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避免三个过度

2020-07-26 14:18周源
关键词:解读语文教学德育

周源

摘 要:语文是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要对繁杂的信息进行思考、取舍,再进行呈现,避免走入过度强调德育、过度解读文本、过度求新求异的极端之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992-7711(2020)11-010-1

语文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训练营。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语文老师应仔细拿捏教学的分寸,避免过犹不及。

一、过度强调德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灵魂。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其内容都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语文教学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应当是点到为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不是反复强调。如果德育的痕迹太明显,反而会让学生反感,不仅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让学生丧失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的《陈太丘与友期》时,有位教师在讲到友人无礼无信后,就开始进行丰富的拓展活动。他首先请学生分享所知的关于礼貌和信用的名言,接着分享关于礼貌和信用的故事,最后,出示一则新闻,内容是一位小学生上学时不小心刮了豪车,当时事发现场没有摄像头,旁边路过的大人让他赶紧走,可是小学生留下了字条道歉并表示愿意承担责任。读完材料后,老师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如果你是这位小学生你会怎么做?首先从课堂时间上来说。这些活动花去了至少四分之一的时间;其次,《陈太丘与友期》这则小故事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材料了,学生学完后自然会埋下诚信礼貌的种子。教师再三的强调,只会增强说教色彩,减弱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陈太丘与友期》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作为文言文的起始教学,这样的道德说教又是否会让这群刚刚离开小学的孩子们对文言文心生畏惧呢?

二、过度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每个语文老师必备的基本功,语文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层次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有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文化积淀,在备课时总是会查阅多种资料,所以对课的思考和感受肯定比学生深刻得多,但是我们在教学时真的需要将我们所有的思考全部强加给学生吗?

《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友人普遍被认为是无信无礼的,而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偏要给友人“平反”。理由有三:第一,尊君并不一定是尊称,这只是魏晋时期人们的常用语;第二,非人哉可能就是个口头禅,表明陈太丘和友人的关系还不错;第三,友人的失信可能是个误会,那时没有办法像我们一样把握准确的时间,陈太丘认为日中到了,而友人的日中却还没到。这位老师的解释看起来有理有据,论证论证充分,但是真的正确吗?真的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探究吗?《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了敬辞和谦辞,课后编者还给了一个敬辞和谦辞的知识卡片,编者的意图不言而喻。如果尊君不是敬辞,那么后面的敬辞和谦辞又该如何去讲授?“非人哉”后面打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学生一看就知道是骂人的话,而且元方在后面的反驳中也说“对子骂父”,如果教师说“非人哉”不是不文明的语言,反而会让学生充满疑惑。再者,文章主要是表现元方的方正,如果友人没有失信,那元方岂不是错怪了友人,变得是非不分了?

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思考对文本的另类解读是否有助于学习的深入,千万不要费时费力又偏离主题。当然,我们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行为,如果是学生有给友人“平反”的想法,我们可以课下交流或者课上讨论。因此,对文本的解读得当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过度解读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过度求新求异

语文课本上的材料大多都是使用多年的经典文章,经过多年的摸索,教师应该对这些内容十分明确。然而,在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想挖出些不一样的宝贝来,让别人眼前一亮。这样做原本无可厚非,有创新才有进步。但“刻意”之后,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剑走偏锋,往往是教师忙于秀个人的才情而忽视学生,最终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造成学生的困惑。

首先是语言上的新颖。有的老师全程上课采用朗诵腔,夸张做作,慷慨激昂,在座的老师听后都浑身震悚,下面的学生又会是怎样的感觉呢?朗诵当然是学习汉语的一种手段,但要看如何使用,一旦它成为教师秀才情的手段就变味了。

其次是形式上的新颖。钱梦龙老师76岁那年应邀上示范课《睡美人》,他的课主要分四块:查字典、指导网络资料搜索、理清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课上完之后,不少老师对这堂“普通”的课产生了质疑,因为他们是抱着跟名师学绝招的心态而来,现在却听到了似曾相识的常态课。反观有的老师,他们上《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就显得十分华丽:既有学生古文和现代文两种版本剧本的表演,又有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写的小诗,还给时间让学生尝试写诗。仿佛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就能学会写诗了。前面说过《陈太丘与友期》是文言文的起始教学,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毫无基础,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奠基,表演和写诗的时间是增加了,但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自然减少了。这样热热闹闹地上完课之后,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到底能提高多少呢?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语文课该教什么?当然要教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我们不仅要关注作者说了些什么,又是怎样说的,自己该说什么,又该怎么说。总之,语文课堂不要过度求新求异,而要因学而教,使语文课成为“家常便饭”式的常态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菊春.钱梦龙老师公开课的启迪[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7).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学,江苏 南京210000)

猜你喜欢
解读语文教学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