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话的地方性
——以山西省高平市神农镇神话为例

2020-08-06 01:47贾志杰杨利慧
关键词:羊头炎帝神农

贾志杰 杨利慧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100875)

在古典文献中,炎帝神农氏是农业与医药之神,也是逐鹿中原的上古帝王。同时,炎黄时代被部分学者认为是中国信史的开端,“故言中国信史者,必自炎黄之际始”[1](P18)。自近代以来,炎帝与黄帝逐渐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成为了民族-国家的象征,时至今日,“炎黄子孙”已成为全球华人普遍认同的身份标识。

炎帝神话是中国神话学、民俗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学界有关炎帝神话的研究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献考证,分析典籍神话中的炎帝形象,如袁珂、王孝廉、钟宗宪等学者,通过梳理古典文献记载,来揭示炎帝的身份、神格特征及其与黄帝等其他诸神之间的关系(1)袁珂在《古神话选释》中辑录了史籍中有关炎帝神话的文本,并做了详尽的解说。他认为,神农是农业和医药之神,而炎帝则为南方天帝,并有很多子孙,约在秦汉之际,神农与炎帝合二为一。参见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王孝廉对比了古书中关于炎帝神农的多种说法,并根据《左传》《国语》《说文》等文献,推测炎帝神农或为中原姜姓一族的始祖之一。参见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话与信仰》,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2年版。钟宗宪梳理了古典文献中对炎帝神话的记载,厘清了不同时代的炎帝形象,在比较中对炎帝与神农、黄帝、蚩尤等相关神话的粘连与附会进行了探究,解读了炎帝的农、医神格。他还将文献记录和采自于湖北神农架的现代口承神话进行对读,分析原始神话意涵的转变。参见钟宗宪:《炎帝神农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二是立足于炎帝的始祖神格,挖掘炎帝文化的意涵,阐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作用,如张广志、李瑞兰、栗原圭介等学者,侧重于在文献中考释炎帝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2)张广志在《炎帝何以能与黄帝比肩并立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炎帝能与黄帝并称中华民族之始祖的三个原因:首先,在历史上炎帝族有着无与伦比的显赫历史地位;其次,炎黄二族间存在着持久而顽固的血亲关系;再次,炎帝为维护新格局的联盟和黄帝的领导权而采取合作态度。参见王树新、孟史凯编:《炎帝文化》,中华书局2005年版。李瑞兰则在《炎帝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立足于精神内涵的分析,从文献中考证了炎帝与黄帝并列为中华始祖的年代,总结出炎帝文化具有“尚农”“尚群”“尚和”三大特征。参见王树新、孟史凯编:《炎帝文化》,中华书局2005年版。栗原圭介在《原始汉民族及其神话式的世界观——论上帝与古代汉民族之间的亲族关系》中,举了《史记·三皇本纪》中炎帝神农氏的例子,说其有神圣之德,百姓因之而仰慕其神性。他指出,在汉民族的观点中,神在创造人时,同时也想着要创造什么样的人。他强调,关于上帝、始祖和同姓后裔之间的神话传承,有必要站在民族的观点,来阐明其原始心性本身的特质。参见王孝廉编:《神与神话》,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

上述研究在厘清炎帝的形象、神格和所蕴含的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研究取向上看,诸位学者所依托的材料大多为古代典籍,研究方法主要为溯源性的考证和阐释,总体属于“向后看”的研究,对于当下现实生活中依然活跃在具体地方的口承炎帝神话缺乏应有的关注,中国炎帝神话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尚未被充分揭示。而探讨不同地域中炎帝形象的多样性,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炎帝神话较为全面的认识,丰富和修正炎帝神农氏在当代主流话语中较为单一的形象。

基于此,本文拟采取“朝向当下的神话学”[2]的视角,以山西省高平市神农镇一带为考察地点,搜集、整理和分析当地百姓口耳相传的炎帝神话,揭示并呈现具有地方性的炎帝的神格特质,增强对炎帝神话的多样性的探讨,以推进中国炎帝文化的研究。为此,笔者于2019年3次赴神农镇进行田野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访谈资料(以当地民众讲述的炎帝口承神话为主)。笔者将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地文人和政府部门所编撰的与炎帝神话相关的文献资料,呈现并揭示在神农镇一带所流传的口承神话中的炎帝形象与神格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神农镇口承神话中的炎帝几乎都是已经与神农融合了的炎帝,二神不分彼此,炎帝即是神农氏。

