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信息化培训模式的优化

2020-07-28 02:31刘长彬李玉虹
科技资讯 2020年16期
关键词:模式优化培训

刘长彬 李玉虹

摘  要:通过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培训的背景和基础的分析,指出了农村信息化培训的必要性。农村信息化培训是农村教育科技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加快推广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在农村的普及,积极进行农村信息化培训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进行农村信息化培训的经验,对农村信息化培训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和优化,为做好我国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  信息化  培训  模式  优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a)-0014-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教育科技培训,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

农村信息化培训就是农村教育科技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农业信息化的面很广,知识也很多,如何进行培训内容的选择?农民需要的又是什么样的培训呢?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长期从事职业技能培训和信息化教学,在近几年的农村信息化培训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1  农村信息化培训的背景

农业部【2015】4号文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强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透明、服务灵活便捷的基础支撑作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

由此可见,信息化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信息化。全面提升农民信息供给、传输和获取能力,即提升农民信息化能力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措施。

2  农村信息化培训的基础

2019年10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网络赋能信息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网络扶贫论坛指出,目前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实现了全球领先的农村网络覆盖。试点地区平均下载速率超过70M,基本实现了农村城市“同网同速”,我国广大农村已经具备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条件。

但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8月)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但农村网民规模只有2.25亿,仅占网民整体的26.3%,占5.52亿农村人口的40.76%,城乡间网民差距仍然较大。

我国非网民规模5.41亿,仍以农村地区人群为主,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8%。那么,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CNNIC数据显示,因不懂电脑、网络技能和文化程度限制的非网民占比分别为44.6%和36.8%,因为设备和网络问题无法上网的占比只有5.4%。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农村信息化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硬件设施的不足,而是农民信息化能力的欠缺。

由以上数据可见,当前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虽已具备基本条件,但由于农民信息化技能不足和文化程度的限制,致使农村互联网及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仍然处于较低的状态。互联网是信息化的基础,虽然硬件设施已基本达到城市农村“同网同速”,但广大农民对于信息技术仍然处于不想用、不会用的状态,在北方,这个现象尤其明显。加快推广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在农村的普及,积极进行农村信息化培训已势在必行。

3  农村信息化培训模式的优化

3.1 协调合作,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农业、科技、教育等多个部门和单位都展开了一系列的农村信息化培训,笔者也多次参与这些培训工作。但在农村信息化培训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每年多个部门多次培训,来培训的经常是老熟人,“培训内容重复”和“培训对象重复”的现象严重,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培训次数不少,培训人次也不少,农民受培训的比例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农民信息化培训的盲区较大,难以在广大农村普遍推广,严重影响了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必然有一定的交叠重复,如何能够充分地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部门需要相互协调、资源共享、紧密配合,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农村信息化培训体系。通过协调合作,突出各部门培训的特色,建立农村信息化培训档案,专家资源共享也可以适当地减少内容的交叠性,及时收集农民教育培训的需求,重视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有利于建立科学化的农村信息化培训体系。

3.2 分层施教,提高信息化培训的针对性

农村信息化培训不同于课堂教学,农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有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有农民技术员、信息员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有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有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对前途方向略有迷茫的青年农民,有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村贫困留守人员。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与培训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系列化的培训工作。

(1)农村发展带头人培训班。属于农村层次较高的人员,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强烈的技能需要,因此要针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指导,为他们引入政策新方向、科技新知识、管理新方法、经营新理念。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快速提高其信息化素质和管理经营技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农村技能服务人才培训班。可侧重时势政策、科技新知、市場营销、经营管理以及法律法规等知识,提升技能服务人才水平,更好地做好科技服务推广工作,通过他们的服务和宣传,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及农民整体素质。

(3)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培训。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应侧重于技术推广与应用、农村电子商务、现代农业信息化等生产管理与经营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的能力。

(4)新型青年农民信息化培训。在广大农村,有一部分刚从学校走出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年农民,为他们进行系统的农业信息化及农业技术培训,可以给他们理清思路、指明创业方向,早日成为觉悟高、技术强、有头脑、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扩大信息化新型青年农民人才队伍。

