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地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应用

2020-07-31 03:40徐睿
中国水产 2020年5期
关键词:流水水体池塘

文/徐睿

北京地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是近年来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根据北京渔业发展要求与渔业资源条件,以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为核心,配套生物浮床治理池塘富营养化技术、中草药生态防病技术等多种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通过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研发的一种适合京郊水产养殖特点的新型池塘养殖模式。该模式在北京渔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为京郊传统池塘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概述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是指利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及其配套技术开展水产品人工养殖,利用生物浮床技术净化池塘水质,利用中草药生态防病技术开展鱼类多发的细菌性、真菌性疾病预防与治疗,人工养殖、生物净水、生态防病三个核心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较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具有节水、高效、生态、安全等优点。

该模式是在池塘中建设一条或多条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系统面积不超过池塘总面积的5%,材质可以为不锈钢、砖混或钢混、PVC、玻璃钢等,单条养殖系统规格一般为长20m、宽5m、高2m,系统由前端的气提推水装置、中段养殖单元以及尾端的集污装置等组成,主养鱼类全部圈养于系统之中。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在实现24小时循环流水养殖的同时,将鱼类产生的粪便、残饵有效收集,并移出养殖水体,残留在水体之中的可溶性营养物质随着水流进入系统之外的池塘水体,外塘主要用于净化水质,其面积超过整个池塘的95%,采用套养花白鲢与匙吻鲟等滤食性鱼类、布设生物浮床、应用微生态制剂等生物净水与调水技术以达到池塘净化水质和辅助增产的目的。在主养鱼类疾病多发季节,采用天然中草药制剂全池泼洒或养殖系统内局部药浴的方式,降低鱼类细菌、真菌性疾病发生的概率,既保障了养殖水体优良水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又降低了养殖成本。该养殖模式中的三个核心技术互相促进、协同进行,共同汇集成“节水、高效、生态、安全”的健康养殖模式。

二、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应用要点

该模式的核心应用要点主要包括系统内养殖废弃物的收集、养殖单元内的溶氧含量控制以及外塘水质的净化三个部分。

(一)养殖废弃物的收集

养殖期间鱼类每天产生大量的粪便、残饵等养殖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沉积在养殖池塘之中,对水体造成巨大的污染压力,因此系统的集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养殖水体的质量,进而影响整个养殖系统的安全与效益。集污装置位于系统最末端的废弃物收集区,一般采用底部吸尘式吸污,利用自吸泵或污水泵连接PVC或不锈钢材质的吸污管道,管道底部根据泵功率大小与出水量等凿开数量不等的水孔或水槽,自吸泵或污水泵运转时,废弃物通过吸污管道底部开孔被吸进排污管道至沉淀池。运行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吸污装置在集污区往返行走的时间需要严格把握,此外在设计与安装吸污装置时应尽量使吸污管道在集污区无死角的吸污,防止废弃物的沉积,导致水质恶化。

表1 草鱼在两种模式下的养殖情况对比表

(二)系统内水体溶氧的提升

养殖初期,系统内整体鱼载量较少,水体溶氧量能够保证鱼类正常生长,但到养殖后期,系统内鱼载量接近最大容量时,溶氧量急剧下降,因此提高溶氧量是确保安全生产的第一要务。需要着重说明的是,系统前端通过对纳米管充气的推水装置,能够将外塘水体提入养殖系统内,实现外塘与系统内的水体交换,交换量约为每小时200立方米左右,但推水装置的增氧效果十分有限,不能满足鱼类正常生长需要。如果养殖系统内溶氧含量不能满足鱼类生长要求,可采用加大换水量、加注液氧、布设辅助增氧装置、外塘架设增氧机等方式来解决。

(三)池塘水质的控制

目前看来,系统内的集污效率暂时得不到跨越式提升,养殖期间产生的可溶性有机物全部进入外塘,因此对外塘水质的调控尤其重要,布设生物浮床能够有效控制养殖水体水质。

生物浮床治理池塘富营养化技术是指以生物浮床作为载体,将适合水生的蔬菜、花卉等植物种植在养殖池塘之中,植物的生长不仅可以吸收养殖水体中过多的氮、磷等富营养因子,实现改善养殖水质条件的生态效益,而且还能够增加额外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景观效益,同时降低鱼病发生几率,减少药物投入,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该技术的作用机理是利用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状结构,吸附水中大量的悬浮物,同时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膜中的微生物可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并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并净化水体。另外生物浮床可以遮蔽阳光,抑制水中藻类过度繁殖,有效防止“水华”的发生,提高水体透明度。

