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空间分异及演化

2020-07-29 09:34
开发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长轴分异比重

赵 璐

(中国科学院 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

提要:研究首次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通过地级及以上城市专利申请总量和三类专利申请量全面探析了2005—2015年我国专利创新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我国专利空间具有显著的集群化聚落式空间聚集特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是我国专利空间的首要聚集区,同时,成渝、青岛、西安等区域专利创新活动快速增长;专利空间整体向内陆方向移动并且各类专利的这一变化趋势在2010年后均更加显著,全国专利空间的东西向差异减小,空间发展更加均衡化;专利空间的关键节点城市具有明显的等级特征。面向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全方位开放发展的战略需求,建议加快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培育世界级竞争力集群,通过网络化的集群创新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和全球竞争力,增强其作为我国首要专利创新聚集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加强高端要素布局提升成渝、西安等中西部专利创新高地的区域性创新影响力,加快形成我国中西部专利创新聚集区,全面打通“一带”“一路”及我国经济聚集核心区之间的东西向空间连接。

党中央、国务院在部署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强调要“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创新是促进产业空间聚集和增长、引发经济地理形态发生变化的关键力量[1-3],并且其本身具有空间分异性和空间集聚性[4-7]。专利是描述创新产出的关键指标[8-9],是知识经济时代影响甚至决定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10]。定量分析全国专利创新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将为把握我国创新的空间聚集特征、构建全国区域创新发展格局等提供直接的有价值的信息。

学者们已对我国专利空间分布开展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例如,李国平等应用基尼系数、集中度指数和Moran’s I指数通过专利申请受理数分析了1997—2008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特征[11];张玉明等应用基尼系数和Moran’s I指数通过专利授权数分析了1996—2005年我国省际区域创新的空间分布及相关性[12];马静等运用Moran’s I指数和核密度方法等通过地级及以上城市发明专利申请量探讨了2006—2015年我国创新产出空间格局[13];陈晓东等运用重心方法、Moran’s I指数等以省域专利授权量为基础分析了1996—2015年我国专利创新的区域特征和格局演变[14];曾鹏等通过专利密度指数在省域空间上对我国3种类型的专利密度时空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15]。纵观已有研究,Moran’s I、基尼系数等是专利空间分布的常用计量分析方法[16-17],其将空间上的连续分布按其所在的不同行政区分开考虑,这就造成了空间结构整体信息的缺失[18]。并且,已有研究主要围绕省域或典型区域展开,甚少开展基于城市尺度的全国专利空间分异及演化研究。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对外服务的空间尺度得以拓展,城市不仅充当区域范围内的经济聚集中心,而且成为区域、国家、全球创新网络连接的重要节点[19]。因而,基于城市尺度的全国专利空间研究对于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等具有重要且迫切的现实意义。

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是标准差概念在二维地理空间上的拓展[20-21],能够同时精确描述空间分布的中心性、展布性、方向性等整体格局特征以及空间聚集变化,已成功应用于定量刻画我国经济空间分异、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等研究中[22-23]。该方法不受空间分割及空间尺度的影响,比Moran’s I、基尼系数等方法更能从全局、空间的角度刻画专利空间分异及聚集特征,比重心方法更能全方面描述专利空间的多维格局特征。目前还未有研究将该方法应用于我国专利空间分异及演化研究中。

鉴于此,本研究首次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以专利申请总量和3类专利的申请量为研究指标,全面探析2005—2015年我国专利空间的分异及演化特征,期望能够为全面透视全国专利创新空间格局提供定量依据,并为构建全国区域创新发展格局、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提供决策支撑。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空间统计方法

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SDE)通过以中心、长轴、短轴、方位角为基本参数的空间椭圆揭示由若干城市(点)构成的离散的专利空间的多维整体格局及其空间聚集特征。由于标准差椭圆是基于空间区位和空间结构计算的,因而可进一步结合城市的专利空间分异变化,剖析影响我国专利空间格局演化的动因。