(5)留守人员手机应用知识培训。针对贫困村民及留守老人,开展手机应用、互联网基础培训,从手机操作、手机上网、手机安全到APP应用,提高其基础知识水平,增强留守及贫困农民主动学上网、用手机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农村信息化培训中来,进而达到“开机能操作、上网会浏览、手机能沟通、远程可交流”的目标,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素养,引导农民进入互联网时代。

3.3 注重实用,选择本土化培训内容

在培训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立足本地,强化实际、注重实用、突出实效”的原则,要注意案例资源本地化、技术环境本地化、教学方法本地化,更好地贴近农民生活,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开展培训。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针对不同区域的特色,考虑不同产业方向的需求,选择与相应区域、相应产业所结合的教育培训内容;顺应农时、季节特点,根据农民的需求科学合理、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和地点。比如,农闲时进行集中大班培训,重在基础性内容,并了解个体所需;农忙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生产实践培训,重在针对性指导,以满足农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培养合格的劳动技能人才。

3.4 适应发展,更新信息化培训内容

信息技术发展快、渗透性强、影响面广。因此培训内容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要紧跟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速度,不断补充最新的信息化知识,才能使农民培训真正地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是学完既落后。

农民普遍接受水平不高,但对于新事物同样有着强烈的需要。既向往又有所畏惧排斥是农民对新事物新发展的普通心态,排斥是因为文化水平所限,对陌生事物有一定的畏惧心理,怕学不会做不好,向往则是因为其自身也清楚新事物的益处。因此,在培训中要充分引导,将农业信息化技能与农民实际相联系,不断开设不同层次的新知识专题培训班。例如,在冬日农闲季节开设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班、互联网金融培训班、互联网+现代农业智能化培训班等。

在培训案例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最新的社会上广为传播耳熟能详的案例、农民身边的案例、切实可行的案例,让广大农民能够意识到培训技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5 优化师资,打造高素质培训队伍

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有一定特殊性,培训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服务农民的思想,有贴近农民的沟通能力,真正需要“德才兼备、一专多能”。

因此要提高农村信息化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首先,要依托中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利用其技术人才优势,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常态化培训队伍,建立农业信息化培训专家库,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其次,更要广开才路、选贤任能,不断发现人才,选聘有一技之长,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让他们进课堂、上讲台,参与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不断补充新的师资力量,以适应新时期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

3.6 丰富资源,采用多样化培训形式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数字化资源的丰富提供了技术基础,农村信息化培训要进一步拓宽知识传播渠道,以提供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服务。除了采用面对面的培训形式,将信息化能力培训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源、教学案例以及教育培训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及时共享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视教学、网上教学平台、微信群等各种形式以实现传播共享、资源共享,丰富农村信息化培训的数字化资源。

将专家讲座等相关技术资料刻录成光盘在村镇不同范围内进行集中播放,自编适应本地的技术手册进行发放,扩大培训范围。使农民随时可看、随时可学、随时可用,方便农民将使培训内容应用于农业生产实际。

在培训过程中,突出信息化职业素养、农村电子商务、生产管理智能化等综合素质培养。鼓励更多从事专业技能与服务工作的新型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推进农民在线学习,将“中国农技推广”APP、“云上智农”APP、农民手机应用等纳入培训课程,不断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

4  结语

农村信息化培訓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开展好这项工作,就需要在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形式、培训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切实符合农民需要。培训过程中还要不断捕捉亮点、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才能不走弯路,确保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科学有序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9.

[2] 工业和信息化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成功举办2019年网络扶贫论坛[EB/OL].https://www.miit.gov.cn/n973401/n6394828/n6394843/c7467766/content.html.

[3] 李贤桢.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309-311.

[4] 杜海英.浅谈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J].现代农业,2018(7):63-64.

[5] 黄亚杰.有效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J].吉林农业,2014(3):43.

猜你喜欢
模式优化培训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