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20-08-07 08:52商务部综合司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商业文化 2020年16期
关键词:总额进出口外贸

商务部综合司 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19 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19年,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困难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商务部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善稳外贸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五个优化”“三项建设”,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主动扩大进口,扎实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在全球经贸整体放缓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逆势增长,规模创历史新高,实现稳中提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全球经贸复苏增长注入动力。

(一)对外贸易稳中提质,规模创历史新高

2019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1.54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同)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0%;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2.92万亿元,增长25.4%。全年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分季度看,各季度进出口规模分别为7.03万亿、7.68万亿、8.26万亿和8.59万亿元,逐季攀升。

以美元计,2019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58万亿美元,下降1.0%。其中,出口2.50万亿美元,增长0.5%;进口2.08万亿美元,下降2.7%;贸易顺差4219.32 亿美元,扩大20.2%。2019年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上涨2.8%,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上涨1.4%,贸易条件指数为101.4,外贸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19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占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3.2%,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货物进口额占全球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0.8%,与上年持平,进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历史最高水平。

(二)国际市场布局更加优化,国内区域布局更趋均衡

中国的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多点开花,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2019年,中国对前四大贸易伙伴欧盟、东盟、美国、日本进出口额合计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额的48.1%。其中,对欧盟进出口4.86万亿元,增长8.0%;对东盟进出口4.43万亿元,增长14.1%;对美国进出口3.73万亿元,下降10.7%;对日本进出口2.17万亿元,增长0.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27万亿元,增长10.8%,高于进出口总体增速7.4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29.4%,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合作潜力不断释放,正在成為拉动中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对拉丁美洲、非洲进出口分别增长8.0%和6.8%,增速分别高于进出口总体增速4.6和3.4个百分点,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6.9%和4.6%。

随着中国加快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中西部地区成为稳定中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中西部地区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8.3%。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取得积极成效,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近23%。中部和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进出口分别增长28.3%和22.4%,高于东部地区19.5和13.6个百分点。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幅前4位地区分别是西藏、湖南、广西和安徽,均处在中西部地区。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综合成本比较优势,民营企业进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增速更快。

(三)贸易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民营企业成为外贸主力军

中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贸易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外贸内生动力更加强劲。2019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49.9万家,比上年增长6.2%;其中,民营企业 40.6万家,比上年增长8.7%。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最大外贸主体。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3.48万亿元,增长11.4%,拉动进出口增长 4.5 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42.7%,比上年提升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9万亿元,增长13.0%,占出口总额的51.7%,连续第5年保持最大出口主体地位;进口4.58万亿元,增长8.4%。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57万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39.9%。国有企业进出口5.32万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16.9%。

(四)贸易商品结构持续升级,扩进口政策成效显著

2019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10.06万亿元,增长4.1%,占出口总额的58.4%。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6.1万亿元,增长2.6%;机械设备1.2万亿元,增长 8.7%。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其中,太阳能电池、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金属加工机床、汽车整车等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7.4%、24.2%、26.8%、14.8%和 8.2%。纺织品、服装、鞋类、箱包、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3.31万亿元,增长6.1%。出口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其中自主品牌商品出口2.9万亿元,增长12%,占出口总额的近 17%,比上年提升 1.1个百分点。

(五)贸易方式持续优化,贸易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019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8.61万亿元,增长5.6%,占进出口总额的 59.0%,比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95万亿元,增长7.8%,占出口总额的57.8%,比上年提升1.5%;进口8.66万亿元,增长3.1%。加工贸易进出口7.95万亿元,下降5.1%,占进出口总额的25.2%。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更能反映企业自主发展能力的一般贸易进出口贡献持续增强,提升了产业链价值和贸易竞争力。

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持续强化,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孕育。2019年,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保持蓬勃发展态势。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1862.1亿元,增长38.3%;市场采购贸易进出口5629.5亿元,增长19.7%;二者合计对外贸整体增长贡献率近14%。先行先试8个加工贸易保税维修项目,支持10个省市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并实现批量出口。外贸对产业升级引领促进作用更加突出,众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创新,自主开拓多元化市场能力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六)服务贸易逆差明显收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比重提升

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总体平稳。全年服务进出口5.42万亿元,增长2.8%。其中,出口1.96万亿元,增长 8.9%;进口3.46万亿元,减少0.4%。服务贸易逆差下降10.5个百分点至1.50万亿元,同比收窄1760 亿元。