其基本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椭圆中心表征全国专利空间的重心,是最邻近全国专利空间的点(越靠近椭圆中心的地方越邻近全国专利空间),并且椭圆中心的各个方向上能够维持均衡,可用于研究国家或区域专利空间发展的方向、均衡等问题。椭圆长轴方向能够描述专利空间的主要展布方向,短轴方向描述次要分布方向。椭圆扁率能够描述专利空间分布的总体形态,反映主、次要分布方向的均衡性。椭圆空间范围表征专利空间聚集的主体范围。通过不同标准差参数设置可计算得到聚集 68%、95%或99%的专利规模所对应的专利空间聚集核心范围。

(二)数据说明

本研究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2010年、2015年为研究时点。其中,2005年和2010年以28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2015年以29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包括各城市的区位、专利申请总量以及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3类专利的申请量。2005年、2010年、2015年各城市的3类专利申请量及专利申请总量数据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中国专利数据库获得。城市区位经纬度数据来源于中国地图出版社。

空间计算及可视化平台为ArcGIS 10.2,空间参考为Albers投影。本文空间椭圆均为以一个标准差计算的聚集全国68%专利规模的计算结果。

二、中国专利空间分异及演化

2005年以来,我国专利申请量显著增长,无论是专利申请总量,还是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3类专利,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聚集特征(见表1、表2、图1)。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是我国专利高度集聚的首要区域,并且其集群化聚落式的空间聚集特征越来越显著,同时,成渝、西安等成为我国专利空间聚集的主要区域。从全国专利空间格局及演化来看,我国各类专利空间椭圆均以“南略偏东—北略偏西”为主趋势分布方向,形态均更加圆化、长轴均缩短、短轴均增长,全国专利空间分布更加均衡化,全国专利空间的区域差异特别是东西向差异有减小的趋势。

表1 中国城市专利统计信息

表2 中国专利空间椭圆参数

图1 中国专利空间分异与演化

(一)专利整体空间分异及演化

我国专利空间中心位于六安市,2005—2015年向西北方向空间位移13.48 km,其中,向西移动4.91 km、向北移动12.55 km;空间聚集的主体范围由213.19万km2减小到186.24万km2,并且长轴(南北方向)持续缩短,短轴(东西方向)持续增长;空间椭圆的形态持续圆化;方位角持续增大,即长轴出现顺时针旋转的态势(见图1和表2)。

从城市专利空间分异演化来看,申请量占全国总量比重增加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西安、成渝等区域,占全国总量比重减小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珠三角、东北等区域。整体来说,专利空间椭圆外部且长轴以西的部分典型区域对全国专利空间的影响增大,而东北及珠三角地区对全国专利空间的影响相对减小,这就促使我国专利空间椭圆整体向西北方向移动,空间收缩且长轴缩短、短轴增长。

具体来说,专利占全国比重增加的前十位城市依次为苏州(3.05%)、无锡(1.26%)、绍兴(1.06%)、南通(1.08%)、西安(1.01%)、合肥(0.90%)、重庆(0.8%)、芜湖(0.78%)、嘉兴(0.77%)、泉州(0.76%);专利占全国比重减小的前十位城市依次为上海(-6.67%)、深圳(-4.49%)、佛山(-3.03%)、北京(-1.97%)、广州(-0.98%)、沈阳(-0.79%)、大连(-0.74%)、东莞(-0.73%)、吉林(-0.73%)、汕头(-0.63%)。

