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历史教学改革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020-07-23 06:37贺巧娟
时代人物 2020年4期
关键词:工匠院校人才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这一精神最早是由培养出一流的木工士匠的聂圣哲提出来的。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提高到了国家层面。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自主就业的落实以及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工匠精神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追求。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受到利益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仅把完成就业作为评价教学的主要因素,却忽视了就业的质量问题,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在不受学校重视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重视起历史课程,深化历史教学的改革,使历史教学充分的发挥其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材,从而间接的推动我国的发展进步。

一、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这种精神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尤其受到重视和推崇。在全球“工匠精神”的代表是德国和日本的,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态度,优越的服务,都使得德国的机械和日本的电器获得全世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只有具有“工匠精神 ”,企业才能得以长久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高职学生是国家人才的重要输送人才类型,只有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2. 这是高职学生自我成长发展的要求

当前全世界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品不断升级、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我国也紧跟其后,不断的努力走在与世界进步的同列,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人才不仅需具备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且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责任感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生要获得长足的自我发展,就必须具有“工匠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自我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作用

历史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讲述社会发展的过程及因果的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正确的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以史为鉴,正确的指导自己的行为。与其他学科相比,它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

所谓历史思维,即用历史的想法和观念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一种可以借鉴古代的发展的经验来指导现代行为的思维。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历史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从而总结出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历史学习,锻炼学生纵向思考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事物,更加正确积极的探求事物的本质。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当今社会的发展,开放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在这样观念当中,有对的、有错的,鱼龙混杂,作为高职的学生,价值观念尚未形成,社会实践经验又不足,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观念的引导,走上错误的道路。进行历史教学,通过讲述歷史发展的兴衰过程,使学生了解到哪些行为是正确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是能够误国的。同时,历史教学通过教授不同历史人物的处事价值及结果的不同,引导学生向历史英雄人物看齐,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动力,也是“工匠精神”的题中之义。历史教学,可以教授学生历史的每一次变革、每一次社会进步的来龙去脉,从而让学生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进程,进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造,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高职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中面临的问题

1. 历史课程的设置不科学

与普通院校相比,我国对高职院校的定位一直是输送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因此,在这种社会氛围的主导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实践性的学科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学校开设的课程也基本上以实践性的课程为主,而对于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则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配置、师资力量、教学投入等方面都非常欠缺,导致无论是人文学科的老师还是学生自己对历史等课程也不重视,在课堂上往往应付了事,不能正确发挥历史课程的作用。

2. 历史课程教学模式枯燥

由于受到高职院校对历史课程不重视的影响和课程设置的影响,在课堂上,历史老师只教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而对于深一步的拓展学习,由于受到自身专业素质的限制或者课程设置的制约,历史老师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历史课程的学习枯燥无味。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本来就相对较差,历史课程上教学模式枯燥无味,更容易使学生觉得历史是一门没有用的学科,不能发挥历史课程的作用。

3. 历史教学内容没有切入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严谨、专注、敬业,是“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也是现代就职的敲门砖。高职院校作为国家输送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更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更具备现代就业的素质。然而,在目前的高职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只是单纯的教授历史知识,没有将日常的实践性内容引入,更没有深入的为学生讲解引入“工匠精神”,历史教学内容欠缺。

四、建议

1. 完善历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应当看到,“工匠精神”是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要积极的为历史课程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借鉴其他学校的历史课程体系的成功经验,推动历史课程的改革,建立起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完善的历史课程体系,从而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帮助。

2. 改革历史课程教学模式

一方面应当在历史课程中引入实践性的内容,将历史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历史以古鉴今的作用,突出历史这一学科的实用性。通过讲解古今名人的事迹,引导高职学生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帮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从而让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的改变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历史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新媒体充分的利用起来。通过在课堂中加入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将历史场景立体化,增强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通过课后利用QQ、微信、学校网站、公众号等方式,推送一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历史知识等,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氛围,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历史知识输入方式,因人施教,真正发挥历史教学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作用。

3. 充实历史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以实现学生就业为最终目的的。要实现这两大目标,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就必须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特点。“工匠精神”已成为职业要求的最强音,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展开,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入“工匠精神”,无论是在历史事件的讲解还是在历史人物的描述中,都应该将“工匠精神”做出进一步的引申,以帮助学生树立专注、专业、严谨的职业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積极的作用,为学生今后步入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真正以史为鉴,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要由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由以量取胜走向以质取胜,就必须培育出一批批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要将历史课程与“工匠精神”结合,才能推动历史课程的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君录. 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16(8):50-54.

[2] 孟庆鑫. 高职历史教学改革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探析[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

[3] 卢育英. 弘扬工匠精神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7:31.

[4] 钟颖, 卢汉梅.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问题研究[J]. 智库时代, 2020.

邮寄地址:地址:四川省青羊区横四道街8号,贺巧娟(收),电话15228893128

猜你喜欢
工匠院校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光影视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