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价值探析

2020-07-27 16:30唐斌艾小凤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

唐斌 艾小凤

摘要:研学旅行,本着“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设计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贴近自然、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在学生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间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实现生命的优质成长。生态视域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实现了三方面的课程价值:课程深度融合,建立“课程生态”;学生和谐发展,建立“成长生态”;创新教育模式,构建自我发展生态体系。

关键词:生态视域;研学旅行;价值探析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从社会学角度看,“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及共同生活于环境中的个体间或种群间的种种关系。无论是何种解释,“生态”都指向“和谐关系”,体现各要素间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研学旅行,本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设计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贴近自然、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在学生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实现生命的优质成长。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地处成都市三环路以外的芙蓉社区,学校87.7%的学生来自进城务工家庭,极少部分学生为当地居民子女。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不平衡,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学校针对这些情况,以生态理念为引领,构建了“芙蓉”研学旅行课程,带领学生走进以“天府芙蓉园”为代表的成都周边教育拓展基地,让学生去探索、去體验、去学习、去创造,提升对成都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科技发展、民风民俗等多元环境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文化审美和悦纳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合理、实施科学,从理论、育人、实践等几方面均实现了课程价值。

一、理论价值:深度融合,构建“课程生态”

学校整合课程资源,重建课程结构,构建课程生态系统,为师生成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土壤”,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学校构建了“基本课程+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研学旅行作为拓展课程的一部分,融入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确保每学期能按计划实施。(见图1)

(一)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融合

学校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设置课程,实现课程融合。“芙蓉”研学旅行课程,是突出学生本体和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现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为主体的学生群体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天府文化特点,是国家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二)学科课程与研学旅行课程相融合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学校以“芙蓉”文化为魂,将游学研学与学科教学整合,统整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在各学科中融合“芙蓉”课程理念,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在研学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展现课程之美。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指导思想开发的“芙蓉”课程,坚持活动本位的课程观,立足学生,回到学生,紧密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整合学科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校园文化课程与研学旅行课程相融合

“让每个日子都闪亮”是学校的办学追求,培养“整个生命都散发光彩的人”是学校的育人目标。“芙蓉”课程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研究,以研学旅行为活动载体,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成都各区县,感受自然风光,体验民风民俗,了解人文历史,领略科技发展。通过这项活动打开学生的眼界,使其认识“蓉城”文化,生发出爱家乡之情,进而传承巴蜀文化,发展“天府”文化。以此,让学校文化课程内容得以延伸。

二、育人价值:和谐发展,建立“成长生态”

研学旅行,顺应儿童“玩”的天性,学生在“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对大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整体认识,形成以人的成长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逐步形成勇于担当、回报社会等优秀品质;使其优化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共生、共存、共进,持续发展。

(一)文化浸润身心,涵养学生道德品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学校学生总数的比例加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三年前,学校以“洁雅”教育为突破口,进行德育研究,取得明显效果,但是学生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仍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部分学生在和谐、包容、自信、诚信等方面的素养显得不足。教育这些学生需要从外在要求为主,转入到以情境熏陶感化、活动中自省内化为主,形成良好的德育生态。

学校以深厚的“天府”文化感染与浸润学生的成长,补精神之钙,壮修养之骨骼。研学旅行让教育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走进校园周边承载深厚文化的景点、园区,进行体验式学习。不仅开阔学生眼界,而且使其形成基本修养,提升文化品位。学校自2017年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以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芙蓉”课程体系,选择自然与生命、田园与风光、民俗文化、美好生活、铭记历史与传承智慧、科创与梦想等六大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内容,研发了多条“天府”游学线路。学校的研学旅行遵循自主性、开放性、融合性、连续性等原则。学校以《研学旅行手册》为指导,开展阅读参观、交流分享、主题探讨等活动,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成都,传承“巴蜀”文化,发展“天府”文化。以研学旅行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天府”文化中,以文化育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校“游”“研”结合,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以美育人。学生在“游”中,感受自然美,进而生发出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二)教育回归生活,让生命融入自然

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自觉形成生态意识;学会敬畏自然和敬畏生命,自觉形成规则意识;从自然原理中懂得生态平衡,形成和谐共生的意识;从自然界生存法则中,了解“优胜劣汰”的道理,培养竞争意识,从而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周末和寒暑假,学校95%以上的家长在上班,春节期间大部分家长更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进城务工家庭基本上都住在出租房内,很多学生无家长陪伴,不敢出去玩,假期只能居家学习和活动。根据调查,82%的学生在家除了写作业和自主阅读,其余时间基本上在看电视、玩手机,或无所事事,生活枯燥单一;65%以上的学生没有外出旅游的经历,到过成都周边常见景点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30.2%。基于此,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课程体系,引领学生走进自然,接触社会,体验校外生活。