一、炎帝的称谓与神格

炎帝在当地一般被称为“炎帝老爷”。除此之外,他还被赋予了其他称谓,每种称谓都含有当地老百姓特定的解释,且多数都很具体,能够直观反映出炎帝的神格。

(一)五谷老爷

神农镇庄里村炎帝陵所在地原先被称为“五谷山”,山上有一座老庙,叫“五谷庙”,庙内供奉有炎帝神像,当地百姓都尊称其为“五谷老爷”。

(2)梁满足Euler-Bernoulli梁弯曲变形假定,且仅考虑FRP布的拉伸变形,忽略其弯曲效应;

4.伏季司雨

炎帝的功劳太大了。人们一开始都是打猎,哪有食物?你看人们穿的都是兽皮,可是打猎的东西能有多少?炎帝看见牛啊,驴啊,都吃草,他就奇怪,这个东西也能吃?他就采集草籽,培育籽种,就发现,哎?这个东西通过人的加工也能成食物哈。结果吃了,就中毒了。他就在羊头山这一片试验了很长时间,最后才培育出能吃的五谷。不是有句话叫“八种才能种五谷”嘛,说的就是这个种五谷的过程非常艰难。(4)访谈对象:赵士杰,男,1948年生,神农镇故关村人;访谈时间:2019年5月13日;访谈地点:神农镇故关村炎帝行宫前。

这则神话讲的是神农尝百草以辨别五谷的事迹。尝百草是发明五谷的前提,目的是辨别草木是否可以食用。炎帝通过观察食草动物而受到启发,决心寻找人类可以食用的植物,在此过程中误食毒草而中毒。在经过长期的试验之后,炎帝终于培育出五谷,人们才有粮食作物可供种植。“八种才能种五谷”表示炎帝经过无数次尝试之后才发明五谷,说明炎帝创业之艰辛,也愈发彰显出炎帝之伟业。

(二)火老爷

来自神农镇邱村的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笔者,他们也管炎帝叫“火老爷”。他记得老人们说过,炎帝老爷不仅让人们有谷物可吃,还教人们用火把东西烤熟,从此人类才开始吃熟食。因为炎帝老爷教人们用火加工食材,所以人们亦称其为“火老爷”。(5)访谈对象:王师傅,男,神农镇邱村人;访谈时间:2019年5月12日;访谈地点:高平县城通往炎帝陵的路上。

炎帝从羊头山上走下来,走到一棵桑树旁,看到桑叶上趴着一条白虫。虫子说自己是仙女下凡,叫蚕姑,告诉炎帝在芒种时候来收蚕茧,茧抽丝后能做衣服。炎帝听了很高兴,在芒种时到桑树下一看,枝头上果然挂着一只蚕茧,他就把茧拿回去,十几天后蚕茧变成了一只蛾,飞到叶子上又产下了一排排籽,第二年全都成了新的蚕虫,蚕虫又结成了蚕茧。从此以后,炎帝开始栽种桑树,与妻子一起养蚕、剥茧、抽丝、织布,人们才有了丝织的衣物。(9)访谈对象:王大娘;访谈时间:2019年4月13日;访谈地点:羊头山炎帝庙。

炎帝与火的关系,重点表现在教人们用火制作熟食,而非泛指对火的保存和使用。从这一点来看,神农镇口承神话中的炎帝具有灶神神格。火与灶相连,大约因为炎帝教民熟食的缘故,所以其死后为灶神。《淮南子·汜论训》中讲到炎帝“死而为灶”。神农镇流传的神话和祭祀习俗,鲜明地体现了炎帝与火和灶的关系。

(三)黑师傅

炎帝在神农镇的部分村庄也叫“黑师傅”。在羊头山下中庙村和团西村一带,流传着以下两则关于黑师傅的叙事:

1906年4月18日凌晨05时12分,旧金山的居民不同程度地被一强烈的震动或巨大的呼啸声唤醒,从床上跌撞下来,许多人不能在地板上站稳,他们的建筑开始剧烈摇晃。以旧金山近海的震中为起始点,该地震以朝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使圣安德烈斯断层破裂,强烈震撼了整个加州北部海岸。观察细心的人士报告说强烈震动持续了45~60s。许多可靠的观察员还报告了两个相隔25~30s的强烈震动脉冲(可能是大破裂的子事件)。该地震被当地的6台地震仪和世界各地的90个台站(作为不断增多的全球地震台网的一部分)记录到。第二天,《纽约时报》用头版刊登了在奥尔巴尼的纽约州博物馆记录的1906年地震的地震图。

