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研究

2020-07-23 06:37付金花
时代人物 2020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特色

付金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文章,阐明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含义。他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总结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社会的治理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 历史意义:中国国家转型的制度选择

在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国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制度选择:第一次在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间选择。第二次在军阀专制与党建国家之间选择。第三次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选择。第四次是在工农国家还是人民国家之间选择。第五次是在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

  • 理论意义: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一份纲领性文献,其主要贡献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聚焦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究竟应如何展开、如何方为有效。这表明,我们党在理论总结和系统布局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作出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样的认识,第一次清晰地把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理论依据、发生基础、文化养分、民心向背之间的关联结合了起来,第一次把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强大根基、历史伟力和未来功能之间的关联统一了起来,第一次把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经验、实践规律与未来愿景之间的关联统一了起来,形成了极富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新认识、新判断。

首次总结“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碼。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概括了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优势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三者的有机关联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首次为“中国之治”作出战略规划。 全会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重要时间节点,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这是全会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对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问题的战略谋划,表明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首次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图谱。为在

宏观时间表的基础上落深、落实、落细战略规划布局了制度建设的路线图。全会在提出坚持和完善的十三项制度时,对八个相关制度、体系、机制作出新表述,诸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以及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特别是全会提出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这突出强调了三个层次制度的“制度谱系”或曰“制度群”、四个特征叠加的“治理群”或曰“治理整合”。

可见,在新的起点上,全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调,不仅仅强调制度要素,更重要的是强调制度体系、制度运转、制度协同,从而将制度优势转化成为优良的国家治理绩效。

三、实践意义: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

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这成为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重大考验。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都无法摆脱“依附”还是“脱钩”的两难选择。面对西方发展逻辑的强大惯性,面对西方大国的强大统治力,面对西方现代化的诱人成果,广大发展中国家要么选择依附性的发展,要么选择脱钩后的贫穷。“依附”可以带来发展,但会失去自主;“脱钩”可以带来自主,但会失去发展。“依附”抑或“脱钩”,发展中国家难道真的别无选择?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既没有与西方“脱钩”,又没有依附西方;既选择融入国际社会,又没有滑向西方的发展轨道;既大胆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文明成果,又没有失去自主性。

中国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从未简单地复制西方的发展模式,从未进入西方设定的历史轨迹,也从未简单地套用西方的发展逻辑。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搞现代化,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國,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特色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我的女巫朋友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