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2020-07-31 03:40审批颁发于秀娟审核李清分析员余卫忠
中国水产 2020年5期
关键词:对虾细菌性锦鲤

审批颁发:于秀娟 审核:李清 分析员:余卫忠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5月份,随着“立夏”“小满”两个节气的来临,气温、水温逐步升高,天气多变、晴雨交织,养殖水体中各种病原微生物滋生繁衍加快,容易造成养殖池塘水质恶化和一些水生动物疾病频发。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压塘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造成密度过高,增加发病风险,加上一些养殖户盲目用药,引起应激反应,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醒各地务必注意。根据分析,今年5月份全国各地需重点关注以下疾病。

◎ 病情预测

(一)鱼类疾病

1.鲤春病毒血症: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鲫、金鱼等,水温在12℃~18℃时流行,主要通过鲺、苍鹭等以及带毒鱼进行水平传播。新疆、山东等北方鲤、锦鲤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2.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水温在20℃~30℃时易发病,25℃~28℃为流行高峰,主要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也可能通过鱼卵进行垂直传播。广东、广西、江西、湖北等南方草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型,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水温10℃~33℃均可发生,其中以22℃~28℃最为严重,主要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江苏、湖北、北京等鲫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锦鲤疱疹病毒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Ⅲ型(又称锦鲤疱疹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及其变种,水温18℃~28℃时易流行,主要通过水体、患病鱼粪便、黏液等水平传播。广东、北京等鲤和锦鲤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5.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发病水温为7℃~28℃,苗种携带病原流通是该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途径,换水、用药不当或水质、天气突变,可诱发该病暴发。辽宁、北京、河南等鲤和锦鲤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6.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水温20℃以上发生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7.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均流行,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8.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繁殖适温为15℃~25℃,寄生处形成小白点。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9.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全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适宜水温22℃~29℃,主要症状是病鱼头部和嘴周围呈微白色,分泌很多黏液,通常鱼苗放养10天后患病,成群沿池塘边狂游,俗称“跑马病”。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10.锚头鳋病:病原为锚头鳋,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适宜水温12℃~33℃。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南方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二)甲壳类疾病

1.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克氏原螯虾等,水温在20℃~30℃时流行,经口感染是养殖对虾中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毒也可经对虾的卵进行垂直传播。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另外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虾主养区也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2.虾虹彩病毒病: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Ⅰ,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等,对虾体长4cm~7cm时最易被感染,水温在16℃~32℃时流行,可通过粪便、同类相食等途径水平传播,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各对虾、罗氏沼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一种危害养殖虾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等,目前我国主要海水养殖虾类地区均有该病流行,死亡主要发生在放苗30天~35天以内,常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高达100%,经口感染是该病原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可感染所有生活阶段的对虾,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水温24℃~31℃时感染率较高,水平传播是养殖池塘中该病原传播和感染对虾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此外,这一时期鱼类还需注意防控鮰类肠败血症、罗非鱼链球菌病、诺卡菌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和刺激隐核虫病等病,甲壳类注意防控偷死野田村病毒病等病以及因水质恶化、天气变化、缺氧等引起的非病原性疾病可能对养殖生产的影响。

◎ 防控措施

1.投放健康苗种。选购苗种时,要从有生产资质的苗种场购买,并查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在投放苗种前,注意对苗种进行消毒,以防带入病原。还要严格控制苗种的放养密度。

2.做好养殖池塘的消毒工作。水温回升后,各类病原体开始活跃,一旦遇到不稳定环境,极易诱发病害,可用生石灰、氯制剂等消毒剂全池泼洒,清除病原。

3.加强养殖生产管理。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减少应激反应;随着水温升高,鱼类摄食活动增加,使用优质饲料,合理投喂;及时调节水质,适时增氧,保持优良的水质和养殖环境。

4.防止盲目用药。一旦发病,要及时咨询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或通过“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咨询专家,切记盲目用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及时报告疫情。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产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

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请参考“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

广东省

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审批颁发:林琳

审核:张志 分析员:林华剑

5月份广东省随着气温逐步回升,鱼类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逐步增加,特别是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鱼柱状黄杆菌病、诺卡菌病、刺激隐核虫病、虹彩病毒病、锦鲤疱疹病毒病和对虾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病率将呈上升趋势。同时,5月、6月份广东省即将进入台风季节,需要提前做好强降水强对流的渔业生产应对措施。同时,随着4月、5月份水产苗种的逐步投放,渔业进入繁忙季节,应该加强苗种筛查,选育优良苗种,加强养殖生产管理各项工作。市。

