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元视角下精神障碍大学生的回归路径及探索

2020-08-10 08:47滕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7期
关键词:复元回归精神障碍

滕燕

[摘 要]精神障碍大学生在康复及回归校园的过程中,经历了特殊的发展时期。患有精神障碍的大学生因学业压力以及因社会功能减退导致的适应不良等问题,可能比因身体疾病休复学的学生面临更多的限制与挑战。文章从复元视角出发,以一例抑郁症大学生的康复历程为例,从系统生态的维度分析精神障碍大学生回归校园的历程及路径;从“复元”的角度理解精神障碍大学生的生命故事及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主客观因素。旨在积极营造和谐共享的校园心理氛围,为精神障碍大学生的校园回归提供意见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障碍;复元;回归

[作者简介]滕 燕(1981—),女(哈尼族),云南墨江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018-04[收稿日期] 2020-03-12

近年来有关精神障碍大学生的报告案例越来越多,其中抑郁症因病发率、自杀率较高等原因,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患病学生中,大部分是初、高中起病,且与青春期的自我认同、同伴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相关。进入大学后,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角色、环境的改变,人際关系以及恋爱情感等问题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患病学生的心理冲突。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大学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域也有所不同,在此阶段,精神障碍大学生所面临的处境和社会期待也有其特殊性。精神障碍大学生回归校园,发展自身的功能和意义,不断融入和适应大学的发展历程,本身是一个不断适应、发展和建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个体仍然是一个有能量和有功能的个体。

有关精神障碍的康复,Anthony(1993)提出了复元(Recovery)的理念:一种与个体密切相关的、独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态度、价值观、情绪、目标、能力和角色等发生变化;复元是一种生活方式,个体虽受疾病限制但仍感到满足和充满希望,并能做出贡献[1]。文章旨在通过对一例抑郁症案例的梳理,探索复元这一生命历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发现和理解精神障碍大学生生命历程中的可能性,并从系统生态理论的维度探讨对个体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为精神障碍大学生的回归及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精神障碍大学生的回归历程

“复元”(Recovery)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其目标是促进精神障碍康复者应对疾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掌握自己的生活。综合Anthony、Oknken、Kelly等多位学者的研究,认为复元理念的基本内容有10项:自主自决、个体化服务、赋权、整体性、起伏中成长、重视个体优势、同伴支持、尊重、个体责任感、希望。[2]由此可见,复元作为一个过程,是一个尊重案主发展和能力基础的过程。对于入校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学校通常采取以下四种方式进行进一步干预:①请学院辅导员持续跟进;②转为个体咨询;③转介医院,进一步诊断评估,并请学院辅导员持续跟进;④严重者,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实施干预。然而,我们相信每一个有心理困扰或是有精神障碍大学生的复元之路并非容易,也绝非偶然。文章中的大学生,在自我表达和情绪上一直受到困扰,有时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但与此同时案主也在此过程中发展出对自己的认同和生命意义。

(一)基本情况

男,来自农村,初次来访19岁,大学一年级,家庭排行老大,有一个弟弟,有家族精神病史,经济贫困,性格内向。祖父去世,祖母与其同住,母亲与祖母的关系紧张,在整个家庭成长过程中,母亲与祖母之间相互抱怨、指责,对案主的情绪影响较大。父亲对母亲与祖母之间的矛盾无能为力,但对案主的未来抱有很大期望。高中时案主到外地求学,与同学关系紧张,甚至不相信友谊,自述高中时过得压抑和痛苦,很少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案主初次来访时,有自知力、情绪低落、言语表达不畅、思维迟滞、失眠、自杀意念、注意力不集中、社交恐惧、甚至回避交往,宿舍同学之间交流较少。初次来访接待,评估转介精神科诊断、治疗,诊断为抑郁障碍,休学一年。之后复学,学业成绩跟不上,适应不良,之后再休学。复学后继续服药,并辅以心理咨询。后学业和各方面状况逐步平稳,继续升学。

(二)回归历程

案例中,案主经历了两次休、复学,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生命的意义,痛并成长,虽不完美却始终迸发生机和能量。从案主病发到康复、再到回到校园,大致经历了困难期、徘徊期、挣扎期和成长期共四个时期。

1.困难期。初入校时,案主面临较多适应性问题,特别是大学的评价机制不再以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加之性格内向,同学之间情感联系较少,同辈支持较少,案主出现了回避交往、情绪低落、自杀意念等状况。咨询中,案主应答迟缓,对于自己的感受表达很困难、人际敏感、自杀意念、无意义和无价值感。在此过程中,通过药物治疗及减少应激源(如就医及休学)为案主度过困难期提供了生理及心理支持。

