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及其旅游开发创新

2020-07-29 08:25
开发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西洋大楼建筑

肖 星

(广州大学 旅游研究与规划策划中心,广州 510006)

提要: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共同的珍贵建筑遗产,具有不容忽视的巨大历史、文化、艺术、使用价值和不可估量的旅游开发意义。影响中国近代建筑风貌的西方主要古典建筑风格流派有古希腊、古罗马、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外廊式和新艺术运动10种,对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需要做到理念、制度和业态三大创新。

一、引言

众所周知,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是凝固的历史。建筑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彰显所在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形象和旅游吸引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和动力。

所谓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乃是指1840—1949年的100多年间,在旧中国大地上所建造且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的具有各种西方风格、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但不包括近年来各地出于多种需要所仿造或微缩的那些西方风格建筑[1]。它们承载着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轨迹,凝结了所在城市的记忆,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建筑遗产中年代距我们当下颇近、物质载体留存较为完整、造型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堪称最为特立独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的一种重要建筑文化资源。

然而,当前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的旅游活化利用正面临着空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在国人的旅游需求迅速膨胀、社会旅游供给不足的背景下,与西洋近代建筑相关的文旅产品十分匮乏,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及时转化为特色文旅产品;另一方面,本来就存留数量不多的优秀西洋近代建筑,在城市化进程尤其是旧城改造中正遭受诸多破坏甚至永久消逝,或长期使用管理不当,以及闲置颓败废弃[2]。

有鉴于此,在对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进行科学、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之实施合理的旅游开发利用显然势在必行。在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笔者1984—2019年间多轮实地考察调研国内各相关城市,以及2004—2019年间多次实地考察调研欧美和东南亚国家、澳大利亚、中国港澳台地区所获大量一手案例基础上,结合个人35年的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研究心得和旅游规划实操体会[3],笔者对西洋近代建筑风格进行归类,并提出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三大路径理念、制度和业态创新。

二、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风格源流与旅游开发价值

(一)风格源流及其代表作品

建筑是造型艺术。建筑本身具有文化艺术的性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筑的美学价值表现在建筑的风格之中。所谓建筑风格,是指建筑设计从外貌到内容上所反映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的立面造型、物质结构、平面布局、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彰显的独创和完美意境。建筑的物质结构所表现的则是其艺术形象,它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其形象的美观直接影响人们审美观的形成。风格是形式的抽象。风格高于形式,但必须寓于形式;形式高于形象,但必须寓于形象。由形象表现出的形式,不是一两件作品所能代表的。风格是形式的提炼和升华,它是艺术的高级形态。当建筑师用建筑材料构成建筑形式时,“风格”已下意识地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而人们对“风格”的感知也是通过高级心理活动来把握的[4]。

19世纪末叶以前的西方,多种风格的建筑曾经“各领风骚数百年”。随着西方列强从16世纪以来东侵亚洲,西风东渐,尤其是1840年后西方列强大举入侵中国,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对中国诸多城市近代建筑风貌的形成产生了显著和长期的影响。

作为资深旅游专家,笔者对西洋建筑尤为爱好,多年来在国内外进行多轮实地考察和比较研究,从中外大量比较完好保留下来的这些风格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中总结出对中国近代建筑风貌影响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十大建筑风格,包括古希腊、古罗马、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外廊式和新艺术运动等[5]。

1.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古希腊建筑也是西方古典建筑的开拓者,深深地影响着欧洲2 000多年的建筑史。古希腊建筑文化有3个显著特征:一是古希腊建筑普遍具有人本主义性,反映在建筑形态上,就是处处表现自我;二是建筑类型较多,说明当时奴隶主民主制政体下的社会文化的发达;三是强调形式美,追求建筑的比例、造型等构图法则。

具体到柱式来说,它不仅是古希腊建筑的精髓所在和最为直观的标志,也是我们今天旅游欣赏乃至文化感悟的主要对象。例如,希腊柱式具有拟人化的特征——多立克柱式,简洁、壮实,具有男性美;爱奥尼柱式,生动、纤秀,具有女性美。在欧洲,象征古希腊建筑艺术最高成就的雅典卫城主体建筑——帕特农神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多立克柱式的巅峰之作,柏林的勃兰登堡门也堪称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代表作。在中国,上海外滩原江海关大楼主入口门廊的4根多立克式巨柱做得极为地道——其柱身收分明显,柱槽比例精确,柱头及柱顶板质朴、稳重,是国内最为标准的希腊多立克柱式。

由于自身优雅高贵的气质,爱奥尼柱式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雅典卫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堪称古代兴盛期爱奥尼柱式的代表作。天津原开滦矿务局大楼采用的就是非常典型的古希腊爱奥尼柱式——柱身有平齿凹槽,柱头有双大涡璇,构图均匀,庄重严谨。

