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创新路径选择

2020-08-02 11:01王向阳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共同体生命时代

【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论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勾勒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与创新路径选择的根本指引和遵循。基于分析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面临的六大挑战与逻辑思考,本文提出融外交引领、互联互通、民心相通、风险应对、技术援助路径于一体的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其基本框架涵盖五大支柱:创新国际合作机制,聚焦“一带一路”,创新增强战略互信的对外舆情传播,创新国際危机管控和化解机制,创新对外技术援助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  地球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1.006

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判断背景下,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当今世界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盛行,国际战略稳定与平衡受到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和平发展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区域安全风险加剧,地缘冲突此起彼伏,战略互信不足导致大国博弈愈演愈烈。而面对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白色污染”等全球性的严峻挑战,仅仅凭借一国之力根本无法有效解决,必须依靠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亟待创新路径选择。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论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勾勒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与创新路径选择的根本指引和遵循。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必须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既不能过分强调“纯粹”的自然,也不能片面夸大人的能动性。人类与自然界产生极为密切的相互作用,人类虽然被自然界制约,却能够改造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更和谐的、更符合新形势新变化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就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一是从受动性和必要性而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母。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演化的产物。马克思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则勾勒出人的发展过程:从纲、目、科、属、种的动物,到脊椎动物的形态,最后产生了有自我意识的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恩格斯说:“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针对人的普遍性,马克思强调:“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既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同时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而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或者存在于自然之外。恩格斯则生动地阐述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二是从能动性和可能性而言——劳动能够创造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与所有动物相比,由于对于自然规律拥有正确认知并能够对其正确运用,人类才更强大。为了延续生存和持续发展,人必须进行劳动。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倡导凭借积极的和能动的实践活动,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三是从发展路径和愿景而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以非凡的洞察力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在人类迈向共产主义的进程中,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这是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基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贪婪索取,恩格斯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经典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概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重要论述的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党的十九大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中国参与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灯塔指引和思想遵循。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续发展的新时代强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在“六大原则”中得到深刻体现。“六大原则”的逻辑统一性体现在和谐共生、金山银山、民生福祉、统筹兼顾、法治保障、全球治理。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两山论”作出与时俱进的深刻阐述。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统筹兼顾——“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法治保障——“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全球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指引。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伟大愿景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基本路径是通过聚焦国际政治、全球安全、世界经济、人类文明、生态治理实现上述愿景。国际政治——“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全球安全——“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世界经济——“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人类文明——“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生态治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面临的挑战与逻辑思考

从防控传染病扩散到应对气候变化,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到粮食安全,从水资源安全到防控“白色污染”,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面临的严峻挑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气候变化极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全球生物多样性降低、粮食生产遭受损失、水资源受到污染,而“白色污染”同样污染陆地和海洋,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粮食和水源地带来负面影响,水资源危机则与传染病扩散、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粮食损失高度相关,传染病扩散也易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粮食和水资源危机。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亟待防控传染病扩散。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到埃博拉(Ebola virus),从H1N1流感到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传染病对于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生命健康的影响极其深远,对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造成极大威胁。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全球性大流行(Pandemic)。从全球范围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表现看,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时间,局面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逐渐消除疫情对全球正常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影响。换言之,2020年将是全球疫病防控年,这是主要矛盾、关键焦点和主基调。国际社会应该尊重科学,携起手来共同抗疫,而不是将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

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研发蓝图》中,特别聚焦一些传染病和病原体,它们不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和疫苗,而且容易带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中包括埃博拉(Ebola)、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CoV)、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出血热、寨卡(Zika)、裂谷热(RVF)、尼帕病毒(Nipah virus)等,而导致严重流行的未知病原体疾病X的出现将是大概率事件。

