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哲学课程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建构

2020-07-27 16:30胡静汪万忠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礼貌辩论哲学

胡静 汪万忠

辽宁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全面梳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脱节错位的内容。儿童哲学课程通常以主题和话题的方式呈现,以儿童哲学主题来整合相关课程内容,不仅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而且提高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提问的儿童,无时无刻不表现出“爱智慧”的天性。儿童哲学鼻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修·李普曼先生认为,除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儿童哲学还承担着情感、心理和态度的培育,比如对好奇心、探究欲、同理心、尊重与宽容等品质的培养,而这些都包含在德育的内容中。因此,以儿童哲学为核心,整合德育课程资源,是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

一、挖掘德育因素,引发哲学思考

儿童哲学是一门启迪儿童智慧、开发儿童思维的科学,它主要以讨论的方式展开。一个称得上有效的儿童哲学讨论,通常以一个故事作为刺激物,使儿童的推理、反思和道德责任感都能得到训练。那么,引发儿童思考和讨论的哲理话题从哪里来呢?儿童哲理故事、时事焦点话题、人生哲理主题都成为同学们讨论的话题。

(一)利用哲理故事,开启哲学大门

刚开始接触儿童哲学,香炉礁第二小学的教师从一些有哲理的小故事入手。《钉子的故事》《飞翔的蜘蛛》等一个个看似平淡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接着,一个个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绘本故事,也成为了儿童哲学课堂的“刺激物”。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想搜寻哲理故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利用哲理故事,训练儿童的思维。

儿童哲学课堂,首先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不能像语文课那样,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不能像德育课那样,最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儿童哲学课堂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他们自己提出讨论的问题,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在这种问题—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我们在各个年级的上下学期安排了12个主题,这12个主题分别是:感悟亲情、相信自己、珍视友谊、学会分享、尊重信任、友善互助、爱与责任、感受生命、挑战自我、知足感恩、多元思考、生命的意义。每个主题配有4至5个哲理故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整理出《香炉礁第二小学学生必读50个经典哲理故事》,这些哲理小故事将伴随着孩子们幸福成长。

在校园东侧走廊上,有一组儿童哲学文化墙,悬挂着10个经典故事及学生的感悟,有飞翔的蜘蛛、塞翁失馬、掉进井里的驴,老木匠的房子、一个马掌钉、小蜗牛等。我们坚信,这些哲学故事能让孩子们学会哲学思考,过有准备的人生。

(二)围绕哲学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教师们发现,学生思维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哲学家”,2013年下半年,教师们尝试从哲学主题入手,引发学生对自我、社会及人生的思考。

围绕哲学主题,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讲述哲理故事、生活故事和时事新闻,探讨思考哲学领域的问题。“生与死、人与动物、男孩与女孩,头儿与普通人、幸福与痛苦”等哲学家苦苦探寻的问题,都成为学生思考的话题。在进行“自由与不自由”的讨论中,教师就语文教材中《钓鱼的启示》让学生展开讨论:父亲为什么坚决将捕到的大鱼放回大海?他们父子丢掉了一条大鱼,但得到了什么?为了引发同学们的深入思考,教师接着向同学们展示了吸毒人临终前的图片。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同学们恍然大悟:尽管父亲享受鱼肉鲜美的自由受到限制,但他用行动影响了孩子的一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自觉遵守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自由;而那些吸毒的人无节制地滥用自由,最终走向了毁灭。所以,真正的自由,不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是不做不能做的事情。在讨论与思辨中,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悄然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炼出二十个哲学主题,并分配在各个年级中(见表1)。

(三)关注生活实际,形成正确价值观

在实施儿童哲学课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生活故事和热点新闻尤其感兴趣。身边故事与时事新闻让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在分析评价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014年,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中国选手李云龙对阵意大利选手安德烈的场面,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当学生看完比赛视频谈感受时,有不少学生说,自己为李云龙感到骄傲,因为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在比赛过程中哭了,是因为他太想为祖国争得荣誉了。在几秒钟的沉默后,终于有学生站起来说出反对意见了:我不为李云龙感到骄傲。李云龙尽管赢了比赛,但输了风度,给中国人丢脸了。相反,意大利选手安德烈才是真正的赢家。他看到李云龙失声痛哭的样子,主动去安慰,还向李云龙表达了祝贺。安德烈虽败犹荣,值得我们尊敬。在讨论中,同学们对得与失、成功与失败有了深刻的认识。初中学生因老师没收手机而跳楼事件,我们让学生多角度分析:“这个学生为什么会跳楼?在纵身跳楼的过程中,他会后悔吗?他会想到些什么?在这个事件中,谁是最可悲、最痛苦的人?”尽管这个话题很残酷,但在讨论中,学生对珍爱生命有了深刻的认识。

儿童哲学,让学生开始以质疑、批判、辩证的眼光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这正是当今社会需要的审辨式思维。在辩证、全面、客观分析事情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慢慢地形成了。

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儿童哲学课上得好的班级,语文数学课也上得好,学生思维很活跃,学习很主动。也许是因为哲学课堂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文化,让教师转变观念,给孩子创设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经过多年的儿童哲学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整合课程资源,建构德育课程体系