科林斯柱式本身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罗马维托里亚诺、巴黎瑰丽饭店柱廊,均堪称科林斯柱式的典范。在中国,当年被英国人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之间最豪华、最讲究的建筑”的上海外滩原汇丰银行大楼主入口的2~4层柱廊、天津解放北路原中法工商银行大楼主入口的1~2层柱廊,都采用了典型的希腊科林斯柱式。

2.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在很多方面向古希腊学习,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成就。简单地说,如果古希腊建筑给世界留下的遗产是柱式与雕刻,那么,古罗马建筑给后世留下的遗产就是拱券、穹顶和混凝土,而且其意义绝不逊色于古希腊建筑。

闻名于世的罗马斗兽场是同时集4种罗马古典壁柱于一身的古建筑,由首层往上依次为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和混合式。其中前3层均为圆形柱,并采用连续拱券,形成叠层券柱式,给人富有韵律之感,第四层则为方形柱。此外,罗马爱奥尼柱式的代表作如古罗马广场农神庙遗址残留的8根巨柱(但其柱身均无凹槽),罗马科林斯柱式的代表作如万神庙正立面的巨柱门廊和许愿池背景墙面的壁柱;塔司干柱式的代表作如环绕梵蒂冈圣彼得教堂广场南北两侧的弧形列柱柱廊;混合柱式的代表作如罗马人民广场圣迹圣母堂入口的柱廊等。

在中国,最完美的古罗马穹顶当数上海外滩原汇丰银行大楼顶部的中央穹顶,汉口两家银行旧址的罗马爱奥尼柱式也蔚为壮观——原台湾银行大楼正立面中段的双巨柱空廊、原中国银行大楼的双倚柱,上海原租界跑马总会大楼两翼的塔司干柱廊则做得比较地道。

3.罗马风建筑

又译作罗马式建筑或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它具有古罗马建筑的一些特点,但已完全不是古代罗马的形式了。而拱券结构——门、窗造型均表现为半圆形的拱,是罗马风建筑的典型特征和最大特色。其在整体外部造型上通常墙体巨大而厚实,有坚固的墩柱、拱形的穹顶和巨大的塔楼,窗口较为狭小,窗洞口用同心多层的小圆圈做装饰,入口有层层退进的透视门边,看上去减少了沉重感,给人雄浑而庄严的总体印象。

在西方,此种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如罗马山上天主圣三教堂、比萨大教堂、佛罗伦萨韦奇奥宫和新圣母玛利亚教堂、法国的巴黎凯旋门等。

在中国,天津的西开教堂、原大清邮政津局、原德国俱乐部,上海的外滩新天安堂旧址,澳门东望洋山顶的圣母雪地殿教堂,以及南京的总统府旧址主入口门楼、沈阳的张氏帅府主楼(俗称大青楼)等,均是罗马风建筑的代表作。

4.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11世纪起源于法国北部,流行于12—15 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此种风格多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教堂保持了罗马式的十字形建筑平面,但它用尖的和斜脊的屋顶代替了罗马式的圆顶,在外面用大石柱强固墙壁,以承受斜脊屋的横推力;门窗不用圆拱,而用尖拱;正面多有一对(有的仅一个)尖形钟塔,直刺青天,好像要把人们带向天国。教堂内部设似框架式的结构柱,窗子占满了支柱间的整个面积,而支柱又全部由垂直线条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大面积的窗户饰以带图案的彩色玻璃,使教堂显得高大而典雅,阳光通过大开面的彩色玻璃窗户透射至置有雕刻、绘画和挂幛的堂内,显出五彩光艳。

世界上的哥特式建筑以教堂居多,其立面造型广泛采用尖券、尖拱和飞扶壁(指建筑物两翼的斜撑),表形高而直,显得巍峨飞耸,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如法国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和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奥地利维也纳斯蒂芬主教座堂、捷克布拉格圣维特主教座堂、西班牙马约卡岛帕尔玛大教堂等。它们是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威尼斯总督宫、慕尼黑新市政厅和布鲁塞尔市政厅则堪称西方哥特式世俗建筑的3座经典之作。在中国,广州石室天主教堂完全石构,外立面造型与巴黎圣母院十分相似(但时间上晚了700年),跻身世界四大石构哥特式教堂之列,更是19世纪亚洲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上海的徐家汇天主堂也属比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5.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发端于 15 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它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在建筑技术、规模、类型及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通常表现为半圆形券、厚实墙、水平向的厚檐、整齐和统一的天际轮廓线等,追求秩序和稳定感,还将人体比例用于建筑当中,把檐部、拱廊等从以垂直线条为主转换为以强烈的水平线条为主,以和谐的比例关系、理性的构图来达到人文主义所宣扬的观念。这种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主要运用在随之兴起的资产阶级象征——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上。

