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现状

2020-07-27 15:59张经王斌刘泽民许晓沛张超郭华楠吕欣
医学信息 2020年13期

张经 王斌 刘泽民 许晓沛 张超 郭华楠 吕欣

摘要:股骨转子下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现已向高龄化态势发展,多由外伤导致并多见于合并有骨质疏松的患者。由于股骨转子下特殊的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特性,导致其在发生骨折时,保守治疗易产生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因此,股骨转子下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方式及固定物的选择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特点、分型、治疗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外固定;髓内钉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0.13.006

文章编号:1006-1959(2020)13-0018-05

Treatment Status of Sub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of the Elderly

ZHANG Jing,WANG Bin,LIU Ze-min,XU Xiao-pei,ZHANG Chao,GUO Hua-nan,LYU Xin

(Department of Traumatology and Orthopedics,the Second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Shanxi,China)

Abstract:Sub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have a higher incidence in the elderly, and are now developing into an aging situation, mostly caused by trauma and mo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Due to the special biomechanical and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moral trochante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s prone to deformity healing or non-union complications when fractures occur. Therefore, most of the sub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are treated with surgery. At present, the choice of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 and fixtures is the focus of research.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and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Sub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External fixation;Internal fixation with intramedullary nails

股骨转子下骨折(sub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属于股骨近端骨折,是股骨小转子的下缘到距其5~7.5 cm的骨折[1]。该骨折在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10%~30%,老年髋部骨折的14%[2]。转子下骨折患者的年龄分布呈双峰特点,约75%为中老年患者,通常是低能量损伤,20%~25%为年轻患者,主要为高能量损伤,如车祸,坠落等,通常与多器官损伤有关。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保守治疗,另一种是手术治疗。传统牵引方法效果很差,易发生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因此临床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治疗目的是恢复股骨正常的长度和旋转,纠正颈干角以恢复正常的外展肌张力。本文就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特点、分型、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特点

1.1解剖学特点  转子下区域是坚硬的皮质骨,此为小转子、股骨距和内皮质骨的主要支撑,其外侧与内、后侧分别为张力侧和压力侧。股骨转子下骨折多表现为短缩移位,是因臀中、小肌和髂腰肌的外旋外展牵拉,以及内收肌内侧牵引共同作用所致。转子下区是骨松质向骨皮质延伸的区域,该高应力集中区一般容易发生粉碎性骨折,骨折愈合时间较长,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急性愈合[3]。

1.2生物力学特点  大转子和小转子有许多骨骼肌起点和终点。当转子下骨折时,大转子的臀中肌和臀大肌产生骨折外展于近端的力,位于小转子中的髂腰肌拉动骨折的近端,经历屈曲和外旋,附着于大转子的髋短展肌收缩,进一步加强近端外展的力,而骨折的远端由于大收肌的牵引引起内收移位[4]。根据生物力学实验,转子下内骨皮质的最大压应力为1100 N,因此通常为粉碎性骨折。

2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分型

Fielding JW等[5]首先提出了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分类,但由于没有粉碎性骨折的分类,无法评估骨折的稳定性,因此临床中较少应用。随着内固定的发展,Seinsheimer分类根据骨折块的数目、骨折线的位置、形状,提出了新的分类,其将股骨转子下骨折分为5型:Ⅰ型无移位,Ⅱ型含有2个骨折块,ⅡA型横行骨折、ⅡB型螺旋形(小转子连接近骨折端),ⅡC型螺旋形(小转子连接远骨折端),Ⅳ型粉碎性骨折,Ⅴ型累及转子间骨折[6],该分类强调内侧皮质骨的缺失可能会引起断端不稳定及内固定的失效。Zain Elabdien BS等[7]根据股近端存在的张力骨小梁及其位置分布和股骨骨髓的起始点定义骨折分型,并將其分为3型,即横截面形状、斜形和粉碎形状。然而该定义与许多学者相反,因此其临床应用较小。骨折AO分型是指对骨折及周国软组织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可以临床骨折的治疗方案及科学研究交流提供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基础,其将所有骨折分为A、B、C 3种类型,将简单、横断、粉碎性转子下骨折分别为31A3、31A31、31A32型。该分类可以客观地反映骨折的程度和稳定性,评估手术的难度和预后,但无法解释骨折线是否存在于大转子和小转子;Russel TA等[8]根据小转子是否具有连续性以及骨折线是否延伸至大转子和梨状窝,将骨折分为2种类型,骨折Ⅰ型和Ⅱ型分别未累及、累及梨状窝,ⅠA、ⅡA型未累及小转子,ⅠB、ⅡB型累及小转子,另将骨折治疗分为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然而,目前的髓内钉通常插入大转子的尖端,因此这种类型的适用性更受限制。Kyle RF等[9]研究认为,Ⅰ型为小转子高位骨折,其中ⅠA、ⅠB、ⅠC分别为简单、梨状窝不完整粉碎、梨状窝完整粉碎骨折,Ⅱ型为小转子低位骨折,ⅡA、ⅡB型分别为简单、粉碎性骨折。目前,在已知分类系统中,Seinsheimer和Russell-Taylor分类更常见,其对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难易性具有评估作用,对手术选择也有指导意义。

