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坝片区野骆驼生存现状分析及保护策略

2020-08-03 06:37周永祥
野生动物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安南骆驼保护区

周永祥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阿克塞,736400)

野骆驼(Camelusbactrianus),又名野双峰驼,为偶蹄目(Artiodactyla),骆驼科(Camelidae),骆驼属动物,是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性、代表性的大型、珍稀偶蹄类。现今世界上约有1 000峰,其中中国约有650峰,蒙古国约有350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库姆塔格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中蒙边境的外阿尔泰戈壁等地区[1]。基于物种数量的稀少性,野骆驼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CR),中国在1988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野骆驼列为Ⅰ级保护动物。

1 区域地理特征

安南坝片区野骆驼活动区域属库木塔格沙漠及其周边地区野骆驼分布区,片区南部以阿尔金山为界,北部和西部至库木塔格沙漠,东部延伸至小红山,东西约200 km,南北约80 km。在受到惊吓或发情季节,部分个体活动区域可延伸至栖息地以东100 km以外的阿克塞县牧民家骆驼放养区,或延顺小多坝沟、八垄沟、大红沟等较大冲沟穿越库姆塔格沙漠,向北进入敦煌西湖保护区湾腰墩、天桥墩、马迷兔等区域。片区包含了新疆罗布泊保护区的东北片区、敦煌西湖保护区的南部片区和甘肃安南坝保护区除东南角的整个区域。区内包含了高山山地、荒漠草地、石漠戈壁、沙漠等地形地貌。区间小红山、大红山、卡拉塔什塔格、卡拉塔格山脉及库木塔格边缘沙丘,为野骆驼提供了庇护;阿尔金山北麓山谷、卡拉塔什塔格、大红山等山区的泉眼,为野骆驼提供了水源;阿尔金山北麓山前洪积扇带倾斜平原区、小红山、大红山、卡拉塔什塔格谷地、黄羊沟、三角台南滩等地荒漠植被,为野骆驼提供了食物来源。

2 片区野骆驼栖息地基本情况

一是管理机构相对健全。自1982年“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省级)成立起,先后成立了“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甘肃敦煌西湖湾腰墩自然保护区”,后均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甘肃安南坝保护区和新疆罗布泊保护区是以保护野骆驼为主要职责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敦煌西湖保护区是以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保护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区以省界和县界为保护区界拼接成一片,对野骆驼及其栖息地开展保护和管理。

二是人为活动逐渐减少。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经过近3年对各个保护区内探矿、采矿等活动的清理和保护区管理部门对探险、旅游、穿越等行为的查处,以及在保护区周边栽设防护桩、主要道路设立检查站、重点地段布设监控设施等措施。目前,保护区内已无任何探矿、采矿活动,人为活动逐渐减少,野骆驼的生存环境逐渐得到优化。

三是水资源环境逐渐改善。通过近几年安南坝保护局为野骆驼在斯班泉、黄杨沟、胡杨泉等地实施的山谷管线引水工程,罗布泊保护局对阿尔金山山谷泉眼保护改造,将部分山谷泉水从陡险山锏引出峡谷,修建了蓄水池,使野骆驼的饮水环境逐渐得到改善,提高了荒漠干旱区仅有水资源的利用率。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为活动的干扰仍屡禁不止

虽然近些年人为猎捕盗杀已不是野骆驼的主要威胁,但在野骆驼眼中,人类还是被它看作是最害怕的敌人。野骆驼警惕性很高,一般在山丘遮挡不能直视的情况下,野骆驼在2 km以外,就会感觉到车辆的活动,尤其是车辆声音和鲜艳的颜色。据我们多年巡护观察,如果在顺风行驶的情况下,一般见不到野骆驼,它们在距我们3—4 km以外就首先觉察到我们而先行逃遁。近两年,野骆驼生活的区域虽然没有了矿产开采等大型机械作业设备和运输车辆的干扰,但探险穿越、徒步游玩等活动还是屡禁不止。罗布泊管理局仅在2018年国庆节7 d内,就在保护区内清理出了穿越罗布泊的100余人,车辆40多台,安南坝保护区在2019年3月22日清理的一个车队,车辆共计10台,人员20人。由于野骆驼的警惕性极高,只要发现有人类活动,就开始奔跑,只要车辆不停,就始终消除不了它的惊恐。甚至人类都没有见到野骆驼,它已由于车辆行驶强迫自己不停地奔跑几十公里而累死或堕胎等。另一方面主要在2月底至4月,受惊吓的野骆驼在奔袭时,有时出生时间较短的幼驼会因跟不上大骆驼而脱离驼群,在失去大驼保护的情况下,被狼侵害的机率也显著增高。