著名的佛罗伦萨主教堂和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均堪称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伟大纪念碑。笔者认为,从建筑审美的角度来看,佛罗伦萨主教堂的主立面,尤其是其右前方的乔托钟楼实际上更具艺术审美价值。英国著名历史建筑保护学者约翰·拉斯金曾用“雪花石膏之宁静”来赞美后者:“碧玉般明亮、光滑度表面,那些螺旋状的柱身和精美的花饰窗格,它们是如此洁白、朦胧,如水晶般晶莹,以至于在复活节苍白的黑夜中很难找到它们纤细的轮廓;那明朗的高山雪花石膏,如同朝霞般绚烂,被雕刻成贝壳的形状。”[6]

在中国,哈尔滨的原日本总领事官邸,大连的原大和旅馆,青岛的原德国胶澳警察署、原水师饭店,上海的原英国总会,武汉的原日清洋行大楼,以及澳门民政总署大楼和玫瑰堂,台北原台湾总督府和台湾博物馆等,均属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的代表作。

6.巴洛克建筑

指17—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它突破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常规,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华丽夸张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以显示富丽堂皇的形象,且常用穿插的曲面、椭圆形空间、多重或破裂的山花与麻花形柱子,使立面显得丰富、奇特。

在西方,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如罗马许愿泉背倚的大柱式墙面、圣马尔切洛·阿尔克尔索教堂,维也纳美泉宫和卡尔大教堂,布鲁塞尔大广场上的众多行会建筑,马德里邮政大厦和西班牙银行大楼等。在中国,哈尔滨游客服务中心/原松浦洋行大楼,上海外滩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大楼,天津汤玉麟旧宅,汉口原东方汇理银行,澳门大三巴牌坊,台北宾馆/原台湾总督官邸,以及原台北、台中、台南3个州厅大楼,均表现出比较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

7.新古典主义建筑

又称古典复兴建筑,源自法国,18 世纪60年代到19 世纪流行于欧美许多国家,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后起且实力雄厚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都需要以古典主义庄重的造型、实用的功能和所代表的民主精神树立自己国家的形象,并成为它们这一时期建筑运动的主流。其特点是采用古典复兴手法,模仿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追求雄伟严谨、体形规整、稳定典雅。其在总体布局、平面布置与立面构图中强调轴线对称、主次分明和突出,建筑外立面注重采用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纵、横三段式构图手法,以古典柱式和多种组合形成柱廊、圆形屋顶和门廊,并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装饰力求古朴。新古典主义建筑在欧洲有两种诠释文本,即法国比较喜欢采用的罗马复兴,英国和德国较多采用的希腊复兴[7]。但在崇尚用简约的手法体现尊贵气质这一原则上,所有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都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建筑师必须摈弃自巴洛克、洛可可时期以来的华丽雕塑,几乎完全依赖建筑的比例和线条来使之臻于形体上的完美。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遂为这些国家的政府和民间普遍采用,并大多集中于政府机构、银行、学校、剧场等公共建筑,故其整体价值要高于其他历史风格的建筑,且分布也最为广泛。在西方,巴黎的卢浮宫东翼,大、小皇宫和荣军院新教堂,法兰西学术院及瑰丽酒店,热那亚的卡洛·费利切剧院,布鲁塞尔王宫和证券交易所,马德里王宫和内政部保安局大楼及阿尔卡拉门,柏林国会大厦均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杰作。而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大厦更是受巴黎卢浮宫东翼及罗马万神庙的影响,极力以新古典主义的设计和古代的象征意义表现雄伟和强调纪念性。在中国,天津原法国公议局和盐业银行大楼、青岛原德国总督府、上海原汇丰银行大楼、广州原粤海关大楼、澳门邮政总局大楼,也都堪称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杰作。

8.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乃19 世纪上半叶至20 世纪初在欧美不少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其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世界上所有的优秀古典建筑和装饰形式都是其可用的素材),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建筑作品本身的纯形式美,因而也被称为集仿主义。由于折衷主义建筑往往在其他风格上加入巴洛克装饰,故也可称为新巴洛克式。

在西方,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摩纳哥蒙特卡洛赌场、布鲁塞尔司法宫。屹立于德国东南边境阿尔卑斯山脉、德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新天鹅堡,实际上也属折衷主义建筑的实例(尽管有人将其归为浪漫主义风格建筑):高耸在蓝天和群山背景之中的各式塔楼呈现出哥特式城堡特征,门窗和列柱回廊又表现出罗马风建筑特征,城堡内金碧辉煌的国王御座厅结构和装修则完全是拜占庭风格。