8.虾类:易发生虾肝肠胞虫病、虹彩病毒病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重点关注珠江三角洲、粤西主养区。

◎ 防治措施

随着气温、水温的上升,养殖对象逐步进入快速生长期,养殖生产者要加强生产管理,严格按“四定”原则投饲,并在饲料中添加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

雷雨、副高压天气现象频繁,鱼塘容易因缺氧而发生泛池,注意观察水质和鱼虾的摄食情况,发现缺氧应及时加注新水并采取增氧等措施,必要时投放增氧剂。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暴雨前可适当减少投饵量,并添加维生素C、免疫增强剂及抗应激能力药物,防止水环境突变产生应激而暴发病害。

5月前后是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流行的一个高峰期,有可能在局部地区流行和暴发,各沿海市要加强监测,密切注意该病的流行动态,及时做好防控工作。(1)网箱合理排放,使水流交换顺畅,放养密度要适宜。(2)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减少冰鲜鱼、鲜鱼做饲料。(3)淡水浸浴病鱼3分钟~20分钟,酌情在浸泡液中加入抗菌剂。(4)投喂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加强营养,提高抗病力。

4月初广东对虾养殖发生局部死亡现象,经调查是受连续降雨,池塘老化和苗种质量较差等综合因素引起的。因此,南美白对虾苗种投放前应加强检测,特别是检测近年来携带率较高的虾肝肠胞虫病、虹彩病毒病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筛选无病毒携带的苗种,同时养殖过程中加强管理,定期监测、消毒,改善养殖环境。

南美白对虾苗种培育阶段容易发生早期死亡综合症,应提高警惕,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1)用含溴制剂

◎ 病情预测

1.淡水养殖品种:细菌性败血症、鱼柱状黄杆菌病、诺卡菌病、刺激隐核虫病、虹彩病毒病、锦鲤疱疹病毒病和虾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重点关注草鱼、乌鳢、鲈鱼、锦鲤、对虾等品种。

2.草鱼:鱼种阶段易发生出血病、烂鳃病,重点关注免疫注射率低的粤北山区池塘养殖区域。

3.乌鳢:往年大鱼易发生诺卡菌病,重点关注珠三角主养区。

4.罗非鱼:易发生链球菌病,重点关注粤西、珠江三角洲主养区。

5.鲈鱼:易发生虹彩病毒病,重点关注珠江三角洲地区。

6.锦鲤:易发生锦鲤疱疹病毒病,重点关注中山、江门、东莞和广州地区。

7.海水鱼:易发生神经坏死病毒病、刺激隐核虫病等,重点关注潮州市、惠州市、珠海市、阳江市和湛江对塘底进行消毒。(2)根据盐度的不同,搭配草鱼、革胡子鲶、美国红鱼或军曹鱼等进行混养。

病害防治方法应根据养殖品种的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

河北省

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审批颁发:王凤敏

审核:刘晓丽 分析员:李全振

5月份,随着气温的快速回升,养殖水温也快速升高。放养苗种及越冬后的鱼类抗病力较弱,各种病害开始增加。根据近几年同期河北省水产养殖病情测报监测数据,5月份需重点关注以下水生动物疾病。

◎ 病情预测

1.锦鲤疱疹病毒病和鲤浮肿病:主要发生对象为鲤鱼和锦鲤,锦鲤疱疹病毒病发病水温为18℃~30℃,尤其在22℃~28℃易发生。鲤浮肿病发病水温为7℃~30℃,尤其在20℃~28℃易发生。重点关注内陆鲤鱼主养区。

2.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虹鳟鱼,发病水温为8℃~15℃,鱼龄越小对该病越敏感。重点关注太行山、燕山虹鳟鱼主养区。

3.细菌性肠炎病:淡水鱼主要为草鱼、鲤、鲫鱼等,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水温在18℃以上时易发病并流行,海水鱼主要为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鳎等。重点关注内陆淡水鱼和沿海地区海水鱼主养区。

另外,这一时期淡水养殖需注意防控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竖鳞病、水霉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鳖溃烂病、鳖红底板病、鳖白底板病等病,虾类注意防控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可能对养殖生产的影响。

◎ 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做好苗种消毒,防止苗种带入病原微生物。引进苗种应检疫,从源头控制病原。

