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教学基于“儿童视角”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实践

2020-07-27 16:45郁琳玲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文本解读教学实践

郁琳玲

【摘要】 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课堂教学结构。但在文本解读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大都缺乏儿童视角,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儿童想象的发挥和真情的激发。究竟怎样立足“儿童视角”,让儿童成为积极的阅读主体,这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儿童视角 文本解读 教学实践

新课标提倡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薛法根老师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最适合孩子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孩子感觉最好的。”他还主张教学应从孩子的现实世界出发,从他们的成长需要入手,让成长看得见,让孩子有愉悦感和进步感。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和教学实践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儿童视角”解读文本,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对话,让其感悟文本所描述的世界,发现文本世界的真善美,体会学习之乐。

一、向理看:关注真实读感,成为积极主体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材文本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载体和重要手段。教师需潜心解读文本,有独立思考与见解,做有思想的“芦苇”。当然,这并非指一定要标新立异,而是指蹲下身子走进儿童的世界,从儿童视角解读文本,让儿童真正参与“对话的过程”。

正如纪伯伦所说,对世界的感悟只有靠自己,别人无法替代。由于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制约,儿童解读文本具有点状、具象、扁平化、由易到难等特点,与成人是全然不同的,因此,儿童的解读与成人的解读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然而,广大教师一般会选择“成人视角”进行解读,站在教者、读者或是作者的视角。这样的解读方式容易导致原本属于孩子的阅读被成人解读所替代,是不恰当的,甚至是有害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实践应从学生出发,基于“儿童视角”,让学生告别文本解读的“看客时代”,做真正的参与者。

基于“儿童视角”的文本解读,可以关注学生的真实“读感”,实现学生、文本 、教师、教科书编者之间多向度的解读,让每个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主体。

二、向师看:怀揣儿童心理,激发内在童心

我们曾经都是儿童,与学生共读文本时,可以尝试回忆式或代入式阅读。带着“儿童心理”,回忆自己是儿童时的阅读感受,把课文情境与童年记忆联系起来,或把自己当作稚气未脱的儿童,用儿童的审美阅读文本,产生更多儿童化的感觉。教师应用一颗童心去唤醒、拥抱许多童心。

(一)儿时印象可借鉴

教师在备课时可回想自己是儿童时,喜欢用怎样的方式去解读,比较偏爱哪类课文,对哪些知识点难以掌握……这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设计,突破学生眼中的“鸡肋”篇目。笔者也回忆童年:《桂林山水》 行云流水,甚是喜欢;《乌鸦喝水》方法有趣,记忆深刻;《詹天佑》中“人”字形的火车线路着实难以理解…… 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讲解一些比较枯燥的知识时,笔者会借助多媒体动画、图片、音乐等元素让课堂绚丽多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眼中的“鸡肋”篇目也食之有味。

(二)初读文本恰童年

在儿童眼里,阅读往往遵循情趣原则,有趣远比有理吸引人。大多数学生都爱读有趣的文章,心情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而起伏。倡导儿童化的阅读,假设自己就是学生,初次遇到这篇课文,会怎样阅读呢?如果笔者是十岁左右的儿童,看到《狐假虎威》,势必被其幽默风趣的情节深深吸引,对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的神态感兴趣,而可能忽视其寓意。如果笔者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必然对《青蛙卖池塘》《狐狸分奶酪》这样的文章爱不释手,反复阅读其生动有趣的部分。鉴于此,学习生动有趣的课文,需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学生积极参与,表达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童年画面引共鸣

运用回忆式的阅读方式,回忆童年经历,还原画面,让自己与学生有“共同遭遇”。《雨后》中小哥哥嘴里喊“糟糕”但“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这是多么熟悉的画面!童年时和同伴一起踩水塘或是玩泥巴,弄脏了生怕被妈妈骂,但心里却快乐无比的经历,势必让学生对文章有更准确的解读。如果在课堂上也和学生谈谈自己玩水塘的经历,有了“共同遭遇”的教师和学生会开启开心高效的语文学习之旅。小妹妹害怕摔跤但渴求摔跤的心理是那么的细腻微妙,恰如童年时,看到邻家哥哥掏马蜂窝被蜇,心里痒痒的又有所顾虑的心理。课堂上,以这样的“共同遭遇”为媒介,师生沟通没有隔阂,“惺惺相惜”共同探究。

