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采访中的伦理行为

2020-07-23 06:16柳春迪
新闻传播 2020年1期
关键词:约束伦理道德

柳春迪

【摘要】随着新闻采访的越发深入与细致,舆论监督成为了一种常态。肯德基的激素鸡,金华火腿的肮脏制作环境,酸奶添加工业原料等等,这些涉及到企业和公众利益的事件,基本都不是通过相关职能部门,而是从媒体报道中揭露出来的。而这些采访,无一例外的,全都使用了“隐性采访”,也就是俗称的偷拍这一形式。它区别于其他形式,往往能深入到事件核心,掌握到关键证据,由于真实的冲击,这一独特效果受到了受众的欢迎,但如何把握尺度,偷拍的伦理道德界线又在哪里?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隐性采访道德吗?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关键词】偷拍;法律;伦理;道德;约束

一、案例介绍

监督报道,可以说是民生新闻的一大亮点,一方面是提升节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绝佳手段,同时也是收视率的保证。所以,重磅的监督报道基本上都与暗访必不可分。

2012年3月15日H电视台重磅推出深度板块之《如此烧烤》系列,其中曝光了当地某知名烧烤店的内幕——卫生环境不合格,食材过期没有保证等等一系列情况,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

其中,一方面对于不良商家的行为,记者深恶痛绝,觉得应该披露出来,给大家真相,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如果想知道这些黑幕,就必须以假扮的身份,深入企业内部,调查暗访,层层揭秘,这就涉及到很多道德伦理问题。

当时,节目组收到了知情人的举报,说在某家知名烧烤存在很多食品安全问题。为了详细调查事件真相,其中一名年轻的男记者以假身份应聘该店的服务员,历时两个月,用偷拍机,记录下了很多骇人听闻的情况,最后在3月巧日新闻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社会反响,当时,饭店一度面临着倒闭的危机。

假身份的暗访真的恰当吗?利用个人交情,套取饭店内幕道德吗?如何把握那条隐形的界线呢?

二、利益相关者及其影响分析

1.记者。通过隐形采访获得了新闻素材,完成了报道任务;同时,也背负着法律和道德责任。

2.被曝光的企业或个人。被暗访的对象,都是被揭露和批评的一方,在采访中,非自愿的成为了被采访对象,新闻播出后,可能对企业对个人带来致命打击。

3.相关的被采访对象,比如企业员工。通常作为知情人,在新闻中出现。可能会影响个人生活,或者职业生涯,面临着被解雇,被辞退,被报复等风险。

4.公众。公众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事件真相,保护了知情权和公众利益,同时也可能出现谴责企业,拒绝购买商品等行为。

5.职能部门。当新闻报道出现时,相关部门必然存在监管不力不及时的情况,需要被清查,同时后续如何监管和处理被曝光企业,也将影响公众态度。

6.企业合作方。由于合作企业受到影响,合作方容易受到牵连,如何公关处理,减小损害,考验着企业。

7.相关媒体。一条好新闻,可能挽救一个即将倒闭的报社;重磅的监督报道,也将带来该媒体的关注度和资金来源。

三、伦理困境判断

暗访可以说是,新闻采访中的一个伦理困境。

在电视新闻中,以往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记者假扮缥客进入色情洗浴中心,与按摩人员谈价码进行色情交易,以此来坐实事实真相;记者假扮网友和女生见面,在设定好的酒吧,和女生交往,揭露酒托如何产生;又或者,记者假扮瘾君子,与毒贩接头,一举揭露一个犯罪组织。

作为观众来看,这样的新闻既劲爆又精彩,为了调查事实真相,似乎未尝不可?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这涉及到記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涉及到是否诱导犯罪。很明显,暗访也是有尺度的。如何走出这个伦理困境,是每个新闻从业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隐性采访,即偷拍,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用新闻学的阐释来说,可以界定为“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己发生或正在发生而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详细阐释来说,隐性采访有三个要素,首先记者隐瞒了自己的职业身份,其次被采访的对象对于拍摄并不了解,最后整个过程并没有得到对方的允许。但对于被采访的对象来说,三种的任何一种都是不可接受的,都是非自愿的行为,这就涉及到采访中的道德问题。另外,为了得到事实真相,记者有时会成为不法行为的旁观者甚至参与者。隐性采访的目的,是追求新闻的真实,但采访本身的不真实,不道德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呢?而这也是否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四、借鉴意义与建议

要知道,隐性采访不同于一般性的采访,被采访对象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了镜头,成为了画面主角。这对于记者也是一个考验,可以说,一个偷拍的报道处理,可以完全体现一名从业记者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

举例来说,在爆料中,很多内情是由饭店的服务员无意透露的,比如,菜掉到地下脏了,记者问怎么处理?服务员甲说直接放上面就行。记者表示,不需要清洗吗?服务员说,不用了,哪儿顾得上呢?这段视频也被剪辑到了最后播出的新闻当中,这就涉及到服务员的身份如何处理,不可否认,她的行为是有问题的。但是她仍然有隐私权需要被保护。因此在最后的播出中,对她的声音和面部都做了处理,也没有公开真实的姓名,这样能保证观众包括认识她的人,都不会认出她来。否则,将给她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我国新闻界的自律性文件——《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有这样的规定:要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获取新闻素材,另外还有一项是:要维护采访报道对象的正当要求。

总的来说,我认为把握隐性采访的几个关键点应该包括,第一,区分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公开的内容应该是采访对象在公众场合的职业行为。比如说,作为一名厨师,他在厨房的食物处理的不当行为,这属于职业行为,而他私下的个人行为和言语内容,即便劲爆,具备话题性,也应该谨慎使用,严格区分。

第二,明确对象,不要涉及无辜者。在隐性采访中,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往往在画面上无法充分构图,而是广泛拍摄,因此有很多无辜的群众会误入镜头,这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在国外的节目中,可以发现,对无关人员的面部都是做了大范围的处理的,这一点,国内的电视媒体应该多加学习。

猜你喜欢
约束伦理道德
跟踪导练(五)(2)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道德
马和骑师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