在中国,北京饭店中楼,上海原江海关大楼和邮政总局大楼,天津西洋美术馆/原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和劝业场,广州沙面的原英国领事馆东、西副楼,台北劝业银行旧厦等,都属折衷主义风格建筑。

9.外廊式建筑

所谓外廊式建筑,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指所有带外廊的建筑,如摩纳哥王宫就可看作是纯正的、与殖民地文化没有关系的欧洲古典外廊式建筑;二是狭义的,专指殖民地式建筑,即由西方殖民者将欧洲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为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形成的一种流行建筑形式。本文所说的外廊式建筑,主要取第二种,即狭义的概念。外廊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平面布置简单,立面造型简洁,建筑外围设一圈或一段外廊,线脚皆明朗而无其他装饰。一般又有两种形式:一是连续的拱廊组合——乃纯正的券廊式,二是连续的柱廊组合。

基于洋人、华人精英和民间华侨的前后接力,外廊式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有生动的演绎。其在中国的澳门、香港、广州、厦门、上海、海口等亚热带城市和天津、青岛、烟台等北方城市分布较多,就连孙中山在其家乡广东中山市翠亨村自己设计的故居,以及惠州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村民集资兴建的原范和学校教学楼/今范和小学办公楼,也采用了此种风格。广州的十三行建筑群乃是中国内地出现最早的外廊式建筑,可惜早已荡然无存。汉口的原德国领事馆、广州的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澳门的原峰景酒店,以及澳门的原白马行医院堪称此类建筑的代表作,只不过前三者都是连续的拱廊组合,后者则是连续的柱廊组合。

10.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

新艺术运动是建立在适应与改良工业化风格基础上的一种思潮,发源于法国,流行于1895—1910年,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建筑、家具、产品、服装、首饰、平面设计、绘画等。其在建筑上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排斥传统的装饰手法,外形趋于简洁,常用弯曲而流畅、优美的几何曲线,特别是装饰母题常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的草木形状曲线,如墙面、栏杆、门窗棂等,力求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动态效果。而这些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属材料的特性。

此类建筑风格对近代和现代西方影响较大,尤其是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天才建筑师高迪的作品几乎都体现出新艺术运动风格,如圣家堂(基于哥特式风格,但又施以明显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创新,已开建100多年却至今仍未完工。高迪葬于其地下室)、米拉公寓和巴特拉公寓等。

而在中国,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实例以哈尔滨居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哈尔滨老火车站(1959年惜被拆除),以及现存的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原莫斯科商场、马迭尔宾馆、原东省铁路局长官邸等。

(二)旅游价值与开发意义

1.旅游价值阐释

建筑是一种历史,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建筑饱含着从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信息,是历史记录的真实载体,具有重大的历史和考古价值。建筑能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得到美的享受,在文化和艺术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建筑对于人类更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毫无疑问,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艺术和使用价值[8]。

(1)历史价值。中国近代曾长期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西方列强对华进行政治侵略、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的同时,随着通商口岸乃至租界的开辟、移民涌入和近代城市建设的展开,西方建筑史上几乎各个时期的建筑思潮和流派,也都在中国城市的地面上找到了自己的表演位置,从而使其近代建筑呈现多姿多彩的缤纷面貌。

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是城市发展和变迁的见证。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所在城市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轨迹。百年历史看城市,最直观的,便是这些饱经沧桑的西洋近代建筑。可以说,它们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这些城市的近代发展史。

与此同时,在许多优秀西洋近代建筑身上还往往发生过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多与重要历史人物相联系,因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近代史遗迹和活化石,也是它们区别于当今众多仿造的西洋风格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是向国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生生的实物教材和示范基地。由于前述原因,中国现存优秀西洋近代建筑所具有的启迪和教育后人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又由于自身的客观存在,它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更具有真实性、不可替代性和说服力。

(2)文化价值。建筑向为文化的产物和载体。作为一种物质和精神的载体,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互补和交融,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当人们徜徉其间、观赏其貌时,既可以从中领略西方各国建筑文化的独特风采,研究和学习西方精湛的建筑技术及工艺,又可以寓求知于观光消遣之中,在对世界的认识上开拓的视野,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旅游欣赏水平。

科学价值乃是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的文化价值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为求精炼,本文未将其单独列出,而是并入文化价值之中。建筑是一定时代科技水平的真实反映。一种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明与使用,不仅会使得建筑物本身更加坚固耐久,更加经济实用,同时也会启发人们新的建筑艺术思维,开启人们审美视野的扩张力度,从而创造出新的建筑美。