服务贸易结构显著优化。2019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1.88万亿元,增10.8%,高于服务进出口整体增速8个百分点,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4.7%,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9916.8亿元,增长13.4%,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达 50.7%,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8860.9亿元,增长8.0%,占服务进口总额的比重达25.6%,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分领域看,个人文化娱乐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延续快速增长态势,进出口增速分别为19.4%、18.9%和18.7%。

2020年以来中国对外

贸易发展情况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措施,商务部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坚决贯彻稳外贸工作部署,有序推动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贸易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前五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3月以来进出口降幅有所收窄,外贸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

(一)进出口受到较大冲击,3 月以来降幅有所收窄

前五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1.54万亿元,下降 4.9%,降幅与前 4 个月持平。其中,出口 6.20 万亿元,下降 4.7%;进口 5.34 万亿元,下降5.2%。贸易顺差8598.1亿元,减少 1.2%。以美元计,前5个月进出口总额1.65万亿美元,下降8.0%。其中,出口8849.9亿美元,下降7.7%;进口7636.3亿美元,下降8.2%;贸易顺差1213.6 亿美元,下降 4.5%。

前五个月,随着中国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外贸企业加快春节前订单生产,抢时间抢履约,3月以来进出口降幅有所收窄。其中,1-2月进出口下降9.5%,3月、4月、5月降幅分别为0.8%、0.7%、4.9%。其中,1-2月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15.8%和2.3%,贸易逆差415.1亿元; 3 月出口下降3.4%,进口增长2.5%,贸易顺差1393.1 亿元;4月出口增长 8.1%,进口下降10.2%,贸易顺差3181亿元;5月截止本文发稿,出口增长1.4%,进口下降12.7%,贸易顺差4427.5亿元,增长58.6%。

(二)对东盟进出口增长好于整体,对传统市场进出口下降

中国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成效显著。前五个月,中国的前四大贸易伙伴依次是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分别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14.7%、13.9%、11.1%和7.3%。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4.2%、2.8%和6.0%,分别高出整体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9.1、7.5和11.2个百分点。对欧盟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4.4%、1.0%和9.0%。对美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9.8%、11.4%和4.5%。对日本进出口下降0.3%,出口增长1.6%,進口下降1.8%。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成为中国外贸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共建“一带一路”对于推动市场多元化和稳定中国外贸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逆势增长,外资企业进出口下降

前五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11万亿元,增长1.8%,占进出口总额的44.3%,比上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体现出较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其中,出口3.27万亿元,下降0.1%,占出口总额的52.7%,比上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进口1.84万亿元,增长5.4%,占进口总额的34.5%,比上年同期提升3.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54万亿元,下降7.3%,占进出口总额的39.4%。其中,出口2.33万亿元,下降9.4%;进口2.21万亿元,下降5.0%。国有企业进出口1.85万亿元,下降14.1%,占进出口总额的16.0%。其中,出口5838.9亿元,下降8.4%;进口1.26万亿元,下降16.5%。

(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防疫物资出口快速增长

前五个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3.64万亿元,下降4.0%,好于整体0.7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58.7%,比上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5086.1亿元,增长1.8%;手机出口2756.5亿元,下降5.6%。服装、玩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2.6%。其中,鞋靴、箱包、服装、家具、玩具分别下降28.5%、27.6%、20.3%、14.0%、11.8%。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出口快速增长。此外,钢材出口2500.2万吨,减少14.0%;汽车(含底盘)37.7万辆,减少16.9%。

(五)民生消费品进口较快增长,大宗商品进口涨跌互现

前五个月,重点民生消费品进口较快增加。其中,肉类(包含杂碎)进口量增加73.3%,进口额增长1.14倍。医药材及药品进口额增长7.7%。铁矿砂、煤炭进口额分别增长12.1%和11.3%。其中,铁矿砂进口量增加 5.1%,均价上涨6.7%;煤进口量增加 16.8%,均价下跌 4.7%。成品油、原油、天然气进口额下降 25.9%、17.1%、13.0%。其中,成品油进口量减少 9.3%,均价下跌 18.3%;原油进口量增加 5.2%,均价下跌 21.2%;天然气进口量增加 1.9%,均价下跌 14.7%。此外,机电产品进口额下降 0.9%,其中集成电路进口额增长14.5%,汽车(含底盘)进口额下降 31.3%。