2.徘徊期。案主回到家乡,每天从事简单的农活及家务,情绪状况虽有所好转,但休学后的生活缺乏身份认同及同伴支持,自述休学过程中,自己最开心的生活就是与假期回乡的大学生聊他们在学校的日常生活。案主描述到:“那时感觉每天都过得很慢,当熟人问起为什么不去上学时,总是以身体生病为由回避。回家后,还是有自杀的想法产生,那时爸爸总会跟我聊很多,我也不需要做太多的事,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期待有小伙伴放假回来,我开始期待返校的日子。”

3.挣扎期。案主复学后,断断续续的服药并辅以心理咨询,复学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业压力、人际适应以及与抑郁情绪的抗争。案主刚到学校时面临各种适应性的问题,学习成绩跟不上,甚至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不知道未来自己可以做什么。当他迷茫时,有一位任课老师给了他信心,而且他还认识了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同学。对此案主这样描述到:“在我上XX课时,有一位老师为人亲和,常给我们讲人生故事和自己的经历,他在讲到我们的专业未来可以做什么时,对我很有触动,我开始慢慢地喜欢我的专业,我觉得我至少可以做一名中学老师,另外业余课后,还可以帮中学生补课。我那时开始对我的专业和所学发生了一些兴趣,并期望把专业学好。”“我一直坚持每天跑步,要知道这一开始对我是困难的,好在我们宿舍有一个同学,他每次跑步时都会叫上我,我便会和他一起每天跑步,再后来他不跑了,但我似乎已经形成了习惯,我便自己开始坚持跑步。”“我还遇上另一同学,他虽然不和同宿舍,但他和我一样孤独,他会尝试在学校售卖商品,并且都会叫上我,我一开始很不习惯,但后来慢慢地跟着他,学他叫卖的样子,一两次之后我也开始习惯了,我也开始对于人际交往没有那么紧张和惧怕了。”

4.成长期。随着案主的状况不断好转,案主的生活和学习都步入了正轨,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发展出自己的兴趣,继续深造学习。回顾不断成长的过程,案主谈道:“一开始准备考研时没有什么信心,我只是尝试告诉我自己可以去试试,因为我的英语并不是太好,但我每天都坚持到图书馆,每天都坚持锻炼和学习,很幸运的是我考上了。”“我不断地继续学习,因为这样我不仅可以当一名中学老师,我甚至考虑我可以做一个大学老师,或是做一个科研工作者,或许这也是一条不错的路。”案主在成长期,有了更多可能性人生规划,并且行动力在增强,生活中的反馈也变得积极。

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场域下,一方面,对学生的社会评价更趋多元化,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评价也更趋社会化,即一个学生的人际关系及社会活动评价如何。另一方面,大学生脱离原生家庭及原来熟悉的环境,接受新的刺激,在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因社会适应不良导致新的精神刺激。因此,精神障碍大学生的复元过程,也是精神障碍大学生对自己生命历程的理解过程,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寻找新的生命意义。

二、个体“复元”的重要影响因素

精神康复的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恢复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复元”不是恢复原状,而是个体在现实及当下的处境中,创造性的发展出适应个体的行为,恢复其社会功能、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对生活的希望。复元的十大元素就是个人化、自我主导、责任、朋辈支持、重视个人优势、整全性、起伏中成長、希望、尊重、增能。[3]这十大元素构建了精神病人复元之路的宏观及微观要素,而微观方面,本案中也对“复元”之路的微观要素予以了补充。

(一)“复元”是每一个困境中的个体都具备的能力

文章所指的精神康复是“复元”(Recovery),而不是复原力(Resilience),“复元”是一个生命的新开始,而非恢复原状。在此需进一步鉴别“复元”与“复原”有何不同。Garmezy和Rutter认为“复原力”(Resilience)是个体在压力事件中适应良好的过程。也有的学者将复原力的组成分为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内在保护因子指个体本身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特质。外在保护因子主要包括家庭的保护因子以及学校、社区和同伴的保护因子。[4]对此,有关“复原力”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是一个过程;也有的学者认为是人的一种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复原力”是一种心理弹性或韧力,并建构了复原力的结构模型。“复元”与“复原”不同之处在于,“复元”强调的是恢复个体本来的生命力,是一个新的生命历程的开始,而不是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元”有“始”和“本源”之意。“复元”的理念认为,复元是人的一种本能,而不因人而异,只是这种本能的发挥需要一些条件和土壤,而“复原”则是人的一种特质或心理能力,而这种特质并非所有人都具备。Deegan认为“复元”的目的不是返回“正常”,而是“更深切、更完全地理解生命”,“复元是一个过程,是新的生命意义的建构过程”。[5]