我国专利空间分异演化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1)2005—2010年:向东北方向移动,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长轴缩短短轴增长,方位角增大。在此期间,我国专利空间向东北方向移动38.04 km,其中,向东移动28.43 km,向北移动25.27 km;空间聚集的主体范围由213.19万km2减小到185.14万km2,并且长轴缩短、短轴略有增长;方位角由12.84°增大到13.19°。占全国比重增加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石家庄、西安、成都等区域,如苏州(3.02%)、南通(2.07%)、无锡(2.05%)、石家庄(1.11%)、合肥(1.01%)、芜湖(0.78%)、宁波(0.66%)、西安(0.62%)、东莞(0.55%)、常州(0.54%)、成都(0.51%);占全国比重减小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上海、长三角、京津、吉林、沈阳等区域,如上海(-2.86%)、深圳(-2.73%)、佛山(-2.60%)、北京(-1.36%)、天津(-1.14%)、广州(-1.02%)、青岛(-0.61%)、吉林(-0.56%)、沈阳(-0.53%)。

(2)2010—2015年:向西南方向移动,空间扩张化聚集发展,长轴缩短、短轴增长,方位角增大。在此期间,我国专利空间向西南方向移动35.68 km,其中,向西移动33.34 km,向南移动12.72 km;空间聚集的主体范围由185.14万km2增大到186.24万km2,长轴缩短、短轴增长;方位角由13.19°增大到15.61°。占全国比重增加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青岛、重庆、长三角、天津等区域,如青岛(1.08%)、重庆(1.08%)、绍兴(0.97%)、泉州(0.80%)、天津(0.59%)、泰州(0.59%)、温州(0.52%);占全国比重减小最显著的城市主要有上海(-3.82%)、深圳(-1.76%)、东莞(-1.28%)、石家庄(-1.23%)、南通(-0.98%)、杭州(-0.92%)、无锡(-0.79%)、大连(-0.73%)、北京(-0.61%)。

(二)3类专利空间分异及演化

我国3类专利的空间分异及演化具有差异性(见图1)。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空间椭圆位于专利空间总椭圆的北侧,并且发明专利空间椭圆最靠北且最为扁化;外观设计专利空间椭圆最靠南,面积最小并且最为圆化。

1.发明专利空间分异及演化

我国发明专利空间中心主要位于淮南市、六安市、安庆市,2005—2015年向西南方向空间位移68.37 km,其中,向西移动27.24 km、向南移动62.71 km;空间聚集的主体范围由204.94万km2持续减小到186.44万km2,并且长轴(南北方向)由2 216.44 km持续缩短到1 922.16 km,短轴(东西方向)由1 177.28 km持续增长到1 234.96 km;空间椭圆的形态持续圆化;方位角持续增加,即长轴出现顺时针旋转的态势(见图1和表2)。

从城市发明专利空间分异演化来看,申请量占全国总量比重增加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成渝、合肥等区域,占全国总量比重减小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深圳、上海、京津、东北等区域。这就促使我国发明专利空间椭圆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且长轴缩短、短轴增长。

具体来说,发明专利占全国比重增加的前十位城市依次为苏州(4.09%)、重庆(2.60%)、青岛(2.43%)、无锡(2.06%)、芜湖(1.33%)、合肥(1.22%)、宁波(0.95%)、成都(0.93%)、东莞(0.92%)、常州(0.79%);占全国比重减小的前十位城市依次为深圳(-8.40%)、上海(-8.16%)、北京(-6.22%)、天津(-2.85%)、杭州(-1.83%)、吉林(-0.92%)、长沙(-0.91%)、沈阳(-0.80%)、大连(-0.69%)、长春(-0.53%)。

虽然我国发明专利空间在2005—2010年、2010—2015年的演化趋势一致,但是两个阶段仍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2005—2010年我国发明专利空间短轴增长幅度更大、面积减小更多,2010—2015年发明专利空间长轴缩短幅度更大、向西移动更显著、旋转角增加更多(见图1和表2)。经过计算,2005—2010年,我国发明专利占全国比重增加最显著的城市主要有苏州(2.61%)、南通(1.59%)、无锡(1.57%)、东莞(1.39%)、西安(1.12%)、徐州(0.92%)、石家庄(0.89%);占全国比重减小最显著的城市主要有上海(-3.28%)、深圳(-3.27%)、天津(-3.01%)、北京(-2.57%)、杭州(-0.88%)、佛山(-0.69%)、长沙(-0.67%)。2010—2015年,发明专利占全国比重增加最显著的城市主要有青岛(2.71%)、重庆(1.76%)、苏州(1.48%)、合肥(1.02%)、芜湖(0.98%)、成都(0.94%)、柳州(0.70%);占全国比重减小最显著的城市主要有深圳(-5.13%)、上海(-4.88%)、北京(-3.65%)、西安(-1.09%)、石家庄(-1.03%)、杭州(-0.95%)、南通(-0.94%)。