从近几年的试验结果来看,根据系统内的鱼载量,池塘中布设10%~25%比例的生物浮床,能够有效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确保养殖水体的稳定和优良。种植的水生植物可选择空心菜、鸢尾、千屈菜等适合北京地区生长且生物量大或能够越冬的水生植物。

三、北京地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应用情况与研究进展

自2014年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首次将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理念引入北京以来,经过不断研究摸索,现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截至2019年底,京郊已经建立了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示范点7个,在运行养殖系统19条。同时开展了系统相关的材质、应用技术、多品种养殖试验和配套的生物浮床净水、中草药防病等相关试验研究工作。

(一)系统相关的试验研究进展

在养殖设备材质筛选方面,为了能够顺利越冬,北京地区先后开展了不锈钢、砖混、玻璃钢、帆布等多种材质系统的越冬试验,从系统的越冬稳固度、造价成本、使用寿命、操作便利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筛选,目前北京地区主要应用的是“食品级不锈钢”与“砖混+钢混结合”两种材质的养殖系统;在系统的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在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根据放养鱼类的品种、规格、箱体内鱼载量、溶氧量等因素开展推水、集污及辅助增氧等相关装置合理化运行的研究工作,目前系统的应用技术操作规程也已经形成。在多品种养殖试验方面,先后开展了草鱼、鲤鱼、加州鲈、大鳞鲃、斑点叉尾鮰、松蒲镜鲤、鲟鱼、锦鲤等十余个水产品种的试验养殖,部分品种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

(二)生物浮床治理池塘富营养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目前在针对生物浮床净水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开展了合理布设密度、水生植物品种筛选以及不同材质浮床构建三项研究内容。通过密度试验,总结了池塘中浮床合理布设密度为10%~25%;通过对鸢尾等13个水生植物的研究,筛选了适合北京池塘种植的1种水生蔬菜和2种水生花卉;通过对木质、竹制、PVC及泡沫四种材质构建浮床的经济性、耐用性等指标进行对比,总结出构建浮床的合理材质。

(三)中草药防治鱼病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北京地区对中草药防治鱼病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草药代替呋喃唑酮、孔雀石绿等禁用化学药物防治鱼类真菌性、细菌性疾病方面。从应用效果来看,中草药的应用使池塘细菌、真菌性鱼病的发生率降低30%以上,对发病池塘的治愈率达到80%以上。

四、应用案例

2019年在北京市平谷区马昌营镇,利用一口8亩养殖池塘中的2条养殖系统开展草鱼的养殖试验,单条系统的规格为长22m、宽5m、高2m,放养规格为0.5kg/尾的草鱼20000尾,每条系统放养10000尾,外塘布设10%比例的生物浮床(共计530m2),种植鸢尾与千屈菜,试验期间定期利用中草药开展防病工作。经过120天的养殖,共收获草鱼25000kg,平均规格1.25kg/尾,平均单条系统的产量为12500kg,系统内单产水平为75kg/m³,平均到外塘的单产约为3156kg/亩。试验期间除对水体进行必要消毒外,没有使用任何药物,没有病害发生。此外,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测,各项指标均未超标。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用水、用电等方面也有较大的节省,具体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利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开展草鱼养殖较池塘静水池塘养殖模式,单产水平提高了40%,单位鱼养殖用水量降低了20%以上,单位鱼用电成本降低了50%以上,药物成本降低了70%以上,饵料系数二者也基本持平,即在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下,饲料投入方面不会有太多的额外增加。此外,由于长期在相对狭小空间与流动水体中生长,因此利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生产的商品鱼在体型、颜色、口感以及抗应激能力与耐运输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且通过配套生态、绿色渔业技术的应用,完全能够保证水产品质量的安全。

五、结语

总的来说,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在北京地区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的顺利运行、养殖应用以及各项配套技术的有效结合等方面,相关的基础性原理,特别是系统内的水动力特性及其对营养物质时空分布的影响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尽管如此,该模式在节水、高效、生态、安全等方面体现出的优势,已逐步被广大养殖户认可。下一步,应在做好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探索降低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的建造与应用成本,同时配套名特优水产品种的养殖,在保障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真正实现生态、绿色养殖,为养殖户在北京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供更多选择。

猜你喜欢
流水水体池塘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流水
热闹的池塘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流水有心
池塘
前身寄予流水,几世修到莲花?
夏天的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