在实施儿童哲学课程的初级阶段,我们将儿童哲学作为校本课程,每月两节课,占用每周五的班队会时间。随着师生哲学素养的不断提升,我们发现,质疑、思辨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常态。与此同时,教师面临人员编制短缺和课时紧张的问题,尤其是《辽宁省地方课程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学生书包里多了很多地方课程教材。因此,整合德育课程资源,建构课程德育体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课题。经过多方论证,学校提出建立“以儿童哲学课程为核心的德育课程体系”的构想,力求以儿童哲学主题为牵动,从德育内容、德育课时、德育师资方面对德育课程进行统整,建构具有哲学教育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学校从德育课程、其他学科课程、德育活动三个方面进行了德育课程的建构。

(一)整合德育课程,提高德育实效

翻开地方课程读本,我们发现很多内容都是与德育相关的,有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青春期教育、禁毒教育等丰富的德育资源。面对如此繁多的读本,是置之不理?还是按部就班,满足“上足上齐课程”而不顾德育的实效性?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香炉礁第二小学提出了“以哲学主题为牵动,横向整合德育课程”的设想。

我们将同一学年有关德育的教材内容罗列出来,进行横向比较和整合,以二年级下册为例,《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待人接物有礼貌、讲文明守规则”两个章节。《人与社会》中有“轻声细语话文明、好借好还讲信用、接人待物有礼貌、信守诺言要做到、公共设施要保护”这五节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中第一单元《童蒙须知》前三课就是“穿衣戴帽、言语应对、礼貌待人”。我们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将《人与社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读本中的相关内容作为阅读资料和拓展内容。这样,课堂资源极大地丰富,还节省了总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儿童哲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教师以“礼貌”为主题进行切入,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礼貌?礼貌的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不礼貌的现象有哪些?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中列举了各种礼貌和不礼貌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了这些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的影响。接着,教师以“在家里还用敲父母的门吗?”“礼貌是不是虚伪的表现?”“朋友之间还用客气吗?”为题展开讨论。通过辩论,学生懂得礼貌是发自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在各种场合都需要礼貌待人,它反映出了一个人的修养,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友谊。

为了更好地落实德育课程,我们对地方课程中的内容进行了分工。其中《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与德育内容相关的,由班主任纳入到德育课中。安全教育课由学校负责安全教育的老师执教,生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由校医执教,民族教育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由德育主任执教。由于对德育内容、德育课时、师资力量进行了统调,我们确保了德育课程的有效落实。

(二)学科教学渗透,形成审辨思维

新课标要求:“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儿童哲学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要求教师在自己本学科内,对学生进行审辨思维的培养和哲学观点的渗透。

质疑,是审辨的起点。如何质疑,引发审辨的话题?对此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指导。一般来说,凡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的地方,就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评估、质疑、权衡的地方。杨学红老师在执教《窃读记》一文时,学生提出了“窃读是否应该提倡?”的质疑,在争论中,学生再次体会作者林海音辛酸与无奈的童年。车君老师在上《落花生》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道辩论题:“现代社会,更需要像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像花生那样的人?”通过辩论,学生走出了“外表美就等于无用”的误区,认识到只要对社会做有用的事,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教师发现,只要找准思辨的切入点,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辩论的热情。

根据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各学年教师还制定了富有哲理性的话题,来指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比如“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不同故事中的狐貍、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友谊到底是什么、如何看待谎言?”等主题,在群文阅读中,向学生渗透哲学思想,提高学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根据各年级语文教材内容,我们提炼出了各年级群文阅读的主题,便于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思辨。

(三)创新德育活动,展开辩论活动

班队活动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除了常规的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还经常在班队会中进行辩论赛。辩论的话题来自于学生、社会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如为了正确引导孩子上网,遵守网络道德,我们先后展开了“网络是利大还是弊大?”“网络社会需要读书破万卷吗?”“小学生能带手机上学吗?”的辩论赛。通过辩论,学生懂得了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不能走极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但不能过于依赖。我们还经常结合传统节日,展开辩论。

在去年的圣诞节前,我们在师生圈中发起了“我们有必要过西方节日吗?”的辩论。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实这是一场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辩论。最终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辩论中懂得,无论过不过洋节,中国的文化都不能丢弃,那是中国人的魂。去年的3月5日,大队部在五、六年级展开了“雷锋离我们是远还是近?”的辩论赛。其实,每次辩论我们都不给学生确定的答案。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辩论中提高思辨能力,明辨是非。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对德育课程进行了整体建构,形成了具有儿童哲学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见图1)。

因为儿童哲学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德育课不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课,而是学生倾诉情感、引发思辨的场所。在激烈的质疑和讨论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德育课堂上,教师不再照着书本讲,而是在话题的牵动下,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读本,节省了总课时,提高了德育课堂的实效性。

儿童哲学校本课程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哲学素养,改变了师生的精神风貌,让学校的“和合文化”日趋完善。哲学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启迪、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懂得真善美,为今后幸福的人生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礼貌辩论哲学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同影子辩论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