2.外观设计专利空间分异及演化

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空间中心主要位于九江市和黄冈市,2005—2015年向东北方向空间位移105.48 km,其中,向东移动14.28 km、向北移动104.51 km;空间聚集的主体范围由191.49万km2持续减小到173.61万km2,并且长轴(南北方向)在波动中缩短,短轴(东西方向)在波动中增长;空间椭圆的形态持续圆化;方位角在大幅波动中有所减小,即长轴出现顺时针旋转的态势(见图1和表2)。

从城市外观设计专利空间分异演化来看,申请量占全国总量比重增加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安、长三角等区域,占全国总量比重减小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上海、珠三角、重庆、天津等区域。这就促使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空间椭圆整体向东北方向移动,空间收缩且长轴缩短、短轴增长。

具体来说,外观设计专利占全国比重增加的前十位城市依次为西安(4.13%)、南通(3.28%)、泰州(2.03%)、扬州(1.45%)、绍兴(1.43%)、苏州(1.37%)、淮安(1.17%)、金华(1.10%)、湖州(0.95%)、镇江(0.93%);占全国比重减小的前十位城市依次为上海(-8.75%)、佛山(-6.91%)、深圳(-2.81%)、东莞(-2.45%)、重庆(-1.98%)、青岛(-1.58%)、汕头(-1.15%)、广州(-1.08%)、天津(-0.78%)、济南(-0.72%)。

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空间分异演化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1)2005—2010年:向东北方向移动,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长短轴均缩短,方位角增大。在此期间,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空间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139.54 km;空间聚集的主体范围由191.49万km2减小到151.65万km2,长轴由1 952.12 km缩短到1 660.58 km,短轴由1 249 km缩短到1162.78 km;方位角由16.93°增加到24.93°。占全国比重增加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上海、重庆、京津等区域,如佛山(6.15%)、上海(4.81%)、深圳(4.57%)、广州(2.41%)、重庆(1.41%)、青岛(1.39%)、北京(1.16%);占全国比重减小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成都等区域,如苏州(-5.59%)、南通(-4.38%)、无锡(-3.63%)、合肥(-1.93%)、成都(-1.87%)、杭州(-1.48%)。

(2)2010—2015年:向西北方向移动,空间扩张化聚集发展,长短轴均增长,方位角减小。在此期间,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空间中心向西北方向移动73.46 km;空间聚集的主体范围由151.65万km2增加到173.61万km2,长轴由1 660.58 km增长到1 688.14 km,短轴由1 162.78 km增长到1 309.40 km;方位角由24.93°减小到13.43°。占全国比重增加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安、长三角、北京等区域,如西安(4.15%)、泰州(1.69%)、扬州(1.63%)、绍兴(1.39%)、泉州(1.29%)、北京(1.01%);占全国比重减小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苏州(-4.78%)、上海(-4.37%)、无锡(-3.74%)、东莞(-2.93%)、合肥(-2.13%)、南通(-1.53%)、佛山(-1.32%)。

3.实用新型专利空间分异及演化

我国实用新型专利空间中心主要位于阜阳市和六安市,2005—2015年向西南方向空间位移89.20 km,其中,向西移动0.62 km、向南移动89.20 km;空间聚集的主体范围由217.23万km2持续减小到185.04万km2,并且长轴(南北方向)持续缩短,短轴(东西方向)持续增长;空间椭圆的形态持续圆化;方位角在波动中减小,即长轴顺时针旋转(见图1和表2)。

