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2020-07-23 06:37蔡方琴
时代人物 2020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建设文化

蔡方琴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指导我们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些理论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以及社会意识对客观世界、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这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破除“文化决定论”和“文化虚无论”等极端论调,摒弃文化自卑、文化自负等片面的文化发展观念,培育和坚持科学的文化自信。同时,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把握文化自信的方向,反对全面儒学、国学至上等文化复古倾向。

马克思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此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恩格斯也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如18世纪的法国和后来的德国,在哲学上却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几句话指的便是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并不一定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它对社会建设的反作用也并不限于一个社会时期。这给我们怎样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怎样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让我们认识到,即便是产生于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经典的、超越时代的、发展超前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成果,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可以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即便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仍然可以发展、建设超前的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指导我们正确把握了文化自信的来源。我们的文化自信,并不单单来源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这种对于未来世界文化发展历史趋势的科学判断,有力地破除了文化保守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论调,为我们文化自信指明了立场和方向。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在于发展、建设自身文化的自信,还在于文化交流、融合、走向世界的自信,在于用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实践經验和教训、发展方向的深刻分析和总结。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才能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有力保障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寒露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文化之间的摇摆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