以前没有扁食(饺子),扁食也是老爷给弄出来的。传说羊头山上有个黑师傅,就是炎帝老爷。修羊头山的时候,人们都上工呢,黑师傅集中人们吃饭,(黑师傅)蹲在锅边屙屎,屙出来就成了扁食,屙了满满一锅扁食。有一个人捣蛋了,就看见了,想着这样也能吃?他看见后就没有吃,其他人没看见,都吃了,吃了之后身上的伤口就好了,都成神仙了,就他没有(成仙)。

原来修这个庙(羊头山炎帝庙)的时候,在老高处了。想把这个庙要移下来,黑师傅让村里所有的人晚上都把草料给驴、马喂上。第二天早上所有牲口都出了一身汗,过去一看,这个庙也从羊头山上拉下来了。(7)访谈对象:王根强,男,1948年生,神农镇中庙村人;访谈时间:2019年5月12日;访谈地点:神农镇中庙村炎帝中庙门前。当地文献(如高平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高平炎帝陵》《高平市地名志》等)将其写作“郝师傅”,因为在高平方言中,“郝”与“黑”同音。笔者询问访谈对象,确认他讲述的是“黑师傅”。

语文学科对课外学习的质与量都有较高的要求,只靠课堂的语文学习难以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提升。语文是一门强调自主学习的学科,课外是自主学习最主要的阵地。课外学习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课外阅读与课外写作,教师要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以合理的方式介入学习计划、学习实施。在课外阅读方面,以课本选文组织思路为依据,向学生提供趣味性与教育性俱佳的书目,并以较少占用学生课外时间为宜。应采取读写结合等方法,保证课外阅读能够取得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成效。在课外写作方面,以有目的和有梯度的方式开展个性化写作活动。

我国从美国进口的猪、牛、羊产品总量都不大,2017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猪肉及其制品5.84万吨,占猪肉需求总量的26.64%,进口总量不大;牛肉及其制品美国进口量为0.22万吨,占国内牛肉需求总量的比例仅为0.75%,且多为高端牛肉制品;羊肉及其制品从美国的进口量仅0.6吨。因此,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和我省肉制品市场供求和贸易格局影响不大,而且猪肉和牛肉制品进口的下降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缓解国内猪、牛肉的销售压力。

当地村民认为黑师傅就是炎帝,但这一形象与典籍神话中炎帝的圣贤始祖地位大不相同,并且用屙屎的方式发明扁食,也与古籍中记载的炎帝形象有些格格不入。因此,黑师傅是炎帝在羊头山地区的特殊地方性的呈现,是炎帝接合了地方特性之后所形成的由当地人共享的内部知识。这两则叙事,使得炎帝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同时相较于书面记录而言,也更具地方民俗生活的气息。

(四)炎帝老爷

尽管炎帝在神农镇有“五谷老爷”“火老爷”“黑师傅”等名号,但村民们说得最多的还是炎帝老爷。除上文提到的神格之外,炎帝老爷在神农镇还有以下功绩。

1.教民医病

古典文献中指出,炎帝辨尝草木的甘苦,识别药效,治病救人,但未见有细节的记述。而在流传于神农镇的神话中,炎帝在辨别草药、为人治病的同时,还发现了水质能够影响人的身体状况,于是告诫百姓,低洼处聚积的污水有毒,不能饮用,要在地上挖井,井里的水更健康,由此人们开始凿井而饮,至今羊头山上都有神农井的遗址。另外,炎帝还告诫人们不要随地排便,要挖地为厕。后来人们发现,厕所中的粪便还可以当圊肥使用,施了肥的庄稼收成更好,所以为了能丰收,高平人就在厕所上下功夫,把厕所建得非常大,能囤积很多肥料,据说“上党三怪”之一就是“厕所比井大”。厕所的发明,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还滋养了农作物的生长,可谓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炎帝还亲自到民间去教人们如何治病。董富来、董殿明父子在《炎帝在上党传奇》一书中记录了神农镇北营村几位老人围坐在皂角树下谈论皂角树的场景:

(其中一位老人说)这个树用处可大了。老人们讲,当年俺们这里有个人病了,头疼发烧,鼻子不通,浑身难受。这时炎帝老爷正好过来,立马从这种树上采下一个皂角,掰成两半,让病人闻一闻,立刻呛得他喷嚏连声,憋得满头冒汗,开通了七窍,鼻通气顺,病就好了。打这时起,人们才知道皂角能开窍、治病。[3](P83~85)