从城市实用新型专利空间分异演化来看,申请量占全国总量比重增加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重庆、天津、合肥等区域,占全国总量比重减小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上海、深圳、北京及东北地区部分城市。这就促使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空间椭圆整体空间收缩且长轴缩短、短轴增长。

具体来说,实用新型专利占全国比重增加的前十位城市依次为苏州(2.98%)、绍兴(1.75%)、泉州(1.28%)、重庆(1.25%)、嘉兴(1.06%)、宁波(0.97%)、无锡(0.91%)、温州(0.87%)、湖州(0.84%)、天津(0.80%);占全国比重减小的前十位城市依次为上海(-4.29%)、深圳(-2.17%)、济南(-1.70%)、佛山(-1.61%)、北京(-1.59%)、沈阳(-1.43%)、大连(-1.40%)、吉林(-1.08%)、广州(-0.89%)、东营(-0.75%)。

我国实用新型专利空间分异演化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1)2005—2010年:向东南方向移动,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长轴缩短、短轴增长,方位角减小。在此期间,我国实用新型专利空间中心向东南方向移动37.59 km;空间聚集的主体范围由217.23万km2减小到187.82万km2,长轴由2 229.08 km缩短到1 903.20 km,短轴由1 240.82 km增长到1 256.52 km;方位角由14.50°减小到13.45°。占全国比重增加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石家庄、长三角区域,如石家庄(1.57%)、苏州(1.25%)、宁波(1.11%)、常州(0.95%)、芜湖(0.87%)、无锡(0.79%);占全国比重减小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北京、上海、东北区域,如深圳(-1.56%)、佛山(-1.32%)、北京(-1.21%)、上海(-1.21%)、沈阳(-1.05%)、广州(-0.94%)。

(2)2010—2015年:向西南方向移动,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长轴缩短、短轴增长,方位角增大。在此期间,我国实用新型专利空间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52.61 km;空间聚集的主体范围由187.82万km2减小到185.04万km2,长轴由1 903.20 km缩短到1 830.68 km,短轴由1 256.52 km增长到1 286.94 km;方位角由13.35°增加到14.21°。占全国比重增加最显著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天津、重庆,如苏州(1.73%)、绍兴(1.49%)、泉州(1.12%)、天津(1.02%)、重庆(0.95%)、温州(0.78%);占全国比重减小最显著的城市主要有上海(-3.08%)、石家庄(-1.73%)、济南(-1.40%)、大连(-1.08%)、杭州(-0.87%)、东莞(-0.69%)、深圳(-0.61%)、北京(-0.38%)等。

三、结果讨论与建议

我国专利创新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具有显著的集群化聚落式空间集聚特征。东部地区是我国专利创新活动的主要分布区域,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是我国专利空间的首要聚集区,这3个区域的专利总量占全国专利的一半规模并且专利创新密度持续增大。其中,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专利创新最为集聚的区域。同时,成渝、青岛、西安等区域专利创新活动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专利空间的主要聚集区域。经过计算,2005年长三角①、珠三角②、京津地区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97%、22.57%、12.06%,2010年分别为30.54%、16.40%、9.56%,2015年分别为27.18%、13.16%、9.54%;2005年重庆、成都、西安、青岛的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41%、2.48%、1.70%、1.06%,2015年分别增长到3.30%、2.83%、2.17%、2.08%。

我国专利空间整体向内陆方向移动,并且无论是专利整体还是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这三类专利,这一空间变化趋势在2010年后均更加显著;各类专利空间椭圆均以“南略偏东—北略偏西”为主趋势分布方向,长轴均缩短、短轴均增长、形态均更加圆化,这表明全国专利空间发展更加均衡化,全国专利空间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前述我国专利空间的发展态势也与全国经济空间的发展转型态势一致[24]。此外,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专利空间发展特征,本研究也对每万人均专利申请量进行了相关空间统计分析,发现,无论是专利整体还是3类专利,我国每万人均专利空间椭圆均呈现出长轴缩短的态势,并且2010年之后均有短轴增长的态势,这表明我国每万人均专利空间的东西向增长也显著加快。

