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国家治理观探析

2020-07-23 06:37王伟
时代人物 2020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国家发展

王伟

一、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国家治理的终极目标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奋斗一生的最崇高理想,也是马克思国家治理的终极愿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做了生动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因此,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政权后,无产阶级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差别、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奠定社会治理的物质基础。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国家治理的前提与核心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成熟的重要标志,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可以看出,无产阶级专政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家形态,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区别于资产阶级国家的自私性和虚伪性,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其治理的出发点是依托全体人民,归宿是服务全体人民,因此,只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治理才能实现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人民自主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必然趋势

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人民毫无主权可言,完全沦为统治阶级的附属物。因此,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本质和职能的梳理,马克思指出:“未来共产主义国家治理发展的趋势就是社会自主治理。所谓国家消亡,就是公共权力逐步回归社会,社会进行自主治理的发展过程。” 这里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并不是倡导无政府主义,也不是要废除国家的管理职能,而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的消失,国家的暴力机器职能也将终止,但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会延续,并且会将公共权力归还给社会大众,引导人民进行自主治理。

二、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不够完善

首先,在国家治理层的体制和机制层面,政府的职能转变没有到位,政府机构设置划分过细不够精简、行政层次偏多、职责交叉重复、利益阶层固化,不利于统一集中管理,行政成本较高。政府管理方式上还存在着决策民主化程度不够、透明度不高、随意性较大、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比如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就暴露了我国社会治理在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以及公共卫生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点。其次,在法治建设方面,,随着社会矛盾复杂化和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无法全面有效应对各类纠纷。部分法律法规逻辑结构不严密,实操可行性有待加强。

(二)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协同效率有待提高

首先,党的领导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比如党在一些领域的领导还存在弱化现象,这主要体现在基层党组织弱化现象中,由于某些领导对“党政分开”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实际的领导工作权往往是落在行政部门手中,支委会并没有第一时间得知情况,其职能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党员组织生活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某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存在疏忽现象;组织生活程序不规范,执行组织制度流于形式,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缺乏创新,方法老套,解决问题的实际表现不佳;党内权力监督机制和制度不系统,缺乏长远谋划,从严治党仍在路上。此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邊界没有完全划清,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特别是国有企业直接干预依然严重,在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管还存在政府缺位现象。

(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首先是经济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供给侧结构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不充分,人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培育经济增长的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创新驱动增长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市场监管不到位、信用体系建设不均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攀升,实体经济发展逐渐“空心化”。其次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经济体量、人均收入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明显。此外,在同一地区的城乡发展也存在不平衡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平衡,城市居民收入高,增长速度快,而农村居民收入偏低且增长缓慢;城市的文体科教卫等基础建设发展日趋完善,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发展明显落后。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背道而驰,也是我国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燃眉之急。

三、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的当代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的统一领导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一直是领导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坚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所在。因此,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指挥枢纽效能。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稳固国家治理的政治基础。其次,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更好增强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必须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为人民服务的专业能力,严格按照规章制度选拔任用党员干部,为党的自我建设奠定队伍保障。最后,要完善党建制度和党内法规。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制度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这四方面的改革。

(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马克思国家治理理念的价值旨趣就是实现人民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 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也是国家治理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 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明确人民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为导向,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人民的获得感,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次,增强人民的国家治理主体意识。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充分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自身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

(三)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提升社会治理“四化”水平

社会治理“四化”即: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四化”水平为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提供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第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强化党和政府的领导力与协调力,通过完善政策优惠、优化行政方式,鼓励社区、农村基层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服务和社会治理。第二,社会治理必须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方针,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法律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三,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创新社会治理,及时掌握社会治理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智慧型社会治理平台。促进交通、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智能化,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第四,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要加强专业化治理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队伍,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都应增强主体意识,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共同实现社会治理目标。

猜你喜欢
马克思国家发展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区域发展篇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