炎帝对皂角的治病功效了如指掌,并将其传授于人,后人才得以将皂角用来治病。炎帝老爷在神农镇教民医病的每一项事迹都以当地的习俗和风物为依托,有实物有真相的叙事令当地百姓深信不疑。炎帝在品尝药草、辨别药效之后,把植物的药性教给百姓,为人们治疗疾病,还教人们凿井而饮,挖地为厕,帮人们解决卫生问题,进而让百姓过上了健康的生活,延长了人的寿命。发明医药和培育五谷是炎帝神农氏最重要的两项功绩,为后人称颂最多。与特定地方结合起来的炎帝神话在叙事上更为生动具体,炎帝教民医病的事迹也更为完整,与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的关联也更加紧密。在人们世代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炎帝的功绩已然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成为其内部共享的知识体系。

2.发明衣服

古籍中未明确记载炎帝发明衣服,只提到炎帝时期倡导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而羊头山下则流传着炎帝发明衣服的神话:

四太子吃了炎帝做的药丸,就给中了毒了,浑身起疙瘩,差点死过去。后来炎帝给救活了,可是留下了后遗症,变成了满脸满身都是疙瘩的妖怪。因为他尝药也是为了人们呀,所以人们就尊敬他,就叫他疙瘩老爷。听说有的地方还有疙瘩老爷庙。(19)访谈对象:王师傅,男,神农镇邱村人;访谈时间:2019年5月12日;访谈地点:高平县城通往炎帝陵的路上。

炎帝在羊头山发现了麻,并用麻做成了最早的衣服。不仅如此,他还首先开始养蚕,是丝织品的发明者。神农镇流传着一首民谣:“蚕姑吃桑炎帝管,吃够三天圪嘟嘴,寒冬腊月跳黄河,五黄六月上蒸锅。”

神农镇有“喂火老爷”的习俗。人们在做汤滚饭(汤饭)的时候,端锅起火后,要用勺尖舀少许油花汤洒在火焰上,产生“扑哧”一下的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喂火老爷吃第一口。在婚丧嫁娶、做寿生子、乔迁新居等请客吃饭的场合,家庭主妇和厨子们都不会忘记在汤滚饭起锅后舀出一小勺,给火老爷吃第一口,通过这种方式感念火老爷的恩泽。(6)参见郭经唐:《炎帝先吃第一口》,《炎帝文化》第六期,内部刊物,第70页。

这则叙事是炎帝神话与蚕姑传说的合流。将蚕姑与炎帝粘合起来,一方面把养蚕、织丝的功绩归于炎帝,这与炎帝的发明型神格相吻合,炎帝老爷让后人有了丝质的衣物可穿,也解释了蚕与丝的起源;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平人为什么把养蚕称作喂蚕姑,因为蚕是由仙女所变。除此之外,神农镇自古以来盛行养蚕与织丝,是潞绸的主要产区。从事养蚕与丝织业的人不仅要祭拜蚕姑,还要祭拜炎帝,把二者都奉为行业神。

由此可知,在神农镇一带,人们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炎帝。炎帝在羊头山上发现了麻,便搓麻为线;又在山下发现了蚕姑,开始养蚕、织丝。有了麻和蚕丝两种重要的原材料,人们才知道如何制作衣服,所以炎帝是衣服的始创者。同时,两则神话也分别解释了为什么羊头山上有很多葛麻类植物,为什么羊头山下丝织业如此发达。炎帝与蚕姑的粘连也让炎帝成为了丝织业的行业神之一。炎帝神话与地方风物和习俗的结合扩展了炎帝的功绩,增强了神话的解释力,而地方性的讲述也让炎帝的形象更为丰富多样。

3.驯养六畜

炎帝发现了麻以后,把麻搓成绳子制成了麻绳,除了用于织布,还用来织网,用于捕获猎物。

麻绳编的网,天上能网鸟,地上能网马,水里能网鱼。可是在培育出粮食以后,野动物就吃得少了,抓回来的动物也吃不完,就想着养起来,以后再吃哇。养着养着,觉得养动物比出去打猎强,炎帝就给这些动物分了个类,挑了几种养起来。马能搬东西,牛能耕地,狗能看家,鸡能打鸣,还能下蛋,羊和猪肉都好吃,就把这六种动物养起来了。听说以前羊头山下有两个马场,一个是驯马的,一个是养马的。鸡呀狗呀,以前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喂着呢,猪肉是吃得最多的肉。(10)访谈对象:邢丽芳,女,1952年生;访谈时间:2019年4月15日;访谈地点:羊头山炎帝庙。