在本案中案主的复元过程,虽不是“完全的正常”状态,但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成长、曲折向上的生命历程。在此过程中,让案主意识到疾病只是暂时的,是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过程,并且允许案主起起伏伏的成长。在案主复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案主仍然面临学业困难和人际沟通障碍,甚至存在旷课、长时间打网络游戏等行为问题。案主的这些变化和成长,结合案主的困难、徘徊、挣扎及成长的四个时期来看,允许和接纳案主成长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案主复元所要经历的过程。复元不是恢复案主原来的状况,而是构建一个对案主有意义的生命历程,虽不是返回原来的“正常”状况,但对案主而言仍是一个有意义和可以被接纳的人生,案主复元的能力是每一个个体都有的本能,而接纳与自我接纳是这个能力种子的土壤。

(二)发挥自主性和充权

复元理念相信精神病人能够主动行为,并相信康复是一个过程,精神病人有能力应对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因此,发挥案主的自主性,首先就必须相信案主是一个有能量的人,在其回归校园的过程中,这种信任和积极预期,有利于案主自主性的发挥,案主自主性的发挥不仅是案主体验自我管理的过程,而且是案主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的开始。其次,是“充权”。充权(Empowerment),是使当事人有能量、使其有能力、使其醒觉等,包含激发潜能、助人自助、当事人主体性和主动性等内容。当事人既是充权的主体又是充权的客体,助人者是当事人充权的倡导者、协助者和同行者。[6]本案中案主从困难期、徘徊期,再到挣扎期、成长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任务与挑战,在此过程中,视案主为能动的主体,有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及体验,有利于激发案主的价值和意义感,促进其自我接纳。在此过程中,咨询师、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视案主为一个有能力的人,不歧视,扮演倡导者、协助者和同行者的角色,为案主营造了一个积极和富有支持性的环境。

(三)同伴支持与希望

在案主的徘徊期和挣扎期中,对案主起重要影响的是朋辈间的支持和案主对未来所抱持希望。在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案主找到了社会支持,有了人际互动与归属感、认同感的体验。在职业定位的过程中找到了希望,一方面,通过同伴支持逐步找回自己的动力,使个体成为一个能发挥自主性的能动主体,另一方面,希望感和对未来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体提供了能量,使得个案愿意并有力量去行动和改变。

三、系统生态维度下精神障碍大学生的回归路径

系统生态理论从多因的角度出发,将个体发展的社会系统划分为个体直接面对和亲身接触的微观系统,个体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观系统之间产生的中观系统,对个体发展有影响但不直接接触或不直接参与的外观系统,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并影响个体发展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等系统组成的宏观系统。[7]结合案主复元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社会生态系统的维度探索精神障碍大学生的回归路径。

(一)微观系统

1.自我效能。对康复中的抑郁症大学生而言,自我效能的提升尤为重要,在本案中,案主开始一点点地尝试改变,先是坚持锻炼,一开始有人带动,后来同伴没有坚持继续跑步了,但他还在坚持;有挂科就开始补考,从挂科,到没有挂科,到大四开始考研,之后不断地继续深造。案主一步步的成长,都来源于每一次小小的突破,就像滚雪球效应,自我效能感不断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案主能看到并记录或有人见证其成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案主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

2.职业规划。案主自入校、休学和复学以来一直不知道自己的专业未来能做什么,案主自述或许将来毕业可以做一名初中教师或高中教师。在萌发做一名教师的念头之前,原本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目,似乎在他看来也没有什么前程,案主有段时间学业成绩差,有挂科、甚至有的专业课都听不懂,案主复校后有一段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并以此逃避现实。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职业规划的过程是抑郁症大学生播种希望的过程。

(二)中观系统

中观系统,在这里主要指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特别是同伴性的支持。社会支持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心理健康,而不良的社会支持会损害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内容通常分为五类:物质性支持、情绪性支持、尊重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和同伴性支持。[8]在本案中,主要是同伴性支持,物质支持较其他类型的社会支持较容易获得,而情绪、尊重性、信息性支持,在同伴性支持中,可以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

1.朋辈互动。在本案中,案主在同伴的带动下,开始每天锻炼,并且一直坚持下去,开始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一直以来害怕与人交往,案主有机会与同学开始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帮助案主开始人际互动及朋辈交流。