(3)艺术价值。建筑的艺术价值是指其艺术性(即建筑形式或造型)和景观价值。建筑本身不仅值得欣赏、品鉴,更能够形成色彩斑斓的城市景观。中外古典美学家历来都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将它与绘画、雕刻合称三大空间造型艺术。如前所述,建筑风格是建筑演进中最触目、最敏感的现象,而建筑风格的变化又往往反映了一代社会的审美倾向。由此看来,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所具有的艺术或美学价值,当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许多西洋近代建筑本身就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其风格造型及内部空间布局和装饰陈设足以给人带来强烈、直观而又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使人们在情感上获得无限愉悦,并增添生活的乐趣。

(4)使用价值。作为老房子,时至今日,诸多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还在为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发挥着多种功能——要么延续其原有使用功能,要么活化利用为新的用途,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添彩增辉,这实际上充分彰显了它们不容忽视的使用价值,对此本文将有专门论述。

2.开发意义解析

上述4种价值使得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构成了中国大地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和现象,对城市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开发意义巨大[9]。

(1)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是所在城市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所谓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指古今社会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具有旅游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城乡风貌、现代设施、宗教文化、文学艺术和饮食购物七大构景要素,其中又以文物古迹分布最为广泛、地位最为重要。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文物古迹不可或缺的5项内容之一,而西洋近代建筑则是前者举足轻重的有机组成部分[10]。

历史建筑旅游资源是城市形象的体现,是城市品牌的浓缩和城市文脉的继承[11]。作为历史建筑中距我们当下时间较近的西洋近代建筑,无疑是所在城市传统风貌的精华和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例如,对于上海来说,外滩西洋近代建筑群是最能彰显这个东方大都会鲜明个性和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也是大上海终年游人首访必到、趋之若鹜、长盛不衰、魅力超凡的头号旅游亮点;对于天津来说,解放北路、五大道和“意风区”异彩纷呈的西洋近代建筑,正是最能彰显当年这座在中国设有租界的国家数量最多的城市之“小洋楼”建筑风貌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对于哈尔滨来说,其城市建筑风貌之所以能在中国各大城市中独树一帜,就是因为其深受俄罗斯和欧洲风格影响的建筑与街市景观闻名遐迩。特别是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群,以及洋葱头与帐篷顶巧妙组合的圣索菲亚教堂,更是最能凸显这座当年号称“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城市之百年建筑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对于武汉来说,原江汉关大楼和汇丰银行旧址(现中国光大银行武汉分行),是沿江大道上最漂亮、最精致的两座地标性建筑和最突出的人文景观,每天都有过往行人、慕名而来的游客对其驻足观望、摄影留念;对澳门来说,大量优秀西洋近代建筑的存在,本身就是它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将“澳门历史城区”作为2005年中国唯一的“申遗项目”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毫无疑问,离开了这些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秀西洋近代建筑,澳门的传统风貌将逊色许多,其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亦将大打折扣。

正因为如此,优秀西洋近代建筑的存在有助于改变时下几乎所有中国城市给人留下的“建筑雷同,千城一面”的老印象,对海内外游人有着现实的或潜在的吸引向性,其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是毋庸置疑的。

(2)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的旅游开发有利于增强所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后劲。现存西洋近代建筑分布集中的中国相关城市大多区位佳、知名度高、交通便利,旅游客源充足。但眼下普遍面临着传统风貌不断消逝、旅游形象不甚突出、旅游产品陈旧单调且日趋老化的共同问题。随之而来的,往往又是重复建设一些人造假古董建筑,既削弱城市特色、污染视觉环境,又造成土地和财力不应有的浪费。而将这些城市现存的西洋近代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大力开发,对增强其旅游业发展后劲至少有三大作用:首先,以开发求保护,用发展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帮助其长久保持独特的传统建筑风貌,突出人文特色,提升旅游形象;其次,彰显历史文化魅力,促进文旅有机融合,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充实城市休闲内容,从而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增加旅游经济收益;再者,充分发挥中国相关城市的自身优势,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其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中国现存优秀西洋近代建筑的旅游开发具有很强的专业实用性。通过现存优秀西洋近代建筑的旅游开发,可以使国内有关专业人员、师生和建筑爱好者不出国门就能浏览西方建筑艺术,就近汲取、学习和借鉴西方建筑文化精华,丰富自己的建筑设计构思和创意,提高建筑美学欣赏水平,并为之提供系统、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考察指南、翔实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和活生生的实物教材,进而为成功开发中国现存优秀西洋近代建筑的专业考察旅游开辟一条新路。

三、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创新路径

对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12],而要真正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理念、制度和业态三大创新并举。