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基本盘

2020 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

一是更加精准帮扶企业。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短期險覆盖面,促进费率合理下降。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外贸信贷投放,满足贸易融资需求。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外贸企业订单变化情况,既关注龙头外贸企业遇到的问题,同时密切跟踪广大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金融需求,及时研究推动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冲击。

二是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新设 46 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在税收、监管、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进一步发挥跨境电商的独特优势,开展在线营销,实现在线交易,以新业态新模式助力外贸攻坚克难。鼓励企业在相关国家特别是重点市场建设一批高质量海外仓,完善国际营销网络体系。

三是支持加工贸易发展。暂停征收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缓税利息,暂免征收至年底。扩大内销选择性征税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综合保税区。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加快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调减禁止类商品目录,将已不属于“两高一资”的产品从目录中剔除。

四是促进外贸产品内销。进一步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加快完善相关信息服务,提升“同线同标同质”公共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帮助外贸企业破解内销难题,引导外贸企业加大与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开拓内销渠道,提升内销能力,打通内外贸“堵点”,加速外贸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五是稳定畅通国际物流供应链。利用中欧班列帮助疫情影响较大的外贸企业恢复进出口业务;发挥中欧班列出口通道作用,保障中欧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指导企业用足用好中欧班列运输通关便利化政策。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国际物流供需高效对接,持续优化提高国际航空货运能力。

六是加强贸易促进服务。及时更新发布国别贸易投资环境信息、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等市场信息,支持地方、行业组织、贸促机构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参加境内外贸易促进活动。强化法律服务帮助企业降低风险。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在检验检疫、通关等环节提供更多便利。尽快研究搭建数字外贸服务平台。

七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强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共同促进国际间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的畅通,及时向世贸组织通报与疫情应对有关的贸易措施,与各国一道确保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为全球经济贸易稳定作出贡献。

积极筹备在网上举办

第127届广交会

第12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将于2020年6月15—24日在网上举办,为期10天。把连续举办60多年120多届的全球贸易盛会搬上云端,既是应对疫情的务实举措,又是创新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内容上,将会呈现三大互动板块,使展示对接、洽谈、交易融为一体。

一是建立线上展示对接平台。本届广交会将继续按照大家熟悉的原实体展设置,分为出口展和进口展,分别设立相应展区,其中,出口展按照电子家电类、日用消费品类、纺织服装类、医药保健类区分16大类商品,分别设置50个展区;进口展将设置电子家电、建材五金等6大题材,所有展品同时上线。线上查询系统将实现多种语言的搜索功能,便利采购商寻找展商和展品。通过技术手段,重点宣介中国品牌企业和商品。同时,加强供采对接服务,在线举办专场对接活动,加大线上撮合力度,提升办展成效。

二是设立跨境电商专区。本届广交会将举办主题为“同步广交会、环球享商机”的活动,通过建立交换链接,按照广交会制定的统一名称和形象,在统一时间开展线上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设立跨境电商综试区专题,宣传各综试区工作,推介一批跨境电商品牌企业。二是择优遴选一批跨境电商平台,突出“企业对企业”的贸易展特色。与B2B平台合作,鼓励平台组织符合品质标准的各类企业参与这次广交会,扩大受惠面。

三是提供直播营销服务。本届广交会将建立网上直播专栏与链接,为每一家参展企业单独设立10×24小时全天候网上直播间。这个直播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企业既可以与客商在网上进行单独的面对面洽谈,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同时面向大量的客商来进行宣传和推广。在展前,将对企业进行专题培训,提升企业直播销售能力。此外,还将提供回看点播、视频上传、互动交流、分享等功能,来丰富展会的表现形式。

目前,针对第127届广交会在网上举办的特点,相关招商招展工作已经启动,总体进展顺利。本届广交会着眼全球全覆盖,已向曾经到会的境外采购商发出邀请;还将通过广交会境外合作伙伴、重要国际工商机构、跨国采购企业等开展精准招商;也将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积极邀请往届由于时间或旅行成本等因素无法到会的客商,努力吸引更多国际采购商参会,为企业拿订单、保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本届广交会还会加大国内采购商邀请力度,扩大专业采购商邀请范围,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下一步,商务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外贸发展工作,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基本盘,深入推进“五个优化”“三项建设”,推动外贸促稳提质,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总额进出口外贸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2018年1至11月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已超2017全年
5月出口超预期中国外贸为何如此抗压
70年外贸大事记
2017年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
11月全国进出口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