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与“乌托邦”之比较

2020-07-23 06:37陆雪莲
时代人物 2020年4期
关键词:莫尔乌托邦老子

陆雪莲

一、“小国寡民”和“乌托邦”的内涵

“道”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他将“道”视为万物的本源和归宿,所以他遵循“道”来设计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提出了一个至善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主张摒弃非自然性的工具和交通,如什伯之器、舟舆、甲兵等。人们因重视生命而不会迁徙远方,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相处融洽,没有任何烦恼,回到了结绳用之的时代。看似是原始社会,其实不然。就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此种境界乃是“至治之极”,是知其文明,受其朴素,不是为之而不能,体现的是一种人更高层次的道德精神境界。

托马斯·莫尔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在《乌托邦》一文中,莫尔借用拉斐尔之口,描绘出自己的理想社会。莫尔是这样描绘的:在乌托邦海岛上,社会财产均为公民有共有。有城乡之分,却无不公平现象。物资充裕,但需平均分享,城乡互通有无。重农业,除了极少数外,适龄人口都要劳动。每天只需工作6小时,剩余时间可以拿来增长知识和学习其他手艺。岛上的54座城市都具有共同的风格、语言、习俗和法律。着装同一,统一就餐,但农村里因距离问题可在自家进餐。官员选举需全城的秘密投票才能选出。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金银主要用于是雇用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和用来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锁链。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存在剥削和压迫,人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得到重视和发展,人人平等,公平正义成了这个国家的重要品质。

二、两种理想社会的相同之处

(一)相似的人口数量和國家规模管理模式

老子和莫尔建构的理想社会,对人口和国家规模都是有严格控制。在这方面老子只是粗略的谈到国家要小人口少,当然他之所以主张要“小国”、“寡民”,其实是为了把人口控制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这样就不会超过该“国”自然资源的负荷能力。[2]因此“小国”和“寡民”成为了最佳的搭配方式,这样既便于管理,也能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当然也有人认为老子这里的“小国”其实指的是诸侯国,认为诸侯国变小,这样就不会跟“天子”抗衡,有利于天子管理,也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但是不管怎样,老子都是强调人口和自然资源要相匹配,这样才能做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莫尔在人口数量方面也有限制,并且给出一个明确的规定:一个城市只需要“24000”户居民,每户居民在10到16之间,超出的人口要填补到其他人口不足的城市里,否则到国外临近地区,开荒垦地,从事生产。 在国家规模方面,他强调国家是一个海岛,岛上总共有54个城市。但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人口的增加,乌托邦也不会扩充自己的领土,强调人口数量和国家规模要相互协调,所以选择移民的方式来保持这一协调状态,认为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

(二)反战思想

老子反对战争。他在“小国寡民”中,讲到“什伯之器”和“甲兵”不会有人去使用它们,人民珍重生命故不会远徙,“舟舆”也被弃于角落而无人使用。没有战争的侵扰、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和谐融洽,所以才会有了“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虽然两国之间如此相近,以至于鸡犬之声都能听到,但是国与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同时因为彼此之间都是自给自足的国家,故无需贸易来之往来,大家互不干涉、互不侵扰。关于战争带来的危害,老子曾说道:“师之所向,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4]所以老子是非常反对战争的。

莫尔亦反对战争。在其书中写到:“战争是唯一适宜于野兽的活动,然而任何一种野兽都不像人那样频繁的进行战争,因此乌托邦人很恨战争。”[5],还说:“为了应付紧急战争,养大批这类扰乱治安的人,在我看来,不利于社会造福,你们不要战争,绝不会有战争,而你们应该重视的是和平,不是战争。”[6]他们热爱和平,认为每个公民都有可贵的恻隐之心,所以他们不会让本国的任何人冒生命危险去发动战争。但如果有其他国家入侵本国,那么乌托邦人也会为国家而奋起反抗的。老子和莫尔都主张反战。但不同之处是莫尔将战争分成了正义和不正义的战争。既可以为国抗敌,又可以为友邦驱除敌人,这是出于人类同情心的一种行为。虽然莫尔承认了战争的某些必要性,但这亦是出于正义之需要,但真正的意图是为了反对战争,反对侵略。