淡水养殖池塘在放养前应做好清塘和工具消毒。在拉网、运输和投放鱼种时,小心操作,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入池前用食盐水浸泡鱼体消毒。控制好养殖密度,减少应急刺激。及时调节水质或加注新水,定期用氯制剂、碘制剂或生石灰等对池水消毒。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提高饲料质量,在饲料中加入免疫多糖等提高鱼类抗病力。控制饲料投喂量,不过量投喂。

(二)治疗措施

对于鲤鱼锦鲤疱疹病毒病和鲤浮肿病,应对发病池塘及相邻池塘进行隔离饲养,养殖工具、器具等需消毒并专用,死鱼无害化处理,发病鱼池的水禁止排放,限制发病养殖场病鱼的移动和运输。对正在发病的池塘,应停止投喂饵料、停止用药、停止换水。开机增氧,保持溶氧在5mg/L以上。减少应激刺激。对于锦鲤疱疹病毒病,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病毒中药(三黄粉、大黄粉等)进行投喂。对于鲤浮肿病,可在发病4日~5日后全池泼洒抗病毒中药(三黄粉、大黄粉等)1次~2次,剂量为10g/m3水体。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病情。

对于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应对发病池塘及相邻池塘进行隔离,死鱼无害化处理,养殖尾水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保持水体高溶氧,鱼发病时慎用消毒制剂或倒池,减少应激。减少投喂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大黄等抗病毒中药进行治疗,防止病情扩大。养殖工具专用,及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病情。

对于鱼类细菌性肠炎病,可用恩诺沙星等拌饵投喂,同时对水体消毒。

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可参考“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www.adds.org.cn)。

福建省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审批颁发:康建平

审核:王凡 分析员:廖碧钗

5月份,随着“立夏”“小满”两个节气的来临,气温、水温也将逐步升高,养殖水体中各种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开始滋生繁殖。白天水温高,夜晚水温低,昼夜温差大,容易因水温突变引发疾病。

◎ 病情预测

1.草鱼:易发草鱼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指环虫病、缺氧等,重点关注草鱼高密度养殖区域。

2.大黄鱼:易发内脏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细菌性溃疡病等,重点关注大黄鱼高密度养殖区域。

3.石斑鱼:易发苗种期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刺激隐核虫病等,重点关注石斑鱼重点养殖区域。

4.对虾:易发肠炎病、弧菌病等,重点关注对虾高密度养殖区域。

5.鲍:重点预防赤潮生物引起的中毒等,重点关注赤潮高发区域。

◎ 防治措施

1.刺激隐核虫病:(1)合理布局网箱。按照潮流方向,留足纵横两个方向的水流通道,如在不影响航道的情况下,保持两个渔排之间有80m~120m的间距,以保持养殖区水流畅通。(2)控制养殖密度。刺激隐核虫病的传播速度和感染几率可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提高,故放养密度不宜太大。(3)提倡绿色健康养殖。应减少冰鲜杂鱼的投喂,改用人工配合饲料。在病害流行季节,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投喂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抗病力。

2.病毒性神经坏死病: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生产中选择健康无病毒的亲鱼进行苗种培育。消毒受精卵,灭活卵表面的病毒。对育苗室、育苗池和器具进行消毒处理。及时销毁病鱼,并对池水进行消毒。

3.细菌性肠炎病:加强饲养管理,选择优质饲料,不使用腐败、霉变的饲料,防止“病从口入”。可按照使用说明用氯制剂、碘制剂等进行消毒。饲料中拌食三黄粉、大蒜素或可用的敏感抗生素进行内服治疗,使用中要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疗程要求进行添加。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审批颁发:龙光华

审核:胡大胜 分析员:黎姗梅

5月广西各地天气变化频繁,气温回升,养殖水温也快速回升,养殖水体水质状况不佳,极易引发各种疾病。

◎ 病情预测

1.养殖对虾:易发白斑综合征、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症、偷死病等,白斑综合征、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症有局部暴发流行趋势,重点关注桂南沿海对虾养殖区域。

2.淡水养殖鱼类:易发溃疡综合症、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链球菌病、草鱼出血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车轮虫病等,流行性溃疡综合症和小瓜虫病有局部暴发流行趋势,重点关注桂南、桂西、桂中、桂东、桂北淡水养殖区域。