瘦素(1eptin)是蛋白激素。在鱼类,瘦素主要由肝合成分泌,参与调节摄食、代谢、生长、神经及造血细胞发育、免疫、繁殖等[1]。

以上六种动物就是六畜,是农村常见的家养牲畜,六畜的筛选以五谷的发明为前提。麻绳编织的网成为了新的捕猎工具,提升了捕猎效率,人们得以较为方便地捕获野生动物。原始社会人口稀少,杂粮的生产为人们提供了野生肉类的替代品,相对降低了食用动物的需求,于是捕获的动物便有了剩余,使得人们有机会开发动物身上的其他价值。通过驯养,野生动物成为了家畜,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在当地的讲述中,炎帝驯养六畜和发明五谷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因果关系。五谷的种植既生产出高效捕猎的工具,又扩展了食物的来源。人们在获得大量野生动物的同时,不用将其全部吃掉,而是根据不同动物的特点有选择地使用牲畜资源,从而筛选出六种家畜,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需求。这种较为系统性的神话叙事也是当地口承神话不同于书面记载的一个独特之处。

这一名号彰显了炎帝发明五谷的文化英雄(3)文化英雄指的是“最先发明或发现种种文化成果(如使用火和储存火种、创制劳动工具、培育农作物、驯养动物等)并将其技艺授予人类的神话人物,也包括那些制定最初的婚姻制度、习俗礼仪,以及祛凶除怪,消除世间混乱,为人类确立较普通的社会生活秩序的神话英雄”。参见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神格,当地以五谷来命名山、庙和炎帝,也反映出这一神格的重要性。人们将发明五谷作为炎帝的首要功绩,于是直接将他视为五谷神。在当地,一谈起炎帝,人们都会说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当地种五谷、尝百草。笔者在炎帝陵调查时,71岁的故关村老人赵士杰讲了下面一则神话:

传说娘娘做饭的时候,发现脱了皮的小米又好煮又好吃,她就去搓谷,想把谷皮都搓下来。可是用手搓疼的不行,她就把谷放石头上拿棒棒打,打得谷子四下乱跑。最后就把谷子都弄到石板的坑坑里头,拿棒棒去捣。捣着捣着就发现,有几个谷子的皮给捣下来了,她就发现这个办法好,就叫人在一块大石头上凿开一个坑,把谷放进去,拿木头棒棒捣,谷就脱壳了,碓臼就是这样来的。(15)访谈对象:申大明,1947年生,神农镇长畛村人;访谈时间:2019年4月17日;访谈地点:神农镇口则村公交车站。

二、炎帝的血缘谱系

神农镇流传的炎帝神话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炎帝家人的内容。从神格特征上看,炎帝亲属所具有的神格都属于炎帝的派生神格。就笔者掌握的神话资料来看,炎帝的血缘谱系见图1:

(一)原妃娘娘

原妃娘娘是炎帝的第一任妻子,相传生于长治市原家庄。她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发明碓臼和推广五谷。

在地表水缺乏的太行山区,灌溉条件不充分,农民唯有靠天吃饭,雨水的丰歉决定了庄稼的收成。神农镇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降水不均,常造成水旱灾害。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农作物常因干旱而受灾,因此村民们往往通过向神祈雨的方式获得雨水。羊头山旅游景区的导游告诉笔者,在当地有一种说法,即(下雨的事情)伏天以前归龙王管,入伏以后归炎帝管(11)访谈对象:郜旭玲,女,1991 年生,山西高平人,羊头山旅游景区导游;访谈时间:2019年3月15日;访谈地点:羊头山旅游景区。,所以在暑伏天里,炎帝陵周边的村子都会求炎帝来下雨。长畛村的村民则认为,伏天大小神灵都有下雨的权力,只是求炎帝比较灵。(12)访谈对象:申大爷,1939年生,神农镇长畛村人;访谈地点:神农镇长畛村;访谈时间:2019年5月11日。庄里村的栗大娘告诉笔者,以前五谷庙里有个出水口,天热不下雨的时候,他们就在庙前跪下磕头,求炎帝老爷给点雨。说也奇怪,就这么一拜,那个出水口就开始流水,很灵的。(13)访谈对象:栗大娘,1941年生,神农镇庄里村人;访谈时间:2019年5月13日;访谈地点:高平炎帝陵五谷殿前。虽然栗大娘讲的不是下雨的事情,但从她的表述中可以觉察到,五谷庙里流出的水是炎帝老爷赐予的,下雨同样也是给人们水源,因此二者是一个意思。

碓臼用来加工小米,不仅改善了小米的口感,而且去粗取精,人吃了会更健康。碓臼作为小米脱壳的工具,一直沿用至现代。这则神话讲述原妃娘娘摸索为小米脱壳的办法,结构上属于三段式叙事,试过了三种办法,最后才发明出最合适的工具,隐喻祖先发明工具的艰辛历程。原妃娘娘发明碓臼之后,还自告奋勇到家乡推广五谷。原妃娘娘为谷子脱壳、发明碓臼的功绩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其事迹至今仍流传于当地。