三、两种理想社会的不同之处

(一)对“为学”之态度不同

关于老子“为学”的问题上,学界对此是存在分歧的。但是相同点都是认为老子重“为道”而轻“为学”。老子认为人之“为学”中的“学”,学的是圣智仁义巧利的世俗之学,此世俗之学是低层次的知识,如固执于此,势必就会陷入无限烦恼和忧虑之中。故他主张“绝学无忧”即摒弃世间之学。此外,他还讲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无穷。”[7]强调要遵道、体道,所以自然是要“为道”,而“为道”之目的乃在于达到“道人一体”的至高境界。同时统观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可知他构建的理想社会是以“道”作为核心,固必须要剔除私欲,保持心之虚静,而“为学”日益,反而会让人心中充满智巧心机,欲念丛生。

莫尔却尤为重视。他说:“所有儿童都被引导读有益的书,大部分公民,无论男女,总是把体力劳动的剩余时间一辈子花在学习上。”[8]不仅要读书,还要进行学术讨论。除了劳动,每一个人至少要学习一门有用技艺。凭借着时常对各科学问的锻炼,所以他们依靠智力发明了各种技艺,促进了生活的便利。乌托邦国还为此制定了宪法,规定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充裕的时间用于精神上的自由及其开拓,这才是人生的快乐。莫尔很重视“为学”即世俗之学,认为它们不但并不会使人私欲膨胀,反而有助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莫尔其实提倡的是教育的世俗化,使平民、妇女也能够得到高等教育的熏陶。

(二)宗教信仰之分歧

关于宗教信仰问题上,老子并没有谈及到。而莫尔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乌托邦人的宗教信仰。莫尔本身就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深受原始基督教共产主义精神的影响,由此他把基督教放入到了他的建构的理想社会中。在乌托邦岛,人民可以选择自己的信仰,但其信仰最终都会指向一个至高的神,是全世界的创造者和真主宰,他们将其称为“密特拉”。“灵魂不灭,灵魂由于上帝的仁慈而生来注定享有幸福。我们行善修德,死后有赏;我们为非作恶,死后受罚。这些固然是属于宗教的原则,然而乌托邦人主张,理性使人们承认这些原则。”[9]强调灵魂不朽,主张在信仰之下,人人平等。人们勤干活,共享物资,并且多行善。热衷对自然的探索被视为是一种礼拜形式,日常的礼拜仪式,可以促进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此外,莫尔所主张的“财产公有”、“人人平等”、“共同生活”跟原始基督教共产主义是相似的。所以他其实是想通过复兴基督教的共产主义精神,来去除中世纪存在的弊病和曲解,进而拯救现实社会。

(三)阶级等级之差异

老子的“小国寡民”里不存在阶级等级,世界万物出于道,亦是归于道,因此,万事万物皆是平等的。但在莫尔的“乌托邦”中,职业、身份都有贵贱之分。在职业上可分为普通人、专研学术者和教士,除专研学术者外,其余都要从事生产劳动,教士往往干的活比奴隶多且重,但无任何怨言。他们献身于宗教,被选举出来的教士一般都是贤良之人,在国内外都备受尊敬。而且大家都达成一共识:任何国家,不管多么野蠻、残酷和凶恶,乌托邦教士人身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奴隶是最低贱的身份,不被承认是乌托邦居民,干着最为下等的工作如屠宰业、打猎。乌托邦人认为这些工作会泯灭人的恻隐之心,所以他们是拒而远之的。《乌托邦》虽是一部崇尚自由的著作,但是真正拥有自由的只不过是乌托邦居民,除此之外,其他人都是有可能成为奴隶的,这就必然的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阶级。

参考文献

[1][3][4][7]楼宇烈校注.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中华书局.2016年版.

[2]林莉.老子的人口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才智.2012(01)

[5][6][8][9](英)托马斯·莫尔著.戴镏龄译.乌托邦[M].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猜你喜欢
莫尔乌托邦老子
骑笤帚疙瘩的小男巫
最奇葩重婚犯:25名妻子145个孩子
乌托邦
漫画
加男子娶27妻生145子 却反对一夫多妻合法化
智者老子
莫尔的玫瑰
寻找老子【三】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