3.2 野骆驼面临的饮水困难越来越突出

近些年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栖息地降雨量减少,雪线上移、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泉眼次生盐渍化加重甚至干涸[2],水源问题已经成为片区野骆驼生存需要尽快解决的大问题。目前,野骆驼饮水点主要以山谷泉水为主,冬季在未积雪的时候,野骆驼会深入峡谷泉眼舔冰。深入峡谷,一方面,野骆驼蹄子容易滑进石缝受伤。另一方面,峡谷常常是狼(Canislupus)伏击野骆驼的较好场所,很容易受到狼的攻击。仅在胡杨泉附近,每2—3年,就会发现一具被狼掏空的野骆驼尸骸。从胡杨泉安装的红外线相机上观察,在11—4月泉水封冻期间,狼在泉眼附近出现的次数较多于往常月份,一般1个星期就会出现1次,较平凡时3—4 d便会出现1次,最多时1次出现过4只。

图1 安南坝片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key protected wild animals in Annanba area

3.3 野骆驼基因的纯种受到威胁

安南坝野骆驼保护区在成立之前,是阿克塞县牧民的牧场,主要以羊和骆驼为主。成立野骆驼保护区后,虽然稍具规模的家骆驼养殖已从保护区内迁出,但仍有牧民3、5峰左右的零星家骆驼群在保护区内活动。其次,保护区周边现有家骆驼约1 100峰[3],其养殖方式均以自由放养为主,平时不跟人,一般半个月左右去看1次,保护区外的家骆驼群也时常会进入保护区。在骆驼发情季节,常有野公驼奔袭至其栖息地以外100多km的家驼群,打走家公驼后抢占驼群,有的甚至直接将家母驼掠走。安南坝保护局每年都会接到周边牧民反映野骆驼霸占家骆驼群的事件,野骆驼与家骆驼杂交的现象经常发生。

3.4 野骆驼生活环境片区化、岛屿化

在不受人为活动干扰的情况下,野骆驼的活动区域因水源和食物而变,不存在较大规模、较远距离的迁徙活动[4]。安南坝保护区内现有1个行政村,牧户50户。区内从新疆若羌县通甘肃阿克塞县的砂石道路一条,主要通行拉运矿石的车辆,每年在此道路上穿行的车辆约1 000—1 200辆。阿克塞县牧民的放牧活动和省道314线穿梭的车辆,将野骆驼的活动范围死死控制在了省道314线以北,让安南坝保护区内适合野骆驼活动的区域减少了近1/3。且由阿克塞县牧农局实施的退牧还草、轮牧、休牧等工程,将保护区内大部分土地用铁丝围栏分割开,使得野骆驼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

3.5 保护工作开展的多,科学研究进行的少

由于野骆驼的活动区域基本为无人区,环境恶劣,综合条件较差。加之野骆驼天性警惕,人们很难靠近,直接靠近观察研究的机会很少,研究野骆驼难度相对较大。其次,与野骆驼相关的3个保护区,一个是行政单位,两个是管理型的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少,科研力量薄弱,对野骆驼主要基于种群保护,科学研究做得少。

4 几点建议

4.1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的野骆驼管理模式

目前,安南坝片区野骆驼活动区域由两省、3个自然保护区管理,时常有沟通不畅通、行动不统一、步调不一致的现象发生。建议成立阿尔金山野骆驼国家公园,增强野骆驼、雪豹(Unciauncia)、蒙古野驴(Equushemionus)等濒危、珍稀物种栖息地的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保护管理,推动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实现种群稳定繁衍。

4.2 联营共治,逐步优化安南坝片区野骆驼生存环境

一是实施人工引水工程,将区域内处于山谷较深的泉水用引水管线引出山谷,改善野生动物水条件。二是将南部阿尔金山冰雪融水用管线从东南至西北主流分岔引向库姆塔沙漠前沿,区间设置若干饮水池,增加荒漠区水源点,调节水畜平衡,逐步改善片区域内水环境。三是拆除区域内铁丝围栏,给野骆驼创造开敞、自由的活动空间。

4.3 联防联控,共同防预人为活动对野骆驼栖息地的干扰

一是实施退牧工程,将保护区内牧民迁出,减少放牧活动给野骆驼带来的水草竞争压力和干扰,维护野骆驼基因纯度。二是区域内各单位各负其责任,阻止穿越探险、徒步游玩等人员和车辆进入野骆驼活动区域内。三是将省道314砂石道路改线,向南至30 km以外的阿尔金山山区谷地,减少车辆通行给野骆驼带来的干扰。

4.4 构建“互联网+生态”的野骆驼区域管理模式

进一步加快数字物流信息化监测在野骆驼保护和研究中的应用。一方面进一步发挥现有网络光纤的主题监测作用,要让在主要道路、野骆驼主要通道、饮水点的监测设备充分发挥其在野骆驼保护监测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依托现有网络光纤,应用无线网桥、移动捕捉、无人机监测等监控手段,让数字监控、监测在野骆驼栖息更深的区域开展,为野骆驼构建天地空一体的监测网络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更近距离地监测到野骆驼,而且可以减少巡护、科研监测人员的频繁进入对野骆驼的干扰。

猜你喜欢
安南骆驼保护区
高熊徵《安南志》版本之审定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病逝享年80岁
大骆驼
骆驼
彷徨的骆驼
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