(二)原妃娘娘的三个儿子

原妃娘娘生了三个儿子,被尊称为大太子、二太子和三太子。三位太子的神话都与五谷的发明和推广有关。

谷子是最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当地流传的神话中,谷子在最初却是有毒的植物。有一天,炎帝和原妃娘娘商量着把谷粒煮熟,希望以此解除谷子的毒性。谷粒出锅后,没等炎帝品尝,大太子抢先把几粒谷子吃到了嘴里,可是,谷子并未因煮过而丧失毒性,大太子吃完后,浑身肿胀,寒毛直竖,嘴唇隆起,牙也暴到了唇外,原本高大威猛、英俊帅气的小伙子变成了青面獠牙的模样。大太子试吃谷子而中毒,二太子和三太子则在分别试吃麦子和豆子之后中毒,兄弟三个最后都成了青面獠牙的形象。(16)访谈对象:赵士杰,男,1948年生,神农镇故关村人;访谈时间:2019年5月13日;访谈地点:神农镇故关村炎帝行宫前。

炎帝的三位太子在神农镇都享有尊崇,神农镇故关村、中庙村等地,都建有供奉三位太子的庙宇。

我国部分高校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但是全国高校没有不动产测绘专业,测绘专业人才稀缺,不利于不动产测绘的发展。建议增设不动产测绘专业,大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解决相应岗位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活观音和巧女

活观音和巧女是生活在长畛村的一对母女。原妃娘娘到潞州推广五谷之后,担心炎帝的生活无人照料,便让巧女嫁给了炎帝,人们尊称巧女为后妃娘娘,活观音就成了炎帝的丈母娘。活观音是一位解毒能手,炎帝的大太子、二太子和三太子分别因品尝谷子、麦子和豆子而中毒,但后人却能够安全地吃五谷,原因就在于活观音把谷物中的毒素解掉了。

到我们这儿有个说法,说谷子上头有个黑眼,就是小米上边有个黑眼儿,这就是因为大太子吃了谷子中了毒以后,炎帝请活观音帮忙,她就用针把谷扎破,流出了黑色的毒水。后来人们一吃,哎?没毒了。后来不是二太子吃了麦,也中毒了嘛,炎帝就又去请丈母娘。她就从中间把那条有毒的筋抽了,麦也就能吃了。三太子吃了豆,也中毒了,(炎帝的)丈母就在豆子中间劈了一刀,把毒水给流出来了,豆子也就没毒了,能吃了。你看麦和豆中间都有一道裂缝,就是这个原因。(17)访谈对象:赵士杰,男,1948年生,神农镇故关村人;访谈时间:2019年5月13日;访谈地点:神农镇故关村炎帝行宫前。

ST-SNE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计算高维空间中数据点间的二阶邻近距离并将距离转化为联合概率矩阵P,接着随机初始化低维空间中的数据分布并根据数据点间的欧氏距离生成联合概率矩阵Q,最后使用梯度下降法最小化P与Q之间的差异。

这则神话解释了为什么谷子、麦子和豆子具有如此的外形特征,它们要么留有针眼,要么有裂缝,都是因为解毒的缘故。由此观之,五谷的成功发明离不开炎帝的培育、太子们的试尝和活观音的解毒。活观音在高平人心中拥有较高的地位,长畛村曾建有观音庙,专门供祀活观音。正是因为有她的参与,五谷才能培育成可供人们放心食用的粮食。

巧女天性聪慧,勤劳能干,是炎帝的得力帮手,犁的发明就与她有关。相传后妃娘娘在地里劳作,两个女儿到羊头山砍柴。由于力气小,女孩儿们只能抱起柴火拖着走,在娘娘所在的那片田地里划下了几道沟。娘娘心疼懂事能干的女儿,走过去给她们喝了点水,途中不小心把兜里的黍种子撒落到沟里,走回来时又把沟踩平了。她发现后,觉得这种翻土播种的方法效率很高,就把这一发现告诉了炎帝,炎帝非常高兴,经过研究和尝试,最后发明了犁。(18)访谈对象:申大爷,1946年生,神农镇长畛村人;访谈时间:2019年5月11日;访谈地点:神农镇长畛村炎帝老爷庙旧址。用犁来犁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这一发明,有后妃娘娘和两个女儿的功劳。除此之外,后妃娘娘还在娘家长畛村推广五谷的种植,因此,长畛村人对活观音和后妃娘娘都抱有很高的敬意。