研究显示,全球超过16亿人的居住环境恶劣,面临诸如地区冲突、气候干旱、饥荒和人口流离失所等多重挑战,加之健康服务能力薄弱,难以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持。几乎所有地区都存在一些脆弱的基层社区,仍然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关键具体目标的50%。由于国民收入较低,或缺乏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许多国家的初级公共卫生设施不足。一旦出现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则亟需国际社会团结一致,采取切实行动。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亟待应对气候变化。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给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带来巨大冲击,未来30年,气候加速变暖将给全球带来灾难性、不可逆转的安全风险。2019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2019年间,全球气候变化更加剧烈,南极冰川加速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极端天气和热带风暴带来巨大的人类生命和经济损失,全球温室排放量增加了20%,与前工业时期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1摄氏度。2019年12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表明,气候变化对于人类健康、海洋生物、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移民和粮食安全等问题均带来巨大负面影响。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亟待国际社会加强合作。

在澳大利亚,与20世纪中期的夏季基准时间相比,其夏季整整延长了一个月。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引发了持续数月的山火,成千上万人失去家园,生态系统遭受巨大破坏,大量珍稀动物也遭受灭顶之灾。

在非洲南部,气候变化将加剧该地区炎热干燥的程度,其变暖速度将是全球的两倍,给当地农牧业带来严重冲击。一方面,当地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靠天吃饭;另一方面,针对气候变化的可预测性低,当地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待提升。在美洲北部,风暴和野火成为极端天气的代名词,将给当地基础设施安全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在欧洲,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与过去40年相比,平均气温大约超出1.2摄氏度;与过去37年相比,日照时间更加充足;格陵兰岛的冰川在夏季热浪的侵袭下,融化速度创下了历史记录;温室气体的浓度达到历史新高。在亚洲,因为极端天气和洪水,农业生产遭受打击,对于该地区占世界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和居民的健康、移民、贸易网络、城乡安全等造成严重影响;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重现,台风将导致日本和远东发生灾害;西伯利亚发生森林大火和印度干旱属于大概率事件。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亟待保护生物多样性。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数据表明,虽然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全球性协议颁布实施,但全球生物多样性仍呈持续下降之势。《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于2020年在中国举办,大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并将提出愿景,到2030年“全社会采取紧急行动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以造福地球和人类”;到2050年“生物多样性受到重视、得到保护、恢复及合理利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实现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地球,所有人都能共享重要惠益”。

生物多样性对于地球生态系统服务不可或缺,能够调节水源供给、保持土壤墒情、防控害虫、传播花粉、降低自然灾害等;生物多样性的典型特征是不可逆转,一旦消失则无法恢复;作为一种关键性资源,生物多样性可以较好抵御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201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左右的地球植被表面生产力在过去的20年呈下降之势,全球5%的鱼类和真菌、11%的鸟类、17%的脊椎动物、63%的植物数量正在减退;三分之一的淡水鱼类、26%的牲畜种类面临灭绝的境地。而在全球广泛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带来的化学污染,土地过度使用和愈演愈烈的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罪魁祸首。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急剧变暖,地球上的大多数动植物来不及适应,从而导致其快速灭绝。根据相关模型预测,国际社会如果无法达成减排目标,那么截至2100年,可能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断崖式下降。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亟待确保全球粮食安全。2020年3月2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公告显示,多个国家的农业生产、供应链因新冠疫情爆发而中断,加之蝗灾肆虐、加征关税、多个国家禁止出口粮食、劳动力不足等因素,全球粮食将出现短缺,不安全程度持续上升,全球约30多个国家、2.65亿人面临饥饿威胁。为防止可能出现的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聚焦最弱势群体,立即采取有效保护行动。

2020年2月以来,一场席卷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部的蝗灾成为全球新闻的头条。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吉布提、肯尼亚以及索马里等国,1300万人陷入蝗灾引起的粮食危机。在亚洲,巴基斯坦和印度也成为蝗虫的重灾区。3月以来,多个国家禁止出口粮食和农产品。埃及表示在未来三个月之内,禁止出口豆类;俄罗斯提出构建粮食出口临时配额,如小麦、大麦、黑麦和玉米出口限额控制在700吨,期限为4月1日至6月30日;阿根廷和巴西因港口工人罢工,影响大豆等农作物的出口;哈萨克斯坦表示限制11种农产品出口,涵盖白糖、面粉、葵花籽油等;柬埔寨宣布禁止大米出口,从4月5日生效;塞尔维亚则表示,暂停葵花籽油等农产品的出口,等等。

