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翼手目物种多样性及保护建议

2020-08-03 07:04杨天友李武帮杨传东杨业勤
野生动物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梵净山遗产地洞穴

杨天友 姚 杰 李武帮 杨传东 杨业勤

(1.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铜仁,554300;2.铜仁学院非人灵长类保护研究中心,铜仁,554300;3.梵净生态研究院,铜仁,554300;4.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江口,554400)

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梵净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13个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向湘西低山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拥有世界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明显,且地形地貌组合复杂,海拔落差较大,造成了多变的区域小气候,导致了生境的多样化,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珍惜、濒危物种繁多[1]。因此,从上世纪初期,国内外学者就在梵净山开展了不同类群的调查或科学考察工作[1-3],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亦在其中[3-5]。但是之前的调查多集中于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即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而对缓冲区调查较少。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翼手目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存现状,为今后遗产地的野生动物监测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作者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之上,于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翼手目动物进行了5次野外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3-8]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翼手类的物种多样性、区系特征及濒危等级等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保护的现状提出了今后监测与保护的建议。

1 研究地点和方法

1.1 研究地点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贵州东北部的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为27°49′50″—28°1′30″N,108°45′55″—108°48′30″E[9]。遗产地范围包括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的岭峰村、茶园村等片区,石家岭县级自然保护区和桃花源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大部分区域以及梵净山-太平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木黄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部分区域。遗产地总面积775.14 k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402.75 km2,缓冲区面积为372.39 km2;梵净山山体是显著隆起于四周喀斯特地区的非喀斯特断块穹窿山地,其核心地区与四周喀斯特地貌和流水地貌景观都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个遗产地范围内仅茶园片区、木黄片区等地为喀斯特地貌[10]。梵净山属东亚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5℃—17℃,气候垂直变化多样,年降水量在1 100—2 600 mm,气候垂直变化多样,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动植物生存、繁殖、生长和发育[1,10]。

1.2 研究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对梵净山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41个洞穴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一些之前被调查报道过的洞穴,亦进行了再次调查,同时也对房屋型和树栖型蝙蝠进行了初步调查。洞穴型蝙蝠主要采取白天入洞进行观察,并记录洞内是否有蝙蝠活动或栖息痕迹(如粪便、遗骨等),如有蝙蝠实体则记录具体的种类及数量。对于不能通过观察确定具体栖息种类的,则使用昆虫网或者雾网捕捉1—2只蝙蝠,如能够在现场进行辨别的物种,进行拍照及测量之后原地释放;暂时不能准识别的蝙蝠则需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鉴定。对于房屋型蝙蝠的调查方法是采取晚上在房屋附近观察起出飞的地点,然后白天在起出飞地点进行捕捉;此外,我们还在河面上方或者树林形成的通道处以及村庄的巷道处布网捕捉飞行中的蝙蝠。数量观察主要采用目视直接统计的方法,同时辅以拍照等方法进行估算,对于数量较少(50只以下)的种群直接计数,种群较大的则通过记录单位面积内蝙蝠的数量乘以蝙蝠居群所占据的总栖息面积来估算数量[7-8,11-12]。

采集到的蝙蝠标本根据杨奇森等[13]和潘清华等[14]的方法对外部形态和头骨进行测量,并结合外部形态特征参考《贵州兽类志》[15]、HorseshoeBatsoftheWorld[16]、《中国哺乳动物图鉴》[17]、《中国哺乳动物彩色图鉴》[14]、《中国兽类野外手册》[18]等进行准确鉴定。物种拉丁名和中文名的确定参照《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第2版)》[19]。根据《中国动物地理》[20]对物种的地理分布型进行分析;物种的濒危等级参考《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1]以及最新的IUCN[22]红色名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物种多样性

本次野外实地调查观察到翼手目动物1 400余只,经过鉴定隶属3科15种;综合补充文献记载的4种,到目前为止,梵净山世界自然地翼手目动物的有效记录为3科19种。其中,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sinicus)、小菊头蝠(R.pusillus)、贵州菊头蝠(R.rex)、皮氏菊头蝠(R.pearsoni)、华南水鼠耳蝠(Myotislaniger)、东亚伏翼(Pipistrellusabramus)、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schreibersii)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首次被发现。

2.2 数量及分布

本次共调查了41个洞穴,其中有36个洞穴可以明确具体的栖息种类,在3个洞穴中发现有蝙蝠的粪便,其余2个洞穴未发现有蝙蝠分布。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大蹄蝠(Hipposiderosarmiger)的观察数量相对较多,观察到386只;其次是托氏菊头蝠(R.thomasi),观察到301余只;但是托氏菊头蝠的分布最广,在12个洞穴中发现有分布(表1,图1)。

表1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翼手类名录Tab.1 The checklist of bat species occurred in Fanjingshan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续表1

图1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确定有蝙蝠栖息的36个洞穴分布Fig.1 The 36 bats roosting caves in Fanjingshan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2.3 动物地理分布型

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有分布记录的19种翼手类进行地理分布型分析,东洋界种类有16种,其中东洋型6种(热带-南亚热带分布2种;热带-北亚热带分布4种);南中国型7种(热带-中亚热带分布4种,中亚热带分布3种);云贵高原及附近山地分布2种;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分布1种;其余3种为广布种:东亚古北与东洋区共有种2种,即东亚伏翼、大卫鼠耳蝠(My.davidii);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分布种1种,即亚洲长翼蝠(表1)。

