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均是豆也”

2020-08-07 08:55李佳怿
读书 2020年8期
关键词:爱书林先生书信

李佳怿

印象里,“谷林先生”从来是和信连在一起。二0一0年,我初做编辑,给作者写信前必先详一详《书简三叠》,其中谷林致扬之水的信,向是读得最熟的一叠。二0二0年春问世的《爱书来:扬之水存谷林信札》, 收入谷林致扬之水书信一百五十封,其中九十二封,属首次发表。十年后重读,时代和人都变了,恍若隔世。

谷林和扬之水相识前各自际遇,在特殊年代并不特别,只因爱书,映现出生命流转如水的柔韧和可爱。谷林自小钟爱文史,为养家糊口做了四十年会计,工作之余买书读书。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启了先生的“第二辈子生涯”,进牛棚,下干校,以五十之龄“转业打鱼”。一九七五年,咸宁“五七干校”结束,在“管饭待业”之际,历史博物馆邀请他去整理馆藏文献,“一跤跌入青云”,随后十四年,编辑点校了《郑孝胥日记》。一九七九年《读书》杂志创刊,受老友请托,他“帮闲打杂”,长期担任该杂志的义务校对、义务编辑及义务评论员。

扬之水青年时插队务农,开卡车,蹬三轮,送白菜,卖西瓜,恢复高考时阴错阳差未能入学,只能通过自学完成学业。《读书》改写了她的人生,扬之水在日记中自述:“我与《读书》真是缘分匪浅,从它创刊到现在,每期必读,甚至可以说,是《读书》引导我走上了读书的路,对建筑、对音乐、对美术,以及其他等方面的兴趣,几乎皆是源于《读书》。从八四年第十期的一方小豆腐块,我开始由读书走向评书……”(《〈读书〉十年》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五日日记)一九八四年她考入光明日报社,一九八六年调入《读书》编辑部。

谷林与扬之水的半生交谊,始于《读书》,贯以“读书”。只隔一条“ 周道如砥”, 却很少见面,通了二十多年书信,“中心议题实在还是一个‘书字”(《爱书来》扬之水序)。扬之水以先生为第一个“赶超”对象,谷林先生视扬之水作“小朋友”“大妹”,借书、赠书, 认真读她的文章,给出具体而微的修改意见。读《脂麻通鉴》,提醒扬之水“宜把视线收紧”,引例最好“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否则不免“缺少景深”(一九九五年三月四日信)。也有“诤友”式的提醒劝诫,读书不应“瓜蔓缠夹”,“总要抓住一根主心骨为好”( 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信),“愿兄多近胡适而稍远钱锺书”(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信),“先在辞句上下功夫,力追其流畅条达”(第一百四十七封信)。

两人皆是“ 书痴”, 张中行《负暄三话》白描扬之水“痴”状,陈原在《书边杂写》序言中写谷林“为书而爱难”,“他迷上了‘黑书,‘黄书,或者还有‘灰书,在那疯狂的年代,这就够了。他受了难,可他没有听从死神的召唤。但从此他就降到‘牛鬼蛇神那一档;本来是斗我的,现在却要挨人斗或斗自己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谷林处世淡泊而重情,似魏晋间人。早年随笔集题名“情趣·知识·襟怀”,“情”为首。观其书信中品评文章,亦可知先生作文为人的去取:“巴金的文字亦以‘情胜,但我稍嫌他欠蕴藉”(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六日信),“(唐鲁孙)为文不免轻浮,腔调近乎油,盖多趣而少情”(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日信)。先生嘉许扬之水,盛称其才,更盛重其情。一九九五年谷林先生动胃肿瘤手术住院,扬之水跟家人支了钱给先生送去,佯称代为支领的稿费;将谷林文集《书边杂写》提先当作“书趣文丛”首辑抢印出来, 并亲自送至病床。先生与友人通信,每每感念记之。

扬之水“视先生为一种人生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二00五年十二月“为谷林先生寿”笺),尤其向慕先生的读书态度。某年为先生贺寿,她抄下《宋书·隐逸传》中一段文字寄赠:

(琅邪王弘之)性好钓,上虞江有一处名三石头,弘之常垂纶于此,经过者不识之,或问:“渔师得鱼卖不?”弘之曰:“亦自不得,得亦不卖。”日夕载鱼入上虞郭,经亲故门,各以一两头置门内而去。(《〈读书〉十年》卷二插图图注)

“亦自不得,得亦不卖”,扬之水认为“像极了先生的读书与为文”。一九九四年她曾作《绿窗下的旧风景》,专记谷林先生,篇末有感而发:“古人有‘一行作吏,此事便废的说法;此事,谓读书也。读书,原只是为了求一门高雅的谋生技艺—《颜氏家训》所谓‘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便是这种功利式的教读。如此,虽大抵可以不为俗吏之类的小人,却未必做得成君子,唯有真正钟情于书,才能爱它不倦;即使‘作吏,仍为君子,或曰:文化人。”恰契合先生心志:“读书未必有成,因之也未必有用,但我以为这总是人间最好的东西,值得用最热切的感情去爱。”(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六日信)

他将自己在书间“汗漫游”,比作武陵渔父,“从吾所好”,“迷途而不知返”(《汗漫游》)。至暮年散遣“不啻为生命本身”的书籍,分诸友人后辈,视作“共命与长生”(《生命与长生》)。先生毕生痴爱,乃是作为精神存在的书。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曾中断读书,如上水船逆水而行,又如武陵人忘路之远近。“亦自不得,得亦不卖”,可对应“古之学者为己”,读书无关功利, 但求明心见性,近于古希腊“爱智慧”的哲人。

一九九五年,扬之水在信中向先生诉说,“一个迫切的愿意,就是想像先生那样,可以整天关在房子里读书”,为此想转到某个资料室工作,“最理想的是:有一份不丰的固定收入,有最多的读书时间”(一九九五年八月三十一日信)。翌年,她离开《读书》,学先生“从吾所好”,转事名物研究,自是另一种“得亦不卖”。

谷林先生偏爱知堂晚年抄书文章,尤以《结缘豆》为“绝作”,曾在《煮豆撒微盐》一文中引述:“古人往矣,身后名亦复何足道,唯留存二三佳作,使今人读之欣然有同感,斯已足矣,今人之所留赠后人者亦止此,此均是豆也。”僧人念佛号以豆记其数,佛诞日煮豆撒微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先生效仿知堂,以书信文章结缘爱书人。《爱书来》中所收书信,终于二00八年十月十一日。琐细平淡的记述中,倾注着对友人君子式的至深之情。这封信和书友喜爱的那些谷林随笔一样,臻于先生最所向慕的境界——情深而词淡。读者可识,“此均是豆也”。

猜你喜欢
爱书林先生书信
失窃的书信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呼我
忙碌的莫林先生
梁元帝:“爱书”焚书的千古罪人
爱书如命的人
梁元帝:“爱书”焚书的千古罪人
梁元帝:“爱书”焚书的千古罪人
旧瓶装新酒
樸實無華的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