在大豆种植方面,美国2020年的种植面积预计8351万英亩,既少于市场预期的8486.5万英亩,也少于3月23日美国农业部公布的种植意向。在小麥种植方面,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欧盟、美国和乌克兰今年均有下降。在水稻种植方面,主产地东南亚今年也有减少。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亟需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从卡塔尔到以色列,从黎巴嫩到印度,水资源成为制约这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研究表明,当前全球水资源表现为如下特征:可用水资源十分稀缺——只有0.4%的陆地淡水资源,而陆地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资源的6%;水资源遭受现代工业和畜牧业的污染,恒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河流,一些湖泊乃至地下水均遭受重创;生态环境受到戕害,陆地淡水量锐减,主因是土壤退化、森林砍伐,土壤持水能力降低;归因于水利设施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低下和管理方式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禀赋分配不均,非洲、南亚严重短缺,一些人口密度低的流域却拥有巨大的径流量,代表性河流包括扎伊尔河、亚马逊河等。

2019年4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表明,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机构的运行,其中,全球25%的公共卫生机构缺少基本供水设施和服务,特别是在最不发达国家,拥有基本供水设施和服务的公共卫生机构仅占55%。

2019年8月,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因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席卷全球,水资源保护不力,水污染越来越严重,17个国家极度缺水,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遭受缺水困扰。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亟需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白色污染”是难以降解塑料制品污染的代名词,统计显示,每年全世界塑料制品产量约为1亿吨,依据15%的废弃率,每年全球废弃塑料制品达到1500万吨,其中,每年中国废弃塑料制品总量超过300万吨,全球占比20%。

研究表明,传统塑料主要从石油中提炼,分子结构非常稳定,目前已知研究表明其200年内无法降解,并存在两大危害: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前者指城市、风景旅游区、交通干线、水域等的塑料废弃制品,会使人们的视觉受到负面刺激,环境美感遭受破坏。后者则体现在诸多方面:当温度达到65℃时,食物将被污染,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及肾脏、肝脏等将遭受损害;若把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则会产生二噁英(Dioxin)——迄今为止毒性最大的一类物质。

2020年,被称为“第八大陆”的太平洋垃圾带——主要由塑料垃圾组成——正向中国逼近,其中塑料废物是海洋生物的180倍。研究表明,海洋生物每年会消耗多达24000吨塑料,塑料中的化学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创新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论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创新路径选择指明了方向,即构建融外交引领、互联互通、民心相通、风险应对、技术援助路径于一体的中国方案。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与创新路径选择。传统的路径选择,一是外交路径依赖,即完全寄希望于外交手段企图解决一揽子问题;二是发展生产力路径依赖,即完全通过发展生产力去处理所有障碍,而没有考虑与生产关系的协调;三是科学技术路径依赖,即“科学技术万能论”,试图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去化解所有矛盾。如果仅仅依赖以上三种传统路径之一,则不足以应对所有挑战和问题,因此亟待创新路径选择。