2.4 濒危等级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分布的19种翼手类,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的有1种,即云南菊头蝠(R.yunnanensis)、近危(NT)的有大菊头蝠(R.luctus)、贵州菊头蝠、托氏菊头蝠(R.thomasi)、普氏蹄蝠(H.pratti)、亚洲长翼蝠、中华鼠耳蝠(My.chinensis)、西南鼠耳蝠(My.altarium)、南蝠(Iaio)等8种,其余9种为无危(LC),或未评估(1种)。但是在IUCN(2019)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LC)(16种),或缺乏数据(1种),或未评估(2种)(表1)。

3 讨论

物种数目是物种多样性程度的直接量度,科学地描述某一地区现有的生物物种,是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基本任务,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和前提[23]。为了查清梵净山的兽类资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梵净山进行了多次调查,其中也记录了翼手目动物的物种数量,如:贵州省林业厅等[3]记录有蝙蝠7种;谢家骅等[4]记录了6种;杨天友等[7]记录了4种;何芳[5]调查到了11种(其中2种为待定种)。而本次野外调查发现了3科15种,其中有8种曾有文献记录,有7种蝙蝠在该地区属首次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本次调查范围较以往的调查有所增加,涉及整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范围,事实上本次调查新增的蝙蝠物种大多分布在遗产地的缓冲区;另一方面是本次调查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进行了翼手目动物的专项调查。但是有文献记录的4种蝙蝠(云南菊头蝠R.yunnanensis、长指鼠耳蝠My.longipes、斑蝠Scotomanesornatus、南蝠Iaio)本次调查并未发现,推测其原因可能由于一些矿洞废弃时间久远,加之自然植被的恢复较好,增加了调查的难度,致使一些栖息于废弃矿洞中的物种尚未被发现;也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栖息环境的改变等原因,使得一些原分布的蝙蝠物种在该地区消失了。此外,梵净山山体庞大,且保存有较为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资源丰富,但在本次研究工作中很少涉及树栖蝙蝠物种。因此有必要继续深入调查,从而可以进一步掌握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翼手目动物的种类、分布等本底数据。

近年来中国在蝙蝠区系分类、分布及生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方面突飞猛进[24],陆续发现了一批蝙蝠新种和中国新纪录种[19],以及诸多的省级新纪录种,并且陆续开展了蝙蝠物种分布及栖息地方面的专项调查[25-36]。其中也有一些针对于自然保护地蝙蝠资源的专项调查报道,如:邓柏生等[36]对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翼手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记录了翼手类25种;杨天友等[12]报道了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分布有24种蝙蝠;叶复华等[37]报道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蝙蝠有21种;吴毅等[38]通过对卧龙保护区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发现有14种蝙蝠;何向阳等[39]报道了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自然保护区的13种蝙蝠;吴毅等[40]于广东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采集到 11种蝙蝠;牛红星等[41]在河南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蝙蝠8种。广东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查到蝙蝠5种[42]。通过对比发现,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可供蝙蝠栖息自然洞穴较少,但是其蝙蝠种类与其他保护地相对较为丰富。这可能是由于梵净山矿产资源丰富,明清时期就有人在梵净山开采金矿,而在保护区成立之初当地居民盗采金矿、钨矿事件也是时有发生,且地质部门在梵净山进行的矿产勘测工作也留下了不少可供蝙蝠栖息的人工洞穴。此外,该地区的昆虫资源丰富[43],可以为蝙蝠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由于蝙蝠特殊的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人们对蝙蝠关注甚微,因此蝙蝠消失的速度目前还无法科学地预测,但我国目前蝙蝠的种类和数量都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蝙蝠的生存面临着威胁,保护蝙蝠已经刻不容缓[44]。本次野外调查发现由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严格管理及政府推行的退耕还林政策、移民搬迁政策等使得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森林植被恢复较好,这对蝙蝠栖息的洞穴起到很好的庇护作用,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捕食生境。另一方面由于发展生态旅游等原因提高了当地社区的经济水平,近年来进洞偷矿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村民进洞游玩的现象也是逐渐减少,这为该地区蝙蝠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该区域地区蝙蝠的生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保护建议和措施:(1)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存在很多被废弃的矿洞,其中一些矿洞为了防止再次被非法盗采矿石,而封堵了一些洞口,这无疑减少了蝙蝠栖息的场所。对于这些洞穴建议重新打开洞口,安装可供蝙蝠自由出入的铁门或铁窗。(2)当地由于修筑公路等原因而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现象,致使一些在河谷附近的洞穴被填的风险,如中间沟钨矿洞(栖息有皮氏菊头蝠)、岭峰的凉风洞(栖息有华南水鼠耳蝠、大菊头蝠)、罗家湾1号矿洞(栖息有中华菊头蝠、云南菊头蝠、大菊头蝠、小菊头蝠)洞口都已经被部分封堵,对于这类蝙蝠重要的栖息洞穴应及时进行疏通,防止被完全封堵。(3)该区域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天然洞穴是当地居民饮用水的水源地,村民为了防止蝙蝠排泄的粪便污染水源,会经常驱赶洞内栖息的蝙蝠。对于这一类洞穴,建议采取的措施是将引水管尽量安置到洞穴深处蝙蝠不易到达的出水口,必要时可以将洞穴内取水点封闭起来,从而隔绝蝙蝠对水源的污染,也同时给蝙蝠留下在洞内栖息的空间。(4)加强对翼手目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行为方面的研究,同时对该地区的翼手目动物及其栖息地开展定期的监测,以便于了解其生存的现状,进而提出科学的有效的保护对策。

致谢:感谢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铜仁市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办公室在野外调查和查阅资料方面给予的帮助。

猜你喜欢
梵净山遗产地洞穴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洞穴传奇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动物知识猜猜猜
护好梵净山讲好绿色铜仁发展故事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
鬼斧神工!世界各地迷人洞穴大盘点
铜仁:“世界公园梵净山”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