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正面报道的符号建构与创新

2020-07-23 06:16包学敏
新闻传播 2020年1期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创新

【摘要】《红色气质》作为主流媒体适应微时代传播特点的媒体融合产品,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通过符号学式的重新解读,我们看到了影片在叙事结构的“双轴关系”、视听语言的“能指与所指”、数字技术的“刺点安排”三个方面的符号建构与创新,而这种创新形式也为主旋律作品在融媒体时代下的宣传开辟了新途径。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正面报道;符号建构;创新

正面报道如何在融媒体时代下脱颖而出,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可视化全媒体产品《红色气质》在这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自2016年6月20日上线以来,(红色气质》成功“刷屏”,成为现象级正面报道的典型案例,该片以中国照片档案馆独家的历史照片为符号文本,结合当下的新媒体技术进行了符号的建构与创新,用9分05秒的时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

《红色气质》为什么能够走进观众的心里“流行”起来,内容到底有何意义,这些都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建构与创新,电影、纪录片、文学等形式作为符号的集合,是规范化的符号系统,所有的元素在其结构中排列组合产生一定的意义。从符号学视角分析(红色气质》,有助于观众更加准确地了解影片的主旨,掌握影片传播的编码与解码过程。

主题的“双轴关系”:叙事结构的“独具匠心”

语言学家索绪尔最早提出符号文本的“组合轴”与“聚合轴”,主要应用于语言学领域,“聚合轴”是指文本的建构方式,作为一种可能性存在,即有可能代替被选中的成分的各种成分,“组合轴”是文本的构成方式,是选择后的排列呈现。符号学的奠基者罗兰·巴尔特将两者的关系引入到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赵毅衡则作出了更为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每一个符号文本系统,必然是一套聚合和组合的双轴交叉操作的结果。作为符号集合体系的电影《红色气质》自然存在双轴关系,主要体现为叙事结构的“独具匠心”。

(一)瞿独伊主线人物的巧妙设计

从横组合关系上看,影片以95岁老人瞿独伊用俄语唱国际歌为开始,引出其父亲瞿秋白的故事,中间穿插28岁的瞿独伊在开国大典上用俄语向全世界宣布毛主席的话,结尾以童年的瞿独伊穿越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结束。其实,看完整个影片我们不难发现瞿独伊就是该片的主线人物,观众很容易理解其主要的叙事线索,但理解究竟從何产生?这是因为在影片的编码过程中,瞿独伊出现的位置、次数、所占的时长、镜头的景别、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内容构成了影片的横组合关系,但当所有的信息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这条叙事线就会让观众产生更多的联想,瞿独伊与父亲瞿秋白的故事、她与中国共产党同龄深层次的设计、她与新华社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人物主线选择的聚合关系,只不过是一旦组合关系形成,聚合就会推入幕后,隐藏在组合背后,但双轴是同时进行,没有时间先后,只有逻辑前后,组合提供人物线层次,聚合提供背景信息与联想空间,双轴互相依赖,使意义在传播的过程中畅通无阻,观众在接受信息时解码准确。

(二)陈小波旁白角色的平行叙事

在整个影片中,纵聚合关系起了很大的作用,陈小波人物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影片的第二条叙事线她以旁白角色介入故事,贯穿了整个片子,横组合关系展现的是她作为瞿独伊的同事在开篇出现,然后以新华社图片编辑的身份,在片中引领观众穿越历史长廊,回到历史现场,重温中国共产党95年峥嵘岁月。但为什么在新华社众多的记者中选择她作为“讲故事的人”?这就是符号纵聚合系在起作用,一是陈小波不仅是新华社的高级编辑,同时也是“新华典藏”项目的主持人,对所有的历史照片非常熟悉。二是她的声音具有代入感,有一定的情感呈现,是用声音来讲述那段历史。所以陈小波这条平行叙事线看似是组合轴上形式的构成,实则是聚合轴上选择人物的必然。

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视听语言的“内涵表达”

符号学奠基人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二能指”与“所指”,按照其理解,“能指”主要是声音等被感知的形象,“所指”主要指意义概念。符号学家赵毅衡根据索绪尔提出的概念基础上,将所指的概念精确定义为能指所指出的东西,但无论如何解释,“能指”与“所指”概念的提出在符号的表意过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理论表述,《红色气质》微电影中“能指”与“所指”主要是通过影像的视听语言来表达,并进一步解释影片的主旨涵义。