3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

保守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存在并发症多等问题,患者选择率低,且文献报道较少。手术治疗是无手术禁忌症患者的首选,其在髓内固定、髓外固定和人工股骨置换中更常见。目前关于手术方法的选择尚存在争议,虽然髓内固定在生物力学方面较髓外固定更具有优势,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前者效果较后者更优。

3.1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仅适用于内科疾病严重、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对于意识不清,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或者伤前已经失去活动能力的患者,应该给予保守治疗。另外,保守治疗更适合转子下Ⅰ型和Ⅱ型骨折,其治疗通常为皮肤或骨骼牵引,并穿戴防旋鞋。牵引受累肢体维持约8~12周,在牵引期间,建议定期门诊检查X线,并分期指导肢体功能训练。待骨折愈合后,进行逐步负重行走。除西医临床治疗外,如有必要可结合中医疗法,进一步促进治疗效果。保守治疗具有周围软组织、血供损伤小,手术创伤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然而,长期卧床和依从性差的患者存在褥疮、肺炎、尿路感染、静脉血栓形成、骨折愈合延迟、髋关节旋转畸形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3.2手术治疗

3.2.1髓外固定  ①近端锁定板(LPFP):对应于BO原理(生物骨合成),其结合了加压钢板和生物内固定技术,在传统压力孔的基础上,加入了具有角度稳定性的锁定孔,使钢板和螺钉结合一体,从而提高了固有稳定性,改善了骨折断端与钢板和螺钉之间的啮合。此外,由于钢板不与断裂表面接触,因此降低了骨表面内固定的应力,并确保了对骨膜的正常血液供应。当力传递到手术器材时,避免了应力集中。另外,由于锁定板上螺孔的组成不同,在固定断裂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以避免螺钉头和骨折缝隙的重合。李鑫等[10]研究表明,固定锁钉不在同一平面内,使其增加了钢板的旋转阻力和螺钉的抗拉力,利于骨质疏松的患者的康复。但LPFP缺点是不适合股骨内皮质骨不完全断裂和内、外皮质骨完全断裂的患者,术中可能手术切口较大,失血量较多,在臀部和大腿外侧肌肉的开始和结束处有各种损伤,从而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②Modoff滑动钢板:其可沿主轴轴向滑动。Mclaurin TM等[11]研究表明,Modoff滑动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成功率高达97%,然而钢板的滑动会受到近端螺钉的限制,因此此系统更适合股骨小转子下少于5 cm的骨折患者;③微创固定系统(Liss plate和Mippo技术):此为AO开发的微创固定系统。Liss板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结合Mippo技术,钢板只有锁定孔,没有压力孔。由于在普通钢板上没有压力与骨表面,因此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骨折端部周围的血流,这符合微创治疗的原理。Mippo技术允许经皮插入Liss板而不进行切开复位,符合“BO”原则。另外,股骨颈和股骨头固定时,Liss板作为支撑和力臂,可以保护血液供应,且避免了由于血液损伤导致的坏死的风险。研究表明[12],Liss钢板对转子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确切。但Liss钢板不适用于小转子区域周围骨折的治疗,同时对粉碎性股骨转子下骨折疗效较差[13];④动态髁螺钉(DCS):95°DCS多用于治疗股骨髁间骨折,并常应用于股骨周围骨折,如横向和斜形骨折。如果内侧皮质骨完整,DCS可具有张力带作用,在手术操作时,拉力螺钉插入于大转子前部的中央,并附有2~3枚螺钉,螺钉可以连接到骨折的近端,大大增强骨折近端的固定强度,从而平衡骨折两端的强度,平衡臀部肌肉力量,增加稳定性,促进早期功能训练。当DCS拧到近端拉力螺钉上时,必须移除大量的骨质,以防止骨折的近端围绕头螺钉旋转,同时在近端放置螺钉以实现强固定,使骨折近端向外移动。Lundy DW[14]研究认为,切开复位可达到77%~80%的治愈率。Winkelmann M等[15]认为在安全性能方面,DCS固定不应用于老年人的骨折;⑤动态髋螺钉(DHS):该装置由拉力螺钉,套筒钢板和压力螺钉组成。拉力螺钉和压力螺钉与套筒钢板牢固结合,固定装置和骨折块及骨折线的可实现密切吻合。另外,固定系统中的螺钉牢固地固定股骨头,防止螺钉下垂和滑动,更适合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套筒的推动机制不仅可以防止螺钉穿过股骨头和髋臼,还可以通过断裂剪切力破坏作用于股骨头的力,移动断裂端并施加压缩力将断裂端压缩在一起,进一步增加了骨折的稳定性并促进了骨折的愈合。目前,DHS是骨折内固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缺点是其对弯曲和扭转不敏感,且在手术后需经常穿着防旋钉子鞋。另外,螺钉插入点通常受到骨折线的影响,可能导致股骨外侧皮质的局部破裂,使骨折损伤恶化并损害内固定的稳定性;⑥外固定架:此为外科和非外科手术之间的针入路的半侵入性方法,适合所有类型的转子下骨折手术治疗,特别是具有严重潜在疾病的骨折和不能耐受开放复位手术的骨折,其禁忌证是骨质疏松症、针头部位皮肤状况不佳、精神病和疼痛不耐受者。此外,外固定的缺点在于:○a针感染:其钉道感染率随着固定时间的延迟而增加;○b外固定针松动并移位;○c骨折端对位差;○d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因此,外固定治疗转子下骨折并不常见。