(一)理念创新:让全社会充分认同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的巨大价值及其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的局限,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过去曾长期不受重视,不仅所蕴含的重要价值不为社会所认同,而且在许多人心目中,它们更是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的残余和痕迹,不值得保护,更谈不上活化利用。于是乎,诸如哈尔滨老火车站(冰城当年首屈一指的地标,号称“远东最出色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和尼古拉大教堂、津浦铁路济南老火车站(由19世纪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典型日耳曼风格建筑,曾被称为“到远东最值得一看的火车站”)和北京东交民巷原德华银行大楼等优秀建筑被拆被毁之类的痛心事例层出不穷,相关城市中现存西洋近代建筑精品所剩无几。

反观欧洲各国,以及立国不过240多年的美国、建国不到120年的澳大利亚,在其绝大多数城市中,特色浓郁的古老风貌建筑随处可见,传统格局保存完好的成片街区比比皆是,一些坐落于老建筑中的银行(如苏格兰皇家银行)营业大厅,不仅格外重视彰显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欢迎游客自由拍照欣赏(见图1),让人感慨不已、回味无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的理念在这些国家早已深入人心。而1964年纽约原宾夕法尼亚车站建筑群在城市更新和地产升温浪潮中的被毁,则更引发了一场全美性的有关近代建筑保护利用的大辩论乃至法律诉讼,最终使得差一点步其后尘的纽约中央火车站因祸得福保存下来[13],现今已然成为全球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一个典范(见图2)。

图1 游客可以自由拍照的爱丁堡苏格兰皇家银行营业大厅内景

图2 保护修复良好并一直延续原有功能的纽约中央火车站大厅

因此,在中国,就学界学者层面而言,要坚持不懈地通过自己令人信服的潜心研究和持续不断的大声疾呼,彰显现存西洋近代建筑弥足珍贵的价值所在,昭示其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帮助人们颠覆传统观念,走出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理念;就地方政府和国家层面而言,则应坚定文化自信,理直气壮地将现存西洋近代建筑作为当地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西方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我们当然永远不能忘记,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近代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对摧毁腐朽的封建主义、推动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也确实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时中国相关城市的近代建筑虽说大部是外国人投资、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绝大部分近代建筑都是由中国营造工人建造的。中国建筑师虽然在当时外国建造师“一统天下”的夹缝中生存,但是他们用精湛的技艺所设计出的建筑项目丝毫也不亚于外国建筑师[14],有两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实例堪称有力佐证:一是至今仍被业界视为新古典主义建筑精品的上海原金城银行大楼,乃是擅长西方古典式建筑设计的中国第一代留洋建筑师庄俊的处女座;二是前述广州石室天主教堂虽由法国人设计,但最初几年工程进度严重迟缓,后不得不聘请施工经验丰富的中国广东人蔡孝为总管工,带领中国工匠持续建造20余年,方才顺利落成),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其保护、宣传与旅游开发,并及早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联合相关主要城市,以“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精品”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显著提升它们的美誉度、关注度和旅游吸引力。

(二)制度创新:变被动消极保护为积极主动保护,促成西洋近代文物建筑及早全面对外开放

时下,由于种种原因,诸多早已入选各级,尤其是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现存西洋近代文物建筑,在普遍被作为银行营业大厅或被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长期占用的同时,管理刻板教条,保护被动消极,游客不仅无法入内参观欣赏,甚至连近距离拍张外景照片都往往被呵斥禁止,无法适应城市扩大开放、建筑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和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有鉴于此,建议由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文件——《全国现存西洋近代文物建筑开放管理规定》,并责成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统一监管实施这一制度性规定:在不影响正常营业或办公的前提下,凡纳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且正在使用中的现存西洋近代建筑一律全部或部分对外开放,允许游客入内参观游览、拍照留念;作为第一步,鉴于现代物业安保管理方式的与时俱进和传统现金存取手段的不断式微,应当学习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部/原汇丰银行大楼(见图3)的开明做法,首先全面开放国内所有设于西洋近代文物建筑内的银行营业大厅或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楼门厅大堂。而这些文物建筑的现有使用单位,则应当以文字简介、老照片和老建筑模型展示、新媒体传播等多种形式,充分彰显其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事实上,国家文物局所编制的《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15]和《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已经朝着这一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尽快将这一做法制度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常态化。

图3 开国内银行对游客开放允许参观拍照之先河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营业大厅

(三)业态创新:让那些价值颇高却又明显使用不当或长期闲置日渐颓败的西洋近代建筑精品通过功能转换得到有效活化利用

1.两种亟待改变的现存西洋近代建筑精品管理使用情形

其一,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被党政军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占用,与原有用途大相径庭,虽具不菲价值,却难以得到体现并惠及社会大众,且由于内部结构过时,硬件设施陈旧,改造修缮又受文物保护制度诸多限制,作为办公场所其实并不适宜者。例如,海军旅顺基地后勤部驻地/原沙俄红十字医院(见图4)、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办公楼/法国公议局旧址、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办公楼/原德国胶澳总督府(青岛实至名归的地标性建筑)、南京湖南路10号江苏省军区驻地办公主楼/原“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16](始建于1909年,由我国近代建筑师孙支厦仿法国文艺复兴建筑样式设计,曾先后为清朝江苏咨议局、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国民党中央党部驻地,与中山陵、总统府鼎足而立,是民国南京最重要的三座建筑之一,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广东省外办驻地/广州沙面原英国领事馆[17],等等。