3类专利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异及时空演化特征。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空间椭圆位于专利空间总椭圆的北侧,发明专利空间椭圆最靠北且最为扁化;外观设计专利空间椭圆最靠南,面积最小并且最为圆化。发明专利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为主要空间聚集区(3个区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占全国的50%以上),青岛、成渝、合肥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快速增加;外观设计专利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主要空间聚集区(两个区域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总量占全国的50%以上),西安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显著增长(2015年占比达到4.64%,超过京津两城的总和);实用新型专利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为主要空间聚集区(3个区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占全国的55%以上),成渝、合肥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迅速增加。

我国专利空间的关键节点城市具有明显的等级特征。图2是包括京津地区的2个城市、长三角的16个城市、珠三角的9个城市以及除去这3个区域之外的2015年城市专利占全国比重前37位的其他城市,共计39个城市,按照空间分布由北至南、由东至西进行排序绘制得到的城市专利占比变化曲线。可明显看出,北京、上海、深圳一直是我国专利空间的一级节点城市,并且,相对于上海和深圳,北京对全国专利空间的影响在增强;苏州在2010年后专利占比快速增加,并且在2015年略低于上海,已经成为拉动长三角地区以及全国专利增长的关键城市,有望成为我国专利空间的一级节点城市;天津、青岛、西安、南京、无锡、杭州、宁波、重庆、成都是我国专利空间的二级节点城市;哈尔滨、沈阳、济南、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厦门等城市为我国专利空间的三级节点城市。

图2 主要城市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变化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创新格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创新空间发展的模式是创新空间战略变化的核心。全国专利创新布局对我国经济空间转型和发展动力转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结合本文定量研究结果,通过强化专利创新中心、专利创新节点等提出我国创新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建议。

2017 年起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即把区域创新集群作为评价国家/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构建创新驱动、开放兼容的世界级集群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谋求全球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25-26]。集群化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下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议在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加快培育发展世界级竞争力集群,通过网络化的集群创新进一步提升其区域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全面加强其作为我国首要专利创新聚集区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空间转型的战略方向。根据笔者前期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需要主要依靠创新驱动[24]。因而,建议顺应全国专利空间向内陆方向移动的态势,通过加强高端要素布局以及创新能力开放合作,进一步提升成渝、西安等中西部专利创新高地的专利创新水平和区域性创新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创新溢出效应,推进形成我国中西部专利创新聚集区,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打通“一带”“一路”及我国经济聚集核心区之间的东西向空间连接。

四、总结与展望

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核动力。本文研究首次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全面探析了2005—2015年我国专利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地区是我国专利高度集聚的首要区域,并且其集群化空间聚集性越来越显著。同时,成渝、西安等正在成为我国专利空间聚集的主要区域,全国专利空间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有减小的趋势。结合我国专利空间的分异及演化特征以及专利空间关键节点城市的等级特征,提出我国创新空间发展的战略布局建议。

不同区域由于其功能定位以及城市体系结构的不同,其创新空间也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剖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典型专利创新聚集区域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的异同,继而为科学地构建全国区域创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和依据。

注 释:

①长三角地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确定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泰州这16个核心城市计算。

②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佛山、中山、惠州、东莞、珠海、江门、肇庆9个城市计算。

猜你喜欢
长轴分异比重
陕西关中农业现代化时空分异特征
阆中市撂荒耕地的空间格局分异特征探析
单管立式长轴多级熔盐泵的研发及应用
椭圆与两焦点弦有关的几个重要性质及其推论
成都黄龙溪景区旅游环境舒适度评价及其时空分异
超声引导下长轴与短轴法在NICU患者动静脉置管的比较
高含铁大比重土质对泥浆配比的影响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国星级酒店的旅游经济效应分异研究
促进数学思维训练的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