3.2.2髓内固定  ①股骨重建钉:由主钉和两个近端拉力螺钉形成的锁定系统,沿着股骨干中线和颈部成130°角。该锁钉系统避免股骨干内的应力集中,有效调节头部和颈部的旋转位移,以最大化重建钉的近端的强度,适用于股骨转子下骨折中ⅠB和ⅡB骨折;②Gamma钉:在此髓内系统中,股骨的上部和股骨颈通过髓内钉和拉力螺钉的相互作用可牢固地连接。髓内钉可被自锁钉强固定,以防止旋转并减少位移。此微创技术的优点在于切口小,感染率低,出血少。但也存在以下可能并发症:○a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风险可由粗大的主钉引起;○b早期的术后下地锻炼和术中螺钉位置不好,引起近端拉力螺钉对股骨头和股骨颈的切割,其失败率较高。另外,该区域中的应力集中可能与远端锁定钉的过大直径和远端髓钉的高强度有关;③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PFN基于Gamma钉设计,分为标准钉和长钉。近端的两个防旋转螺钉加强了固定,提高了抗扭性,小直径髓内钉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另外,远端锁定孔以远的加长设计可以显著降低主钉断裂的风险。Wang J等[16]通过对3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认为大多数转子下骨折采用PFN固定强度最高,其次为DHS、PFLP和DCS。但PFN也存在一些缺点:○a近端和远端主钉在退钉形成孔后需要较长时期的愈合;○b股骨颈和拉力螺钉以及髓内钉没有完全锁定,因此当拔除螺钉时,螺钉容易松动,特别是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增加了松动的风险;○c两个拉力螺钉成为股骨头和颈部血流供养的阻碍装置,增加了手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风险;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PFNA主钉的设计几乎与骨髓腔的解剖结构相同。近端6°外展角可以很容易地将内置物插入髓腔,且用螺旋刀片代替两个拉力螺钉的设计,减少了手术时间以及对股骨头的血液供應损伤。螺旋刀片对于旋转和成角具有稳定性,并且植入过程会对周围骨骼施加压力,特别是对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有裨益。Penzkofer J等[17]研究表明,普通锁定钉的强度相差螺旋叶片约41%,其中所承最大压力相差13%~21%。主钉的螺旋叶片和锁定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旋转效果,因此,PFNA可用于不稳定转子下骨折或伴有内侧皮质不连续者,其不足之处在于:○a治疗伴有小转子骨折等复杂骨折时,可能难以施行小切口;○b如果骨质疏松症严重,则有近端及远端内置物切出及再骨折的风险;○c股骨远端骨折的风险会随着前弓的增大而增加;⑤近端防旋转亚洲型髓内钉(PFNA-Ⅱ):PFNA-Ⅱ是适合亚洲股骨结构的内固定装置,其可用于治疗股骨周围骨折,包扩转子下骨折。