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随想

2020-08-07 08:55东方峻
读书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邓小平考试

东方峻

今年疫情下的高考,越发牵动人心。六月十九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说,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创纪录的一千零七十一万人,全国设考场四十万个,监考和考务人员九十四点五万人。一个孩子,几家关心,可以想象,全国多少个家庭又在为此奔波忙碌、焦虑担心。而这样的奔波忙碌、焦虑担心已经持续近半个世纪。高考指挥棒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影响巨大。

作为最早受惠于高考制度的一代人,追溯源头,回忆一九七七年那场“冬季里的春闱”,依然心潮澎湃,难掩激动。说高考改变人生,高考改变中国,无疑是恰当的。高考恢复后,“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让我这个黄海之滨乡村中学的初二学生备受鼓舞,发奋努力,并于一九八0年如愿以偿,成为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我虽然比七七级、七八级的老大哥们晚两年入学,但内心对邓小平同志的感恩,对高考制度的感激,一样质朴真诚、浓郁持久。恢复高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也是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大事件。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历史性决策,让古老神州人才辈出,也为而后由农村联产承包制发端的改革开放惊天伟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主体,催生出一大批智慧涌流、创新有为的行业精英和时代栋梁。时移世易,当年的青涩少年、有志之士,如今大多已退休或接近退休,这代人对当年高考的深沉情感,或许是如今对高考习以为常的学子们难以体会的。

然而,恢复高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改变寒门子弟的命运。对于这一重塑中华民族发展命运的历史事件,我们往往是从个体情感的微观层面感怀思考。至于恢复高考这一决策的来龙去脉,及其宏观层面的意义,相关的研究资料始终寥寥无几,总体付诸阙如。庚子春天,《冬季里的春闱》一书出版,该书聚焦“恢复高考进程”探赜索隐,“弥纶群言,研精一理”,“情深不诡,事信不诞,体约不芜,文丽不淫”,对当年高考制度改革做了系统梳理、精准阐释和形象呈现,第一次做到宏观中观微观一起发力,不仅详细再现了“恢复高考”这一决策的具体进程,还深刻解读了它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然成为当代史视角下,研究解读恢复高考事件的“第一书”。此书深沉表达了我们这一代人内心对高考的真挚情感。

回想当年“春闱”之时,“十年文革”刚刚结束,社会上依然弥漫着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氛围。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主张科教兴国,坚持实事求是,采纳专家建言,破除僵化思维,否定左倾政审,选拔天下英才,果断拍板决策恢复高考十二字方针:“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显示了坚毅的政治胆魄、宽广的襟怀格局、求实的创新担当和超凡的决策智慧。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在包括经济、军事、社会在内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实现了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无疑得益于高考制度所提供的基础人才。然而,恢复高考的制度安排终究有其历史指向、时代烙印和“效率锁定”,也需要不断改革、持续创新、与时俱进。恢复高考的制度,设计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的确是实事求是、精准高效的选贤任能之道。彼时,“文革”尚未被彻底否定,知识分子战战兢兢,教育体系名存实亡,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全社会求贤若渴,亟待解决的是人才供给“有与无”和“多与少”的问题,即人才短缺的问题,或者说是全社会“接受了规范教育的,有学历和文凭的知识型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今,我国已迈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由富而强,政治上从严治党、依法行政;经济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仅从“发展中高速”转向了“质量中高端”,还拥有全世界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物质产品极大丰富;高等教育基本普及,普通大学生供过于求。人工智能、5G 商用、高铁技术、移动终端的发展已居世界第一梯队。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变成了“水平高不高”“能力强不强”的问题,用人单位普遍重文凭更重水平,重学历更重能力,重知识积累更重创新思维。总而言之,民族振兴、社会变革对人才禀赋和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成为新时代的必答考卷。

近年来,高考制度改革应时破题,全国统一考试变成全国、省市区统分结合,一次考试变成春夏两次,考试科目也主次有别,有了差异化安排,应该说,今日之高考比之当年,已经有了明显变化。但这种改变距离客观人才需要、实际操作效果和社会基本期待仍有不小差距。现实世界和网络社区对高考制度深化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就很能說明问题。

问题是现实的。如今的高考制度考试模式依然僵化,东南西北“一刀切”,采用统一试题和标准答案判定学生的价值,人尽其才、野无遗贤成为奢望。遥想当年,国学满分、数学零分的罗家伦被蔡元培和胡适破格录取进北京大学,后任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一九三二年国学和英语满分、数学十五分的钱锺书被清华大学录取,而后成为现代国学大师文学巨擘。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这样的“破格录取”已变得遥不可及。基础教育变成应试教育,风华少年沦为考试机器,素质教育失去基础支撑。科学思维、逻辑思维有名无实,批判精神、创新能力流于形式。多少聪慧青年泯然众人,多少单科英才折戟沉沙。唐代韩愈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时代的发展需要千里马,更需要健全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生教育体系来扮演伯乐的角色,更需要营造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水草丰茂、万木峥嵘的人才成长生态。然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迄今无解。杨振宁贬《易经》贻误国人,亦曲高和寡,无人回答。缺乏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创新成果,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炎黄子孙的群体性尴尬。

邓小平同志决策恢复高考时的夙愿至今也未完成。《冬季里的春闱》描写了一个镜头: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四日,邓小平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现在看来,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初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毋庸讳言,我们今天与欧美发达国家在科技和教育上的差距依然巨大,而落后注定受人欺侮。一九九九年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二00一年中美南海撞机,近几年美国不断霸凌中兴公司,在芯片领域恶意打压华为,企图借此遏制中国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在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方面尚不具备与西方发达国家“度长絜大、比权量力”的硬核能力。再联系我国顶尖高校学子进入西方名校后长于考试、短于创新的现实,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延续近半个世纪的高考制度做一点实质性的反思和改革?欧美国家的原创科技能力遥遥领先,与他们贯通基础教育进程的学业全面测量、一校一策的高校招生制度密切相关。我们当然不能照抄照搬欧美招生制度,但可以在继承现有高考制度合理内核的前提下,学习借鉴西方录取制度中的有益成分,结合实际,为我所用。兹事体大,刻不容缓。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只宜快进,不能暂停。无论顶层设计、路径谋划多么艰难,今天党中央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政策,已经提供了远非当年恢复高考制度改革所能比拟的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我们不妨借鉴邓小平同志当年一举否定“政治审查、推荐入学”的招生政策、果断恢复高考制度的胆识和谋略,对如今的高考制度做一番基于深入调研的深度改进、改变与改革。其原则,就是本书中辨析的,邓小平同志的理念作风方法;其考量,就是人尽其才,人才辈出,赶超世界。我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也相信“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完成新时代高考制度改革的使命,光大邓小平同志当年擘画的宏图。

以小平同志决策恢复高考的改革精神,深化推进今日之高考制度改革,从而让千万学子及其数千万家长不再为此奔波焦虑,这或许就是作者著作此书的良苦用心,也是我一介书生的小小心愿。

(《冬季里的春闱》,陈侃章著,浙江古籍出版社二0二0年版)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邓小平考试
新高考 新机遇 新挑战——对福建省推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高考新政改变了什么
2017高考拉开帷幕 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50年前的高考变革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