(一)画面色彩符号的变化

影片在叙述的过程中,一直是以照片作为主要叙事主体,通过黑白老照片的色调来呈现历史的厚重感,向观众讲述中国共产党苦难而辉煌的历史,但当人民英雄纪念碑序幕揭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照片的处理呈现出更多的色彩变化,尤其在展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变化时,基本都是彩色的照片叠加,“能指”是我们看到的照片的形象和时间节点色彩的变化,“所指”则是能指所指向的意义,一是所指中国共产党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走过的道路,二是表明人民已从过去的艰苦生活过渡到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视听语言符号的呈现

《红色气质》中让观众印象深刻的除了画面色彩的处理,最重要的就是音乐的选取,从开篇以口琴吹奏方式出现的《国际歌》,瞿独伊唱的俄语版的《国际歌》,别具新意,轻柔舒缓,并在影片的不同阶段配合叙述画面贯穿始终,结尾处歌曲的再次响起,都是观众能够感受到的“能指”,但当影片音乐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曲调反复出现时,就形成了“所指”,一是《国际歌》伴随着影片《红色气质》的始终,战争是革命,建设也是革命,战争的革命是为了解放人民,建设的革命是为了让人民过幸福生活。二是开篇音乐的响起主要是点题,让观众走进了那段历史,结尾音乐的晌起是点睛之笔,升华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将新时期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人民幸福奋斗的时代理想托举到了新的高度。[1]

影像的“刺点安排”:数字技术的“加减法”

“刺点”这一概念是法国著名后现代理论家罗兰·巴尔特提出的,他在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明室》中讨论摄影艺术,提出了一对很有意义的词组 Studium/Punctum,虽然很难理解,但学者赵毅衡先生经过长时间研究将其译为“展面/刺点”,展面主要是指在系列文本和符号中属于中性情感的内容,“宽泛,具有漫不经心的欲望,属于差不多是严格地教育出来的情感”,而刺点却是属于偶然的内容,把整个展面打乱的元素,是吸引读者打动读者观看的点,而符号学家赵毅衡认为“艺术是否优秀,就要看刺点的安排”。[2]

《红色的气质》中运用数字技术将二维老照片转化成三维具有立体感的镜头画面,通过一个个感人的共产党人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等一系列的奋斗过程,这是影片所呈现的展面,形成了延续的文本,而在整个影片中最具有震撼力的“刺点”主要以情感为基点,从细节上体现为三点。

(一)技术的“减法”

影片在开头叙事部分用照片展现了共产党人奋战在最前线,用生命诠释着理想与信仰,形成了叙事的展面,而话锋一转,赵一曼的慈母形象从孩子的身边慢慢隐去,斑驳发黄的旧照片中只剩下年幼的儿子,左权面露微笑从一张温馨的三口合影中渐渐消失,叶挺、彭咏梧、江竹药等共产党人相继从照片中抹掉,隐没在历史深处,技术的“减法”,让本来呈现中性叙事的节奏被情感所打破,使观众看到一位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离去,他们不仅是共产党人,更是孩子的母亲、父亲,这样的镜头叙述让观众被内心的情感所刺痛,真正了解到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念,传递了符号的表意,烘托了主题。

(二)技术的“加法”

影片利用特效在静态照片的基础上通过3D技术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用技术的“加法”完成了一家人无法实现的“团圆”,例如开头部分已经95岁的瞿独伊慢慢叠化成年幼的小女孩,依偎在父母身旁形成的合影,中间部分的人民公仆焦裕禄,在时光倒流后“走”进妻儿中间,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合照”,使得全家人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影像的“团圆”。技术的“加法”,通过编码使影像的叙事增添了温度,让人印象深刻,而在“刺点”的安排上,也给观众足够大的解码空间,使影片的主题在这一瞬得到了升华。

(三)技术的“相逢”

从符号学视角来看,在一个组分上聚合操作突然拓宽,使这个组分得到浓重投影,从而形成“刺点”。在影片的结尾处,出现了数字长镜头,重返少年时代的瞿独伊穿梭在历史的长廊中,从“黑白”走进“彩色”,与每一位革命先烈“相逢”,其背后的选择轴之宽,远远超于影片的其他叙事段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变化,将情感与历史融合,形成了影片無可替代的高潮,完成了“刺点”引向画面之外的精神向度。-

参考文献:

[1]张麒祥.党员气质,既是高风亮节,也有儿女情长——评微电影《红色气质》[R].思客网,http://sike.news.cn/statics/Bike/posts/2016/06/219501600.html,2016年6月30日,

[2][法]罗兰.巴尔特著.吴克非,译.明室—摄影纵横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63页.

【作者简介】包学敏,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桦树皮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编号:18XWE58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融媒体时代创新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
融媒体时代电台文字编辑发展战略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