3.海水养殖鱼类:易发溃疡综合症、刺激隐核虫病等,且有局部暴发流行趋势,重点关注桂南沿海海水网箱养鱼区域。

4.养殖龟鳖:易发腮腺炎、溃疡综合症等,重点关注桂南、桂西、桂中、桂东、桂北龟鳖养殖区域。

◎ 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养殖对虾

(1)放养不携带特定病原、体质健壮、体长大于1cm的虾苗,且集中培育虾苗,培育期间经检测不携带病原微生物后再放养到养殖池。

(2)每10天~15天定期或不定期监测水质及水体中的弧菌,适当补充碳和镁、锌,稳定藻相,保持良好的水质。

(3)每10天~15天定期用硫代硫酸钠改善养水质。

(4)每隔15天拌饲料投喂免疫增强剂5天~7天,每天一次。

2.养殖鱼类

(1)适时加水和开机增氧,每10天~15天泼洒生石灰水一次,改善水质和底质。水质状况不佳可用硫代硫酸钠改水,保持良好的养殖水体环境,预防疾病发生。

(2)每隔15天拌饲料投喂免疫增强剂和驱虫散3天~5天,每天一次,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生和流行。

(3)苗种放养前,彻底清池消毒,投放健壮苗种,入池前用3%的生理盐水加免疫增强剂消毒10分钟~15分钟。

3.养殖龟鳖

(1)做好水质调控工作,每天用硫代硫酸钠改水,改善水质,保持良好的养殖水体环境,预防疾病发生。

(2)每隔15天拌饲料投喂益生菌5天~7天,每天一次,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生和流行。

(3)苗种入池前用3%的生理盐水加免疫增强剂消毒10分钟~15分钟。

(4)引进苗种先在养殖场所外隔离养殖20天以上,监测无疾病后再放养入养殖池。

(二)治疗措施

1.对虾白斑综合征及偷死病

发生拟似病情,先用硫代硫酸钠改水,次日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每天一次,连续3天。同时拌饲料内服敏感国标渔药加三黄粉加免疫增强剂,每天一次,连喂5天~7天。

2.小瓜虫病或刺激隐核虫病

用高碘酸纳或浓(稀)戊二醛溶液或小瓜敌杀(主要成分为槟榔、苦参、姜粉)遍洒,每天一次,隔5天~7天用一次,连用3次。同时,每公斤鱼用0.3g~0.4g驱虫散拌饲料投喂,每天一次,每次连喂5天~7天。

3.溃疡综合症

发现病情,先停料2天,水质较差的用硫代硫酸钠改水,改水后依次用五倍子末和聚维酮碘溶液泼洒,每天一次,连泼2天~3天。同时在药敏试验基础上选国标抗菌药加免疫增强剂拌饲料投喂,每天一次,连喂7天。

4.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发现病情,先停料2天,先用硫代硫酸钠改水,次日用国标消毒剂消毒养殖水体,每天一次,连续3天。同时在药敏试验基础上选国标抗菌药和三黄粉及加免疫增强剂拌饲料投喂,每天一次,连喂5天~7天。

5.龟鳖腮腺炎

发现病情,先停料2天,池塘养殖的用硫代硫酸钠改水,改水后用国标消毒剂消毒养殖水体,每天一次,连续3天。小池养殖的适时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同时拌饲料内服敏感国标药物及加免疫增强剂拌饲料投喂,每天一次,连喂7天~10天。一个疗程后,每隔15天拌饲料内服免疫增强剂,每天一次,连喂5天。

6.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

全池均匀泼洒甲苯咪唑溶液,隔5天~6天再用一次。同时,每公斤鱼用0.3g~0.4g驱虫散拌饲料投喂,每天一次,每次连喂5天~7天。

江西省

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江西省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

审批颁发:王凤敏

审核:刘晓丽 分析员:李全振

5月份,气温将进一步升高,水产养殖动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由于晴雨交替的时间比较多,温差会比较大,上下水层对流,水质状况易变,另养殖水体中各种细菌、寄生虫滋生繁殖,因此各养殖企业要极力做好疾病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依据江西省历年发病特点及气候条件,5月份疾病预测如下。

◎ 病情预测

1.鱼卵、鱼苗:易发生水霉病,重点关注苗种繁殖场。

2.四大家鱼、鲤、鲫、鳊等:易发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细菌性败血症、打印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等。