学校有层次、系统连贯地开展研学旅行,用贯穿小学六年的研学旅行,讓学生浸润在“天府”文化中。每年10月份,组织学生走进离学校500米处世界最大的以“芙蓉”为主题的公园,参观游览,并举行“赏芙蓉”“画芙蓉”“唱芙蓉”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最先进的全息投影、裸眼3D、发光材料、重力感应等高科技技术;带领学生参观新概念艺术展览中心,感受国内首个“游客中心+创意书店模式”。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学生亲近了体现城市精神的植物,体验了最新科技成果,与艺术家共同研讨新艺术发展方向。学校周边还有很多集中体现“天府”文化的场地,如熊猫基地、“天府”软件园、杜甫草堂、金沙遗址、都江堰等,学生很方便就能到这些教育基地进行研学旅行,进而得到自然的滋养,受到城市文化的洗礼。

学校研学旅行课程以阅读为起点,在活动前,教师推荐与研学地点相关的书籍,开展“巴蜀神话耀成都”主题阅读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天府”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寻找“天府之源”系列活动,在旅行都江堰前,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提前阅读《岁月都江堰》《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都江堰的故事》《都江堰》《索桥的故事》《灌州故事》等作品,以阅读浸润学生生活。研学旅行结束后,组织学生以绘画、写诗文、写游记等方式进行总结,“游”“研”统一。

(三)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校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挖掘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渗透“天府”文化。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每堂课呈现出良好的生态。课中有文化,不仅仅是学科文化,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的乡土文化,从听、读、写、讲走向看、玩、想、说等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学旅行,改变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将学习场所延伸到自然与社会,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2016年初,学校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以下现象:基础较弱的学生,常生存在课堂活动的边缘;有38%的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探究意识薄弱,认为学习就是“背书、写作业”;小组合作时,一些学困生常被边缘化,只是看客与陪衬;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能力,特别是探究学习能力不高;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认为在校学习时间过长以及学习生活很枯燥,等等。但是,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活跃,善于组织合作,并积极探索。学校借助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组建合作小组,为他们搭建成长的舞台。在小组活动中,发挥学生个性优势,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既能拓展课内知识,又能改进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学校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先“研”后“旅”、边“研”边“旅”、“旅”后再“研”,三种形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学生与周边环境进行互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学校运用研学旅行这种主题探究式的学习形式实施“芙蓉”课程。以研习“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为依托,让学生感悟“天府”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延续“天府”文化的创新基因,秉承“天府”文化中聪慧勤巧的特性。通过“芙蓉”课程,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价值:自我实现,创新“育人模式生态”

学校的研学旅行活动定位于“体验、传承、践行、创新”,沿着“阅读引领,滋养精神;体验入手,实践内化;文化浸润,学科整合;评价反思,拓展延伸”的课程建设之路,形成教育新生态。

(一)建立文化传承新方式

学校依托丰富的“天府”文化,以各种研学活动,让学生置身文化情境,感受文化魅力,得到文化洗礼,增强文化自信。如变脸是川剧表演中的特技,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运用模仿、想象等方式,发展创新能力。研学旅行中将文化与科技充分结合,如3D打印技术与成都文化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历史人文以及科技创新体验的滋养下,通过自主设计、动手操作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出“巴蜀”文化的新基因。

(二)探索“自我发展”育人模式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演潜发展、自我修复的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具有可持续性。研学旅行遵行“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拓展与升华”的程序,从系统设计、有序实施、多样评价等角度,建立了一种以自然生态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一个生命感动另一个生命的体验样式,创新了育人模式,帮助师生建立“自我发展”的生态系统,使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教师在研发研学旅行课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突显专业性。研学旅行,不仅有“行”,还有“研”, 在“行中研”,在“研中行”,为教师搭建了成长的平台。教师在指导学生研学旅行的过程中研究文化,内化教学技能,提升课程生成能力。研学旅行活动中,师生真正参与活动课程研发,设计活动体系、课程体系、操作系统与评价系统,增强课程意识,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一起体验,共同成长,部分教师突破了自身发展的瓶颈,激发了内在潜力,实现了自我超越。

研学旅行是一种直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世界,体验真实的生活,主动与周围环境以及同伴交流互动,形成良好的新生态。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以一种“生命在场”的形式,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提升思想品格,优化生活方式,寻找适宜的学习形式。学生在体验实践中不断地自我规划、调整、修复与完善,提升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
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与对策
构建“阅历课程”: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在大地上行走
“研学旅行”要靠依法治校护航
“研学旅行”怎样“研行”一致?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