(四)儿童文学激童心

儿童文学真的并非只为儿童而写,成人可以读,语文教师更有必要读。笔者重读曹文轩的文字,对学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陆鹤会在广播操比赛上捣乱正是因为大家对他的歧视,最后他用努力赢得尊重;细马孤僻嫉妒,但最后毅然担起照顾养母的责任;阿雏对村里人的痛恨都是缘于他人的无视与不包容,哪怕这样,阿雏最后还是救了大狗……这就是儿童,天真无邪,又有着孩童特有的小心思。教师年岁渐长,真的会淡忘儿童特有的心理。不能重走一回童年,但可以亲近儿童文学,从经典作品中去了解儿童。从金波的诗、郑渊洁的童话、曹文轩的小说、丰子恺的儿童漫画……我们可以读懂儿童的内心,走入儿童世界。

三、向生看:关注儿童现状,促进精神成长

在文本解读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考量儿童认知的起点,把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起点,把感兴趣、乐探索的知识作为趣点,把存在的问题、困惑、感受等作为教学生长点,把发展的潜能空间作为增长点,为儿童的生命和精神成长服务,使他们的生命自由拔节。

(一)辨析起点,确定目标

社会日新月异,儿童的学习起点经常发生变化,凸显个性化与差异化。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反之,则可能会把新授课上成复习课或学生很难理解的高深课。

了解学习起点,形成总体印象,并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制定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安排教学环节。《太空生活趣事多》中趣事多多,可是学生没有去过太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借助插图、课件、太空的视频来展示太空的魅力。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了具体直接的感受,再去理解抽象的知识会相对容易些。

(二)关注趣点,呵护兴趣

教师要呵护儿童对语文的兴趣,让其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黄厚江老师说:“让学生热爱语文是语文教师最大的责任和幸福。”平时“闲”聊并不“闲”,教师可以问学生看什么读物,有没有故事推荐,甚至可做调查问卷,去了解学生青睐的读物或课文,做到心中有数。笔者最爱和学生“闲”聊,颇有收获。二年级学生特别喜欢杨红樱笔下的马小跳系列,因为其充满动感的情节和戏剧性的冲突,恰好与儿童特有的阅读期待相照应。“闲”聊也可以为教学做铺垫。在《狐狸和乌鸦》《雪孩子》《小壁虎借尾巴》等故事中,都能找到有趣的情節变化,恰如马小跳系列。从这些地方切入,学生的眼睛必将紧紧吸引。

(三)了解盲点,前置预设

教师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关注知识盲点和思维盲点。

要消除知识盲点,教师可以布置导学单,让学生通过询问家长、上网搜索等方式突破知识盲点。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和伟人有关,可以请学生去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朱德、大禹,对人物有初步的认识,能较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要消除思维盲点,可以在学生思维的盲点处追问。还记得笔者执教《夕阳真美》时,带学生探究爷爷满面红光的原因。由于生活经验以及思维的局限,学生只能说到夕阳的映照和身体健康。这时,教师可在盲点处追问:“孩子是人生中的朝阳,爷爷奶奶就到了人生中的夕阳。爷爷牵着奶奶、小孙孙的手,同看夕阳,会有怎样的感受?” “很幸福,怪不得会满面红光。”学生脱口而出。

(四)寻找触点,激发潜能

语文课堂应是“该出口时就出口”,把儿童发展的潜能空间作为增长点。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从而积极地获取信息、发展思维、提升素养。在品析“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时,学生知道“灿烂的朝霞”指桃花。新课标说“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把桃花比作朝霞,美吗?”引发学生体会比喻的精妙。“桃花和朝霞一样是红色的,很漂亮!”“桃花就像满天的朝霞,很多很多。”“朝霞很灿烂,说明桃花开得旺,有朝气。”“朝霞的形态有变化,风吹来时,大片的桃花也有形态的变化。”……找准触点,启发诱导,学生的潜能会大大激发,呈现不可预见的精彩。

基于“儿童视角”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实践,让儿童在场,用儿童的视角接触语文,用儿童的思维理解语文,用儿童的方式运用语文,用儿童的体验享受语文,让童趣、童心、童真发挥魅力,让儿童真正实现精神成长。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文本解读教学实践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