3.鳗鱼:易发烂鳃病、腐皮病、烂鳃病、小瓜虫、指环虫、车轮虫等。

4.鮰鱼:易发肠炎病、爱德华氏菌病、腐皮病、指环虫病等。

5.中华鳖:易发腐皮病、疥疮病、穿孔病等。

6.河蟹:易发腹水病、烂鳃病等。

7贝类:易发车轮虫病、水霉病、钩介幼虫病。

8.小龙虾:白斑综合征、肠炎病、纤毛虫病、黑鳃、软壳、脱壳不遂等病(症)。

◎ 防治措施

1.调节水质,注意控制好水体营养,搞好鱼病流行季节的饲料营养,并结合内服免疫增强剂进行预防。随着水温逐步上升,投饲量需逐步加大,投喂新鲜饲料,不喂变质饲料,注意过剩饲料处理,防止水质恶化,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2.做好消毒防疫工作。池塘消毒,尽量清除池塘淤泥中存有的病原微生物;苗种消毒,防止苗种带入病原微生物;活体饵料消毒,以阻止其传播疾病。各种用具,如网具、塑料和木制工具等,定期消毒。养殖场消毒,尤其是对定点投喂饵料的食场消毒,避免为病原菌的繁殖提供有利环境。

3.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另外,鱼种放养前,用2%~5%的食盐水浸洗5分钟~10分钟对预防草鱼等水霉病、烂鳃病等也有一定效果。

4.投喂草料为主的养殖水域,特别要注意做好内服工作,投饵中最好加入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物质(如酵母多糖、酵母培养物等)提高鱼体本身免疫力,增强抗病力。另投喂时要控制投喂量,吃不完的草要及时捞出,保持食场清洁。

5.治疗细菌性疾病可先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敏感度高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饵内服,按鱼体重计算用药量,切忌盲目凭经验用药,并适当减少总投喂量。常配合大蒜素、中草药和维生素同时内服,同时用氯制剂国标渔药或生石灰等对水体消毒,效果更好。

6.小龙虾在5月左右易出现各种综合病症,需做好池塘的规范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多关注水草状况,有没有挂脏、发黄、黑根、烂根等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日常及时补肥和改底解毒,加强投喂,使用优质饲料。死亡小龙虾要及时捞出,作深埋处理。

7.登录《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网》http://www.adds.org.cn/,可查询更多疾病防治方法,自助诊断疾病,联系专家咨询诊疗。

山东省

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

审批颁发:邓丕岳

审核:赵厚钧 分析员:倪乐海

◎ 病情预测

1.淡水鱼类:易感染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细菌性疾病。

2.海水鱼类:鲆鲽类易感染腹水病、肠炎病等疾病,重点关注沿海鲆鲽类主养区。

3.对虾:需注意预防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EMS)的发生,重点关注南美白对虾主养区。

4.海带:易发生白烂病,重点关注沿海海带养殖区。

◎ 防治措施

1.预防淡水鱼类的细菌性疾病,应注意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彻底杀灭病原体等敌害生物。注意选用水质、底质改良剂等调节改良池塘水质和底质,培养出“肥、爽、嫩、活”的水体,给鱼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应注意不喂变质饲料,适当控制投饲量,防止残饵过多影响水质而诱发疾病。

治疗烂鳃病可选用含氯制剂消毒,氟苯尼考粉等国标渔药内服;国标渔药甲砜霉素粉等对治疗肠炎病和赤皮病有一定疗效;治疗鱼类肠炎病可选用氟苯尼考粉、大蒜素等国标渔药内服。

2.鲆鲽类腹水病、肠炎病的预防,在投饵上注意尽量使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减少幼杂鱼使用量,幼杂鱼使用前要消毒,饲料要洁净,并严格控制投饵量与养殖密度。使用地下卤水或混合自然海水养殖时还要注意其盐度变化,特别是多雨时段。

对于鲆鲽类的腹水病、肠炎病,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严格控制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一旦大菱鲆或牙鲆出现腹水病症状或确诊,可采取降低水温、减少投喂量、清除水体中有机污物、加大换水量等措施。发生肠炎病时,可用噁喹酸口服和药浴处理。

3.预防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EMS),应注意加强苗种检疫,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应选择信誉良好、有检疫证书的商家的苗种,同时做好水质调控工作,通过定期换水、适时增氧、施用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剂等措施,调控好水质。科学、适量投喂,防止水质败坏。