独特的5°外倾和外部设计有效降低手术后主钉和外壁的压力,主钉较高的入钉点允许主钉远端在手术期间插入髓腔正中,且大的主钉直径和扩大的尖端表面积最大化骨填充可促进骨折愈合,因此在手术期间,螺旋刀片在插入时不需要移除剩余的骨。另外,尖端的解剖学设计分散了应力,可早日下床负重锻炼,且该装置在抗切出、抗内翻等力学表现上较之前的内固定物有较大的进步,但仍有上述并发症发生的报道[18],如短钉的远端是直立的并没有前弓,复位可能会丢失,或打穿皮质;⑥带有压缩锁定在髋部的髓内钉系统:(TriGen InterTAN):该装置使用两个集成的头部和颈部闭合锁钉系统,近端两个锁钉具有几乎梯形的横截面使轴向内移来以减小来自外侧的压力。主钉的角度为4°,更适合亚洲股骨解剖结构,消除了对髂胫束的刺激引起的股骨前方疼痛,促进了手术后的早期运动[19]。另外,该固定系统增强了股骨头与颈部的稳定性,实现了骨折块的相互加压[20]。“Z”字效应因此装置的出现大大减少,同样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之前内固定系统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从而减了少假体周围的骨折;⑦捷迈公司解剖型髓内钉(Zimmer Natural Nail):ZNN是近年来治疗转子下骨折的常用内固定材料。人骨髓腔的曲率半径随着股骨的长度而增加,也就是说,当股骨的每增加1 cm时,前弓的曲率半径增加3.1 cm。因此,设计髓内钉的要求更为严格。作为新一代解剖型髓内钉,ZNN在治疗转子下骨折时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使得内置物远端激惹骨折远端的情况大大降低,15.5 cm的近端直径,15°的入射角,125°/130°的颈干角度,特殊增加的前弓曲率符合亚洲股骨解剖结构[21]。主螺钉的螺旋设计便于插入髓内,也减少压力和进一步骨折。拉力螺钉放置时不需要严重的反复撞击,这极大地减少了诸如内置物切割等失败率。当对肢体施加重量时,拉力螺钉与螺旋叶片相比具有显著的轴向运动阻力。若将在远端主钉处置入1固定螺钉,可提高远端锁钉强度,并有效的减少退钉的发生率;⑧组合钢丝或钢缆捆扎:使用髓内钉固定的转子下骨折,可用钢丝或钢揽捆扎在一起,以固定破碎的骨折片。一些用于绑扎骨折块的新手术工具可以减少外科手术的创伤,但该方法可破坏骨折的局部血液供应,导致内部固定失败。因此,应谨慎使用此方法。刘中砥等[22]研究发现,转子下骨折使用切开复位与捆绑相结合的手术翻修率大幅降低。卢晓光等[24]研究表明,股骨转子下小切口的钢丝捆绑相结合的术式可有效解决应力集中问题、避免骨折端的移位,极大得降低了内植物的断裂、松动。表明此手术方式的优点比破坏血液供应的缺点更重要。