基于创新路径选择的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其基本框架涵盖五大支柱:外交引领路径——创新国际合作机制,互联互通路径——聚焦“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路径——创新对外舆情传播增强战略互信,风险应对路径——创新国际危机管控和化解机制,技术援助路径——创新对外技术援助模式。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亟需创新国际合作机制。这是外交引领路径。在现有国际关系和国际准则框架内,中国正全方位参与全球国际事务与国际合作,以大国担当的勇气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巨大贡献,中国正在实现从国际组织的参与者向建设者、引领者的责任角色转变,尤其是在个别国家“频频退群”导致单边主义泛滥的情况下,中国更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一方面中国要坚决维护联合国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和资格,坚定支持联合国机构发挥重要作用,支持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在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总部在中国的国际组织的创新引领作用,例如,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CSA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上海合作组织(SCO)、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国际竹藤组织(INBA)、国际地球数字学会(ISDE)、博鳌亚洲论坛(BFA)、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等。同时,新时代应创新体制机制,吸引更多国际组织落户中国,中央财政应将之作为重中之重,予以重点项目资金支持,驻在地政府应提供诸多便利,同时鼓励我国企业向总部在中国的国际组织进行自愿捐助。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亟需聚焦“一带一路”。这是互联互通路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发展中国家的一致拥护,并于2016年9月1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第71届联合国大会(the 71st Ses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被首次写入决议,193个会员国投了赞成票,“一带一路”倡议从此由中国战略上升至联合国的重要战略。

研究表明,“一带一路”硕果累累。迄今为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BRF)已经连续召开两届。第一届论坛共有269项成果已经成功落实或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第二届论坛则达成283项务实成果,正在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为共建新时代地球生命共同体搭建了民间交往的平台、经济互联互通的渠道,知识共享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亟需创新对外舆情传播增强战略互信。这是民心相通的路径。个别国家对于中国的快速崛起时刻充满焦虑感,并企图影响全球舆论以干扰、遏制中国的永续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个别国家戴着有色眼镜,企图污名化中国人民的伟大抗疫功绩,另外一些长期反华国家则随之起舞。

在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秉持“亲、诚、惠、荣”理念,通过创新对外舆情传播渠道,增强各国战略互信。弘扬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做到“两个区分”,即将一小撮国外反华政客与广大友好的外国人民区分开来,将个别反华国家的中央政府与友好的地方政府区分开来,以民心相通、民心相亲为突破口,利用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公共卫生网上知识中心、新媒体、图书展、电影节、音乐节、艺术节、文化交流年、经贸论坛、进出口博览会等载体,充分发挥政界、学界、工商界、艺术界以及华人华侨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亟需创新国际危机管控和化解机制。这是风险应对路径。如新冠肺炎疫情等传染病在全球大流行,气候变化愈演愈烈,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数亿人面临饥饿威胁,多个国家水资源出现严重危机,“白色污染”带来严重环境灾难,全球减贫面临严峻挑战,地缘冲突频仍,难民危机重重,恐怖主义阴魂不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成为全人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等等。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亟需创新国际危机管控和化解机制。中国应积极支持联合国机构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深度参与创新构建联合国机构人道主义应急体系和风险管控化解机制;并继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二十国峰会(G20)、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BRF)、上合组织(SCO)、东盟10加3(ASEAN+3)、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China-Arab States Cooperation Forum)、中非合作论坛(CACF)、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多边场合,提出一系列管控和化解诸如全球突发公共卫生安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锐减、反恐、禁毒等国际危机和风险创新路径。

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亟需创新对外技术援助模式。这是技术援助路径。新时代中国对外技术援助的核心是“授人以渔”,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中国身体力行,彰显大国担当。生态革命、智能革命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要特征,以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基因组、5G技术、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科技连续获得历史性突破,传统工业体系正加速转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时代对外技术援助应秉持创新理念,既不向受援国提出附加条件,又要提高技术援助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健全对外技术援助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绩效评估等全过程监管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总结经验或教训,在人力资本、知识共享、技术装备、投资成本诸方面形成可以推广或复制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德]卡尔·马克思,198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20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9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2019,《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第3期,第4~19页。

习近平,2013,《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11月16日。

習近平,201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王向阳,2020,《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财政支农政策研究》,《人民论坛》,1月下,第86~87页。

[印度]巴拉克里希纳·皮苏帕蒂,2020,《生态文明和新型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洪珮嘉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4月19日。

责 编/郭 丹

猜你喜欢
共同体生命时代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