4.对于海带的白烂病,要以防为主,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持潮流畅通。发生白烂病时,及时采取间收疏养、追施肥料和切梢洗刷等措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审批颁发:张人铭

审核:封永辉 分析员:韩军军

5月份,随着气温回暖,池塘水温升高,鱼类养殖活动正式开展,但是昼夜温差仍然较大,气候多变,应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各养殖场点要做好各类苗种培育的准备工作,并制定好突发病害的应急处置预案。目前仍应以预防鱼病为主,在运输、放苗、分塘时,避免造成鱼体机械损伤。强化日常管理,加强水质调控,保持水体和底质的相对稳定。

◎ 病情预测

1.草鱼、鲤鱼:易感染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水霉病等。重点关注区域为全区各养殖场。

2.斑点叉尾鮰:易发鮰肠败血症等,关注全区各养殖区域。

3.虹鳟、鲟鱼:易发生水霉病。

4.南美白对虾:易发虾肝肠胞虫病等病毒性疾病。干法清塘一般用生石灰75kg/亩或漂白粉15kg/亩,化水后全池泼洒;湿法清塘一般用生石灰150kg/亩或漂白粉30kg/亩,水深1m,全池泼洒。经过消毒的池塘一般要暴晒7天,待毒性消失后投放苗种。在苗种分塘放养时,操作人员可采用食盐进行鱼体消毒,操作时要动作轻,速度快,避免损伤鱼体。

3.加强日常管理,做好水质监测。

(二)治疗措施

1.水霉病:对鱼种进行投放的时候避免造成机械性损伤。鱼体受伤后,要及时对鱼塘进行消毒。治疗应选择对真菌有防治作用的药物,可用5%的食盐水浸泡3分钟,或用万分之四的小苏打和万分之四的食盐水混合液长期浸泡;产卵亲鱼水霉病用5%碘酒涂抹伤口,有一定预防效果。

2.细菌病:细菌性败血症可外用氯制剂国标渔药全池泼洒,内服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或甲砜霉素粉。烂鳃病、肠炎病可外用三氯异氰脲酸粉或浓戊二醛全池泼洒,内服氟苯尼考粉。肠炎病也可用大蒜素拌饵投喂。

3.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10%聚维酮碘溶液,每立方米水体0.5mL~1mL,全池泼洒,15天一次,内服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每千克体重,15mg~20mg,拌饲投喂,每天一次,连用3天~5天。

◎ 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采购外来苗种,养殖单位应选择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引进正规苗种,杜绝使用不明来源苗种。对于自繁自育的苗种,养殖者应做好亲本选育和病害防控的技术措施,保证苗种质量。

2.苗种放养前,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清塘包括干法清塘和湿法清塘,

重庆市

重庆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审批颁发:王波

审核:陈玉露 分析员:高雅英

◎ 病情预测

分析近4年的病害测报数据,重庆市的重点养殖品种易患病如下:

1.草鱼:易发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重点关注高密度养殖池塘。

2.鲢、鳙:易发细菌性败血症、锚头鳋病。重点关注鲢、鳙精养池塘。

3.鲤、鲫:易发烂鳃病、鱼虱病。重点关注鲤、鲫主养区。

◎ 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生石灰是良好的消毒剂、钙肥和改良剂,对大多数病原菌有较强作用,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改良底质,每月用20g/m3~30g/m3水体全池泼洒1次~2次,对鱼体表由真菌、细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2.预防或存在少量寄生虫时,可在食场周围用杀虫药挂袋形成消毒区,一般挂药3天,挂袋前停食1天~2天,此方法不能与生石灰同时使用,会影响药效。

3.晴天要勤开增氧机,特别是连续多天的无风晴天,容易形成间温层,水体下层可能出现缺氧。

(二)治疗措施

1.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三氯异氰尿酸粉,用水稀释1000倍~3000倍后均匀泼洒,0.09g/m3~0.135g/m3,每日一次,连用2天。氟苯尼考拌饲投喂,用量每千克鱼10mg~15mg,每日一次,连用3天~5天。

2.锚头鳋病、鱼虱病:用30%敌百虫溶液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一次,以敌百虫计,浓度为0.1g/m3~0.2g/m3。

3.登录《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网》http://www.adds.org.cn/,可查询更多疾病防治方法,自助诊断疾病,联系专家咨询诊疗。

猜你喜欢
对虾细菌性锦鲤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棚菜出现各种“烂” 重防细菌性病害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90后、00后行为观察大赏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