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1 04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0-08-07 04:57付文学何年安赵志宏丁作鹏刘力隋秀芳
安徽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度颈动脉硬化

付文学,何年安,赵志宏,丁作鹏,刘力,隋秀芳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超声科,安徽 合肥230001

脑卒中现已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世界性问题,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每年196万人因脑卒中死亡,且我国40~74岁居民首次脑卒中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3%[1]。脑卒中的发生给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显得非常重要。引起脑卒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69%的脑卒中病人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2],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一定程度上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饮酒等,各项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权重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收集1 046例脑卒中病人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脑卒中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主要危险因素,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病人的临床与超声检查资料1 046例,年龄(66.69±10.67)岁,年龄范围 40~90岁,其中男性 595例(56.88%),女性451例(43.11%),脑卒中病人诊断按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均经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排除心源性脑栓塞、脑动脉炎等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病人或近亲属对研究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方法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Philips IU-22或IU Elite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对脑卒中病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窦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斑块及狭窄等。依据2003年北美放射学年会的标准[4]:IMT≥1.0 mm定义为IMT增厚,IMT≥1.5 mm为斑块形成,狭窄程度:Ⅰ级(轻度):0~49%;Ⅱ级(中度):50%~69%;Ⅲ级(重度):70%~99%;Ⅳ级:血管闭塞,其中狭窄程度>50%称为中度及以上狭窄。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脑卒中病人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左侧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高于右侧(左侧62.72%,右侧57.17%,P<0.05);且左侧斑块更易多发(左侧多发斑块检出率32.60%,右侧多发斑块检出率28.49%,P<0.05);斑块形成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颈动脉窦部、颈内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发生率颈总动脉(52.58%)>颈动脉窦部(44.26%)>颈内动脉(12.52%)。

2.2不同年龄、性别脑卒中病人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对不同年龄组的脑卒中病人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总体分析,结果表明IMT增厚、斑块形成、中度以上狭窄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分组两两比较,>70~80岁组与>80~90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IMT增厚、斑块形成、中度以上狭窄检出率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男性脑卒中病人IMT增厚、中度以上狭窄检出率(87.06%,10.92%)均高于女性(82.48%,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斑块形成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年龄组脑卒中病人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例(%)

2.3合并不同慢性病种类的脑卒中病人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合并高血压者与无高血压者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中度及50%以上狭窄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糖尿病者与无糖尿病病人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高血脂者与无高血脂合并症者相比较,颈动脉IMT增厚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脑卒中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以斑块有无、是否中度及以上狭窄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喝酒为自变量(表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是高龄、男性、高血压、高BMI(表4);中度及以上狭窄的危险因素是高龄、男性、高血压(表5)。

3 讨论

本研究对1 046例诊断为脑卒中的病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表明,颈动脉斑块以左侧好发、多发,颈总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最高,考虑可能与颈动脉解剖结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病人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狭窄发生率总体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是由于年龄的增加导致颈动脉的弹性和缓冲能力逐渐下降,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5-6],性别的不同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影响,这可能与内分泌及遗传因素有关,同时男性高血压、吸烟比例较高,协同导致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发生比例较高,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7-8]。

表2 合并不同慢性病的脑卒中1 046例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例(%)

表3 脑卒中1 04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赋值

表4 脑卒中1 046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5 脑卒中1 046例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者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检出率、合并糖尿病者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的检出率及合并高血脂者颈动脉IMT增厚的检出率均高于未合并者。提示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糖尿病对其影响更大,表明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对脑卒中的预防极为重要。有研究指出,高血压、糖尿病是导致血管功能紊乱和病理生理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进而进一步导致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发生[9-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有高龄、男性、高血压、高BMI,中度及以上狭窄的危险因素是高龄、男性、高血压。高龄及性别是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加强高血压及体重的管理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是关系我国国民健康的一项重大工程,每年新发病例240万,死亡病例110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1]。心脑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结合本研究结果,提高居民预防和控制脑卒中的知识水平,加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的管理,注意控制体质量,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进行干预,以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延缓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12-13]。

猜你喜欢
中度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人参皂苷Rg1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小米手表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