(四)四太子

四太子,小名松圪枝,为炎帝和后妃娘娘所生。和三个哥哥一样,四太子也中过毒,只是悲剧性色彩更为浓厚。四太子原本长相俊俏,活泼可爱,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百姓的宠爱。[3](P100)然而,这一切都在四太子尝药后发生了改变。

老早以前没有衣服,人都是裹着兽皮,炎帝老爷就在羊头山发现了麻,又软又有弹性,不容易扯开,就把麻搓成一根一根的绳绳,围在身上,可舒服了,就不用穿兽皮了,人才有了衣服穿。(8)访谈对象:邢丽芳,女,1952年生;访谈时间:2019年4月15日;访谈地点:羊头山炎帝庙。

为了验证二次开发成果“薄壁空心高墩温度应力分析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一具有实测数据的薄壁空心高墩结构的温度场及温度效应进行了分析。表1和表2给出了距离墩顶15 m处截面向阳侧壁板一点在不同时刻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以及向阳侧壁板沿壁厚方向分别距离外壁板0 m、0.20 m、0.40 m、0.60 m、0.80 m、1.00 m处共计6个点在13:00时刻的温度计算值与实测值。

四太子因尝药丸而形象大变,后妃娘娘看到后十分生气,就把剩余的药丸全都扔到了长畛村南部的土楞中,据说土楞中到现在还有黄豆大小的很像药丸的东西,当地百姓称其为“土子”,认为是当初炎帝制造的药丸。“土子”的用处非常大,“‘土子’装在枪里头还能当子弹用,麻油加上‘土子’熬出来的油还能油漆家具”。(20)访谈对象:申大爷,1946年生,神农镇长畛村人;访谈时间:2019年5月11日;访谈地点:神农镇长畛村炎帝老爷庙旧址。所以尽管是被丢弃的药丸,但仍然有神奇的功效,只因是炎帝所造。

第三、着力降低“单据退返率”,减少反复处理相同的业务。可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初审要求,精益求精,逐一反馈问题,减少后续接连退单;(2)将特别注意事项已模块化的形式,逐条嵌入系统,(3)总结梳理不同财务报销业务发生退单的原因,预先防止多发问题。(4)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短信平台、校园网络平台等网络手段,推送和发布相关报销执行文件和对于的财务项目,供师生查阅。

依托泊苷/达卡巴嗪进入WHO儿童药物基本目录治疗儿童霍奇金淋巴瘤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循证快速评估…………………………………………………… 陈 敏等(19):2593

第一则叙事讲述的是炎帝发明扁食的事情。扁食作为一道美食,以一种难以置信的方式被炎帝“发明”出来,而且还具有治病疗伤的功效,凡人吃了之后还可以成仙。在叙事上加入了类似于禁忌的母题,有一个人因为看到了炎帝的发明活动而没能成仙,类似于破坏禁忌而失去了成仙的机会。第二则神话讲述的是炎帝驱使牲畜移动庙宇的事情。在叙事中并没有提及全部过程,只提到事件的原因——炎帝让大伙儿喂饱牲畜,以及事件的结果——庙宇被移到山下,牲畜都出了一身汗。被略去的过程正是神奇之处,也是黑师傅的神力所在。

四太子松圪枝因中毒而满身疙瘩,所以被称为疙瘩老爷。他尝过的药丸在长畛村被当作神奇的“土子”,成为了地方风物的起源。

贤庄泵站改造工程位于涝河水库下游2.5 km处,控制灌溉面积为92.67 hm2。灌溉控制农田分为涝河滩地和贤庄村周围耕地两部分,面积分别为26 hm2和66.67 hm2,主要为贤庄村控制范围。

(五)大姑娘和二姑娘

后妃娘娘生下了两个女儿,大姑娘精卫和二姑娘(没有名姓)。这两位姑娘的事迹,在神农镇流传得相对较少。

据说,位于中庙村的炎帝中庙曾供奉着炎帝的大女儿,守庙人王大爷讲述道:“这里这个是炎帝老爷的大姑娘,大姑娘不会耍水,去耍水给淹死了,变成精卫飞上来了。”(21)访谈对象:王大爷,男,1939年生,神农镇中庙村村民;访谈时间:2019年4月12日;访谈地点:神农镇中庙村。他讲述了精卫鸟的出现过程,但没有衔石木以填东海的相关情节。羊头山以北的长子县有一座山,叫发鸠山,与《山海经》中记载的精卫居住的山名相同,因此,关于精卫填海的神话也多集中于发鸠山周边的村落。