3.2.3人工关节置换  在患有骨质疏松症的55岁以上的患者中,使用人工髋关节假体(THA),可能是转子下不稳定、粉碎性骨折及内固定失效后患者的更優选择,该方法可使患者尽快下床活动,并可避免痔疮和肺炎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二次手术的疼痛。然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会出现假体脱离,假体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因此,有必要在手术前彻底检查患者的病情,并定制针对性的治疗计划以规避手术风险。

4总结

股骨转子下骨折由于解剖部位较为特殊,且多为中老年患者,为避免严重并发症常采用内固定手段治疗。其中多数研究认为髓内固定较髓外固定可取得良好手术疗效,但术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还需结合受伤严重程度、骨折分型、患者自身情况来综合考量。在处理翻修或陈旧性骨折时,也可二者相结合达到坚强固定。在内植物的选取时,髓外固定(如DHS、DCS等)为偏心性固定,较易发生内固定失效,常应用于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有肺部、脑部损伤,脂肪栓塞或转子下粉粹性骨折的患者。髓内固定(如PFNA、INTERTAN等)为中心性固定,具有更强的力学优势,手术时间较短,多应用稳定的未累计大、小转子的股骨转子下骨折,其中若因骨折部位的骨与软组织血运严重受损造成的髓内固定失效,常使用髓外固定。因骨折部位的稳定性欠佳造成的髓外固定失效,则常应用髓内固定。目前,虽然没有任何一种手术方式能有效治疗所有类型的转子下骨折,但髓内固定仍为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常见的内植物为以下三种:AO设计的PFNA与改进型PFNAⅡ,由于其主钉独特的外展与外倾角设计,使得其能顺利插入髓腔并减少对侧壁的压力;施乐辉公司生产的Intertan联合交锁髓内钉,其抗扭转防切出的力学效应较好;捷迈公司生产的解剖型髓内钉ZNN,其主钉弧度更适合亚洲人股骨生理弯曲特点,内植物远端中置于髓腔,远端分叉设计极大的减少了术后腿部疼痛的问题。当发生内植物切割、近端骨量缺失、髋关节病变或髋臼损伤时常行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转子下骨折的诊疗需结合术者经验与熟练度,更需要在充分掌握患者骨折的具体信息,以及各内置物使用特点的情况下制定出合理恰当的治疗方案。相信随着转子下骨折内置物的不断改进,以及术者理论与实践经验不断的积累,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患者会得到更科学、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Roberto BDTLP,Pires RES.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update[J].Revista Brasileira de Ortopedia(English Edition),2016,51(3):246-253.

[2]Socci AR,Casemyr NE,Leslie MP,et al.Implant o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hip:rationale,evidence,and recommendations[J].Bone Joint,2017,99(1):128-133.

[3]El-Desouky II,Mohamed MM,Kandil AE.Clinical outcome conventional versus biological fixation of subtrochanteric fra ctures by proximal femoral locked plate[J].Injury,2016,47(6):1309-1317.

[4]陈贵彬,翁阳华,伊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2019,22(1):89-92.

[5]Fielding JW,Magliato HJ.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J].Surg Gynecol Obstet,1966,122(3):555-560.

[6]Imerci A,Aydogan NH,Tosun K.Evaluation of inter- and 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of curr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s for sub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2018,28(3):499-502.

[7]Zain Elabdien BS,Olerud S,Karlstrom G.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 Classification and results of Ender nailing[J].Arch Orthop Trauma Surg,1984,103(4):241-250.

[8]Russell TA,Taylor JC.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M] Skeletal Trauma,ed,1992.

[9]Kyle RF.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part of the femur[J].J Bone Joint Surg,1994(76):924.

[10]李鑫,郭靓,杨林,等.Ⅱ型股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8,21(4):496-497,500.

[11]Mclaurin TM,Lawler EA.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J].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2008,23(3):232-248.

[12]胡汉,徐红伟,郑松,等.LISS钢板内固定联合骨水泥棒股骨髓腔植入治疗C2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J].中醫正骨,2019,31(9):64-66,70.

[13]佟峙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1):99-101.

[14]Lundy DW.Sub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J].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2007,15(11):663-671.

[15]Winkelmann M,Macke C,Hankemeier S,et al.Connection of a hip prosthesis and an intramedullary nail as a special solution in a subtrocha nteric femoral fracture with fibrous dysplasia[J].Technol Health Care,2016,24(5):258-259.

[16]Wang J,Ma JX,Jia HB,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Four Methods for Internal Fixation of Comminuted 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J].Medicine,2016,95(19):e3382.

[17]Penzkofer J,Mendel T,Bauer C,et al.Treatment results of pertrochanteric and sub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a 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PFN and PFNA[J].Unfallchirurg,2009,112(8):699-705.

[18]朱志军,朱剑,叶峥,等.PFNA-Ⅱ主钉长度对A1、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26):119-122.

[19]吴兴净,陶周善,徐宏光,等.InterTAN拉力螺钉前倾角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38(4):326-329.

[20]Sanders D,Bryant D,Tieszer C,et al.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Comparing a Novel Intramedullary Device (InterTAN) Versus Conventional Treatment (Sliding Hip Screw) of Geriatric Hip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2017,31(1):1-8.

[21]王岭.髓内钉InterTan与重建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74.

[22]刘中砥,徐海林,陈建海,等.解剖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初步疗效[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17,3(5):265-269.

[23]喻鑫罡,郭彦杰,高悠水,等.多轴锁定钢板倒置与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17,3(5):270-274.

[24]卢晓光,侯玉波,张立明,等.重建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转子下长斜形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7):745-747.

收稿日期:2020-04-13;修回日期:2020-04-22

编辑/杜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802204)

作者简介:张经(1990.8-),男,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骨创伤研究

通讯作者:吕欣(1963.6-),男,山西太原人,本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骨创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