图4 一直由部队使用难以彰显自身价值的旅顺原沙俄军队红十字医院大楼

其二,长期闲置、多年尘封,未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导致年久失修甚至日渐颓败,或虽业已腾空,但迟迟未能确定下一步用途乃至修缮改造方向者。前者如大连旅顺关东州厅旧址/原苏军俱乐部(见图5)、原天津西站主楼、广州沙面原苏联领事馆(西红楼),后者如原大连自然博物馆、原中共天津市委办公楼/开滦矿务局大楼旧址(见图6)、汉口德明饭店旧址/原中南军政委员会办公楼(10多年长期闲置,疏于管理,2019年7月14日因外立面改造而导致突发大火,整个法国孟莎式屋顶都被烧毁),等等。

图5 近乎废弃的旅顺关东州厅旧址

图6 闲置10年的开滦矿务局大楼旧址

应对策略:政府协调,理顺产权关系乃至促成不动产置换或腾退划转,经科学论证后及早确定功能转换方向,全面修缮改造并活化利用那些价值颇高却又属于明显使用不当,或长期闲置的西洋近代建筑精品,还楼于民于市,服务旅游开发,充分彰显其使用价值,发挥其应有作用。由军产转型而来的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民国时先后为华俄道胜银行汉口分行、国民政府财政部、中央银行驻地,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为中南军区和武汉军区使用,2011年资产划转武汉市,见图7),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由哈尔滨铁路局占用的中东铁路局副局长官邸转型为南岗区博物馆,以及原由上海市外办占用的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旧址转型为外滩源1号(金融家俱乐部)主题餐厅(见图8),均堪称这方面的成功典范。

图7 功能转换堪称典范的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

图8 物尽其用的上海外滩源1号主题餐厅

2.老建筑“新作为”——基于中外若干成功范例的西洋近代建筑旅游活化利用业态创新指向

(1)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和游客中心等公益服务业态。指在完整保护和妥善修复西洋近代建筑外立面并尽可能保持内部结构不变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使之成为面向大众全面开放的上述公益服务业态,进而促成建筑原有用途的合理转换,此乃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活化利用中最简便、最有效和目前分布数量最多的业态类型。它既能全方位地保护老建筑,充分彰显其所蕴藏的旅游价值,又能使得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零距离接触和欣赏这些建筑精品,获得别开生面的美感享受和文化体验,并了解和回味建筑本身乃至整座城市的历史。

若干成功范例:国外——巴黎奥赛博物馆/原奥赛火车站[18],爱丁堡货币博物馆/原苏格兰银行总部大楼,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原退伍士兵抚恤养老管理局,纽约联邦大厅国家独立纪念堂,波士顿老州议会大楼,墨尔本老财政部大楼博物馆、市政厅游客中心;国内——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索菲亚教堂(见图9)、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颐园街1号原某波兰籍犹太人宅邸、哈尔滨铁路博物馆/原中东铁路俱乐部、哈尔滨市游客中心/原松浦洋行,天津西洋美术馆/原东方汇理银行,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原正阳门东车站,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原德国总督官邸(见图10),上海音乐厅/原南京大戏院、邮政博物馆/原邮政总局大楼,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原总统府建筑群,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原鄂军都督府、江汉关博物馆、武汉美术馆/原金城银行,广州粤海关博物馆,澳门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台湾博物馆土银展示馆/台北劝业银行旧厦、台湾文学馆/原台南州厅,等等。

图9 业已成为城市旅游热点的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内景

图10 任何立面都堪称西洋建筑艺术珍品的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

国内部分城市现存近代西洋建筑精品有待活化转型为博物馆的指向建议:长春关东军司令部旧址——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历史陈列馆,旅顺关东州厅旧址——中国东北西洋近代建筑精品展示馆,旅顺沙俄红十字医院旧址——沙俄侵略中国东北历史陈列馆,天津原开滦矿务局大楼——中国现存西洋近代建筑精品展示馆、原法国公议局大楼——旧中国列强租界历史陈列馆、天津西站主楼旧址——中国近代铁道建筑遗产展示馆,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中国近代德式建筑精品展示馆,南京湖南路10号主楼——“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纪念馆,汉口花旗银行旧址——中国近代外资银行博物馆,广州沙面渣打银行旧址——广州沙面历史陈列馆。