2.家庭支持。在此所说的家庭支持,不是物质性的支持,而是尊重性的支持。案主来自农村,父母虽不能在学业及职业规划上给案主具体的指导,但案主的父亲对案主患病情况的接纳和包容,以及在家校沟通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给予案主较好的尊重性支持。与此同时,在案主的学业和未来规划上,案主的父亲也较尊重案主的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案主的病耻感,提升了案主的自我接纳程度。

3.榜样作用。回顾案主不断成长的过程,案主谈到对自己职业定向有较大影响的一位任课教师。“原来这位眼前优秀的老师,曾经也没有那么优秀,我开始觉得也许我也可以做些改变。”老师的人生经历对案主起了较好的榜样作用,极大地激励和感染了案主,使案主愿意去改变,并对改变抱有积极的期待。

(三)外部系统

1.心理帮扶。案主主动来访,有主动寻求资源的意识,在案主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其提供了必要的非治疗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并在家校沟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案主在学校能积极寻求支持和帮助;并有机会接受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有利于案主在困难期的危机应对与调适。

2.经济及学业帮扶。案主来自农村,家庭贫困,该生在学费及生活、就医等方面得到了学校资助部门的积极关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案主在经济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其次,对于休、复学的学生,无论是身体或心理问题的原因休、复学,案主再入校的学业适应也会给案主带来较大挑战。

在高校场域下,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复学的过程,应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加以考虑和干预,是多部位、多维度、全员参与的过程。案主面对的是一个现实的处境,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干预,更应考虑案主现实层面的干预,以保障案主有一个积极和富有支持性的外部系统,共同带来案主的系统改变。

(四)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主要涉及学校有关精神病学生的干预预案以及休、复学制度,特别是对精神障碍大学生的不歧视和平等对待。学校对精神障碍学生休、复学的制度保护,让案主在休、复学的过程中,有一个宽松的康复环境。高校在其不断升学的过程中,并未因为其患有抑郁症等方面的原因,对其学习的胜任力有所偏见,保证其有一个较公平的学习环境,非歧视的关注和理解,各种反精神病歧视的宣传教育活动,也有利于学生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积极建构。其次,社会各个层级,对精神障碍者的发病和康复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社会大众对精神健康的认识,对疾病本身的认识也对个体的康复有重要的影响。社会对精神障碍的接纳和包容也会让更多的患病者更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更有信心康复。

四、结语

精神障碍患病大学生,从其患病到康复的过程中,在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及自我实现等方面会经历各种或大或小的创伤体验,但创伤过后也会带给个体成长和适应性的改变。文章通过一例抑郁症大学生的困难、徘徊、挣扎及成长期的生命历程,探索精神障碍大学生复元及回归校园的重要路径,并探讨如何为这一个群体构建一个系统式的生态育人环境。从微观系统看,提升精神障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并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精神障碍患病大学生播种希望的过程;从中观系统看,朋辈、家庭支持为精神障碍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人际互动氛围,同时通过榜样的力量促使精神障碍大学生更愿意尝试做出改变;从外部系统看,除心理帮扶外,学业帮扶有利于精神障碍大学生学习及生活的正常化。

不仅如此,针对精神障碍者,学校、社区及社会也应积极参与,营造一个和谐、友善、去标签化和包容的宏观环境。然而,每一个患病大学生都有其特殊性,其康复过程也有其特殊性,对本案的梳理虽没有普遍性,但透过这一案例,有利于提升精神障碍大学生的康复信心,有利于个体、家庭及学校从积极的视角理解和看待患精神疾病大学生的康复之路,为精神障碍大学生回归校园提供借鉴及参考。

参考文献

[1]Anthony WA. Recovery from Mental Illness:The Guiding Vis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the 1990s[J].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1993,16(4):11-23.

[2]阳毅,欧阳娜.国外关于复原力的研究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2006,14(5):539-541.

[3]梁诗明.“复元与精神康复服务”研究专题[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6):94.

[4]Gardner RM,Sorter RG,Friedman BN.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hildren's Body Images[J].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7(12):1019-1036.

[5]Deegan P.Recovery:The Lived Experience of Rehabilitation[J].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Journal,1988,11(4):11-19.

[6]衛小将.社会工作“充权”的本土诠释[J].学习与实践,2011 (3):108-111.

[7]徐剑波,刘云林,李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系统与路径—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J].当代青年研究,2017(2):5-10.

[8]郭洪芹.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构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3):93-96.

猜你喜欢
复元回归精神障碍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复元活血汤加味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骨折术后不愈合的临床观察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理中复元方结合针刺法治疗脾虚痰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复元与精神康复服务”研究专题
复元醒脑汤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机制研究
喹硫平与利培酮对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疗效比较
联合用药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