科学习的高校研究生应该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技巧和载体、传统艺术作品、传统文化资料、本学科的艺术史料、专业理论文献等传统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某一方向进行重点学习和研究。

三、当代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传统文化资源体系的建构

中国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两个阶段,与本科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以及通识教育不同,艺术学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主要针对学科领域中专门的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传统文化基础。

中国艺术与其自身的传统文化脉络和精神气质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否则就不是中国的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学生就不具有分析、解读、创作中国艺术作品的能力。门类学科艺术学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其中艺术学理论下设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是纯理论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这四个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一部分是纯理论学科,另一部分则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分为纯理论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把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归纳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技巧和载体基础、传统艺术作品基础、传统文化资料基础、本学科的艺术史料基础、传统艺术理论文献基础五个类别,纯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科的研究生都应该对以上五个类别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学习,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纯理论学科的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应以传统文化资料、本学科的艺术史料、传统艺术理论文献为主,以传统艺术技巧和载体、传统艺术作品的教育为辅。反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艺术学学科教育应以传统艺术技巧和载体、传统艺术作品的教育为主,以传统文化资料、本学科的艺术史料、传统艺术理论文献为辅。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硕士研究生阶段,艺术学科的博士研究生阶段教育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厚度和广度要求更高,学生应对以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五个类别进行全面学习和掌握,这样才能在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工作中掌握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传统的艺术载体有若干种,比如美术中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音乐中的诸多民族乐器如古琴、古筝、中阮、琵琶、二胡、柳琴、扬琴、唢呐、锣鼓等,民族戏曲如京剧、昆曲、豫剧、川剧、吕剧、黄梅戏等,舞蹈中各个朝代的代表性服饰,以及分布在砖雕、石雕、木雕等传统建筑雕刻上的丰富的吉祥文化图案等。中国艺术的一些传统技巧都是以其自身的载体呈现的,比如中国画和书法的载体是笔墨纸砚。如果一个艺术学门类下的美术专业研究生对笔墨纸砚都不了解,不管他是学习中国画还是油画、雕塑、版画、设计,都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一定的限制。中国画和书法专业的载体是笔墨纸砚,学生不仅要学习国画、书法的艺术技巧,熟悉艺术载体,还要通过艺术技巧形式和载体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国画和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及其精神气质重要的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直接呈现。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应重视传统艺术技巧和载体,有针对性地从美术、设计、音乐、舞蹈以及戏剧、戏曲、影视方面的传统艺术技巧和载体出发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改革。

传统艺术作品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产生的,艺术学科的研究生应该以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的作品主要以古代的书法、绘画、雕塑、建筑以及音乐、舞蹈、戏曲等相关艺术门类为主。相对纯理论的艺术学研究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艺术学研究生更应该深入地学习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作品,从而更为直观地了解前人的艺术技巧和思想精神。比如雕塑专业的艺术学研究生就应该对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传统石窟中的石刻造像进行深入考察了解,对其中重要的造像进行写生临摹,掌握它们的历史背景、造型特点以及背后的文化脉络等,研究方向也可从这些传统石窟的造像风格、思想观念、文化交流以及发展演变等方面着手。

不管是纯理论学科的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还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科的艺术学研究生教育,都应该重视传统文化资料的学习。这里的传统文化资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史哲,只有阅读大量的传统文史哲书籍,才能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才能具有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的深厚功底以及宽阔的学术视野。

纯理论学科的艺术学研究生要重点学习艺术史料基础,掌握中国的艺术史料是做学术研究的基础,当然,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专业的艺术生也应对艺术史料有一定的了解。张光直说:“中国拥有二十四史和其他史料构成的文献史料,又由于史前考古和历史年代的考古,进一步充实了中国的历史资料,并把中国历史又上溯了几千年。在全世界,很少有哪个区域的历史过程有如此丰富、完整的资料。”[6]丰富的艺术史料是历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史学专著,是第一部成熟完整的史学著作,开创了中国艺术史编年体的体例书写方式,奠定了艺术史书写的基本范式,体现的史学观念和史学思维对于后来的艺术史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文中开篇就讲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7],可见,诸如《历代名画记》这样的艺术史料是展开艺术方向学术研究的基础。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文献非常丰富,中国古代的乐论、画论、书论、工艺论等古籍文献数目繁多,为当代艺术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豐富的一手资料。《乐论》是中国较早的音乐理论文献,提出了音由心生的理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层内涵和性质特点,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理论文献众多,如宗炳《画山水序》、谢赫《古画品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荆浩《笔法记》、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石涛《话语录》、邹一桂《小山画谱》等,当然这只是一部分,还有众多传统艺术理论文献,这些传统艺术理论文献是当下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研究基础资料。本学科的艺术史料和传统艺术理论文献是高等院校艺术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研究内容和方向更为专业化的研究生教育,传统艺术史料和艺术理论文献在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结语

中国当代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受西方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思潮影响严重,如果不加以纠正,会毒害当代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当下的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但是远远不够,不充分,不成系统。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分成传统艺术技巧和载体基础、传统艺术作品基础、传统文化资料基础、本学科的艺术史料基础、传统艺术理论文献基础五个方面,建构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传统文化资源体系,希望引起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机构的足够重视,推动中国当代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以期培养出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高质量当代艺术人才。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7.

[2] 张道一.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建立问题[M]//张道一.道一论艺·艺术与艺术学文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19.

[3] 李倍雷,赫云.艺术学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127.

[4]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5] 李蓓蕾.对当今素描教学的诘难[J].美苑,1998(6):47-49.

[6]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3.

[7]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

(责任编辑:张新玲)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