(2)文化主题酒店、精品客栈(民宿)、主题餐厅、特色酒吧、文创咖啡馆、体验性书店、品牌店铺、特色市场等商业经营业态。指本着“商、文、旅”联动的思路,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修缮,引进商业元素,将西洋近代建筑精品活化利用成为与原有功能截然不同的上述商业经营业态,吸引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前往下榻住宿、享用美食、品鉴咖啡、读书小歇、购物消遣,既满足他们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又能帮助他们感受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情怀,抚今追昔,仿佛时光倒流。同时,亦为游客提供一种彰显个人品位、身份和地位的绝好体验。

若干成功范例:国外——伦敦市政厅万豪酒店、瑰丽酒店/原某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皇家交易所大堂咖啡吧,悉尼富丽敦酒店/原邮政总局大厦,墨尔本H&M旗舰店/原邮政总局大厦,新加坡浮士顿酒店/原邮政总局大楼,仰光瑰丽酒店/原英属缅甸新法院大楼;国内——哈尔滨肯德基红军街38号门店/原中东铁路局长官邸,天津星巴克臻选恒隆广场旗舰店/原浙江兴业银行大楼,青岛邮政博物馆及塔楼1901文创咖啡馆/原德国胶州邮政局、1907光影俱乐部/原水师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饭店/原英国总会、马勒别墅饭店/原马勒别墅、思南书局·诗歌店/原东正教堂,武汉图书馆汉口物外书店/原大孚银行,广州星巴克臻选沙面店/原维多利亚酒店,澳门陆军俱乐部餐厅。

国内若干城市优秀近代西洋建筑可供优选转型的商业经营业态指向建议:青岛城建集团办公楼/原海滨旅馆——青岛海滨瑰丽酒店,广州原英国领事馆——广州沙面欧陆风文化主题精品酒店。

(3)以近代建筑风貌为主的旅游风情街区或特色文旅休闲综合体。指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单体,而是着眼于某一建筑群,尤其是成片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与修复,并引入怀旧韵味和时尚氛围兼具的众多休闲业态加以活化利用,将其打造成为能够彰显所在城市独特景观效应和深厚人文内涵的地标性旅游风情街区或特色文旅休闲综合体。

若干成功范例:国外——爱丁堡王子街、约克古肉铺街、布鲁塞尔大广场、巴塞罗那兰布拉斯大街、威廉斯堡罗塞斯特公爵大街;国内——哈尔滨中央大街、铁路哈尔滨江上俱乐部/原俄国游艇俱乐部,天津解放北路、意大利风情区、五大道,上海中山东一路(浦西外滩)、圆明园路和南京东路步行街,汉口江汉路、黎黄陂路步行街,广州沙面欧陆风情区,香港1881/原水警总部,澳门新马路休闲步行街,台北西门红楼、台中市役所旧址/艺术中心&Café 1911&昭和沙龙。

(4)延续或恢复建筑原有使用功能。指自近代建成伊始至今一直保持,或其间虽由于种种原因曾经一度中断,但最终又恢复原有用途的建筑。

若干成功范例:国外——伦敦威斯敏斯特宫/英国议会大厦、大英博物馆,巴黎歌剧院和瑰丽酒店,布鲁塞尔市政厅、司法宫,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及国会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中央火车站、中央邮局,波士顿马萨诸塞州和盐湖城犹他州议会大厦,墨尔本市政厅、维多利亚州州立图书馆、温莎酒店;国内——哈尔滨龙门贵宾楼饭店/原中东铁路宾馆、旅顺博物馆/原关东州厅博物馆,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营业厅/原汇丰银行,上海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永安百货/原永安公司,南京中央饭店,中国光大银行汉口分行/原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汉口璇宫饭店,香港终审法院/原最高法院大楼,澳门民政总署大楼/原澳门市政厅,台湾博物馆/原台湾总督府博物馆。

(5)中外近代文物建筑修复利用的若干经典范例导引。国外——柏林国会大厦,悉尼维多利亚女王大厦(见图11),波士顿昆西市场和威廉斯堡首府大楼[14](见图12);国内——大连美术馆/东清轮船会社旧址[19](1998年完全按原样重建),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上海外滩原轮船招商总局大楼[20]、宝格丽酒店会所/原上海总商会大楼,广州沙面东红楼/原粤海关俱乐部,香港监狱博物馆/原中区警署建筑群,台南司法博物馆/原台南地方法院。

图11 由曾经的危楼修复而成并焕发原有市场活力的悉尼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内景

图12 完全按照原样重建的美国威廉斯堡首府大厦

猜你喜欢
西洋大楼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清宫中的西洋医生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未来已来8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大楼
省电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