炎帝的二姑娘,相传也是一位种五谷的高手。“听人说,炎帝的二姑娘是邱村的,后来嫁到朴村了。一说要去那么远,大伙都不愿意(让她嫁到朴村),就说在黑夜想想办法,不要让她走。朴村人听到了,就趁黑夜把二姑娘抢走了。”(22)访谈对象:王师傅,男,神农镇邱村人;访谈时间:2019年5月12日;访谈地点:高平县城通往炎帝陵的路上。有炎帝文化研究者分析称,二姑娘远嫁朴村的方式是古代抢婚习俗的反映,也正是“高平三大怪”之一“娶媳妇半夜来”的生动写照。(23)网址:https://m.sohu.com/a/135757344_204480/。

综上,神农镇口承神话中有关炎帝家室的叙事分散流传于各个村落或地域,叙事内容也都依托于特定的地方风物或习俗。如四太子与后妃娘娘以及活观音的神话主要流传于长畛村周围;炎帝二姑娘远嫁朴村的叙事也主要讲述于邱村、团西一带,在其他村落普及度较低。与文献记载不同的是,神农镇口承神话中炎帝的谱系只有三代,但从横向上较为细致地记录了每一代具体的神话形象。

三、讨论与结论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不仅关注炎帝神话的文本内容,还有意识地考察了每一则神话的主要流传地域和与之相关的地方风物、习俗和传说,二者之间往往呈现出较为紧密的联系。神农镇口承炎帝神话的内容与流传范围见表1,从中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当地炎帝神话的基本特征。

由表1可知,炎帝及其家人的神格以文化英雄为主;他们的主要事迹集中在食、衣、医方面,所解决的都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温饱和健康问题。炎帝的叙事紧紧依托于当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几乎每一则神话都与羊头山周边的村落历史、特色景观和风俗习惯相关,对炎帝的家庭成员的事迹也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从神话流传的空间来看,炎帝家室的叙事分散流传于各个村落或地域,叙事内容也都依托于特定地方风物或习俗。

表1 神农镇炎帝神话内容概览

综上所述,神农镇口承炎帝神话的地方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从神格来看,在神农镇流传的口承神话中,炎帝最主要的神格为文化英雄,但其派生神格则较为多元,体现为农神(发明种植和畜牧)、火神、灶神、医药神和雨神等。尽管雨神属于自然神神格,但由于在当地的炎帝神话中,降雨主要服务于农事生产,因此可被视为农神的派生神格。

她不仅在农科校打响,在乡政府内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何副书记在她面前很庄重,而且不再松松垮垮,各站也不在上班时间打扑克了。因为她非要何副书记定几条《规章制度》《惩罚条例》不可。奇怪的是,何副书记对她言听计从,马上照办。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李文和几个放荡惯了的人对她心怀不满,背后说她坏话时,何副书记却听之任之,充耳不闻,置之不理。

其次,从叙事情节上讲,与古籍记录相比,神农镇流传着诸多未见于典籍的神话叙事,呈现出炎帝的许多新事迹,包括用麻织布、发明缫丝、教民熟食、驯养六畜、凿井而饮、挖地为厕、伏季司雨等。

我国政府应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灾后补偿机制对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给予补贴,并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加入农业保险补贴[4]。此外,可以建立农业保险和农业巨型灾害风险保障基金,以应对市场农业保险的毁灭性打击风险。

再次,从文本内容来看,神农镇炎帝神话的内容与当地的自然风物、习俗等紧密相关,多为其提供溯源性的解释,如羊头山上的五谷畦、葛麻,北营村的皂角树,以及喂火老爷吃第一口的习俗等。

最后,从炎帝的亲属谱系来讲,神农镇炎帝神话中的炎帝谱系较之于典籍神话更加明晰和丰富。在神农镇,炎帝的亲属谱系只有三代,且各自之间的关系与地位较为固定。作为炎帝神格的派生物,炎帝的亲属也大都为文化英雄,且多为农神。

神农镇口承神话中的炎帝不仅呈现出较多未见于文献的神格、事迹和血缘谱系,而且所述内容与当地的地方风物、民间习俗发生了较大的粘连,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由此可知,中国神话中的炎帝不只有古典文献中所呈现出的形象,在具体地方活态传承和讲述的口承神话中,炎帝有着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样貌。因此,对炎帝神话的地方性的关注和研究,有助于全方位揭示炎帝这一神话形象的神格特点,丰富对炎帝的认知,进而推动中国炎帝文化的研究。

猜你喜欢
羊头炎帝神农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祭拜炎帝 世界华人的信仰
千年遗址 追寻炎帝足迹
炎帝: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
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伊斯坦布尔的两只羊头
冬至“熬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