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区人才集聚水平比较研究

2020-08-10 09:23王康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王康

[提要]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人才的重视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对此,从人才吸引、人才发展、人才产业匹配度、科技进步度、消费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等6个方面,构建地区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选取北京、上海、广东和湖北四个代表性地区,基于2017年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地的人才集聚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且各地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各不相同,其中广东省的人才集聚水平较其他三地来说更高。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人才集聚;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5月25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人才是知识、技术、经验的载体,而人才集聚能发挥出1+1>2的作用,使人才在地区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地区间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也不同,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根据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好地区人才集聚的作用,是各地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人才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成果丰富,主要涉及人才集聚效应、人才集聚动因、人才集聚机制、人才集聚评价四个主题。关于“人才集聚效应”,主要包括: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分析、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以及与创新驱动的关系分析。关于“人才集聚动因”,国内学者大都认同社会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政府人才政策、地区制度文化、个人意愿思想等因素是引起人才集聚的主要原因。有的学者单就某个因素做了分析,比如城市吸引人才的属性,地方政府的作用发挥等,有的学者综合考量了各个方面的因素。关于“人才集聚评价”,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地区人才集聚水平的常见手段,国内学者们所建的评价体系各不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视角的不同、所用方法的不同以及人才类型的不同上,具体到各个指标,人才自身与外部环境是学者们建立指标的两个大方向。

已有的研究文献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撑,为推进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现有的地区人才集聚评价的研究距今较早,所用数据较为陈旧,很难与我国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状况相适应。

二、地区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选取了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四地201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北京市是我国首都,政治经济中心,上海市是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广东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人口最多的省份,经济发展排名常年位居全国首位,湖北省作为中西部省份的代表地区,近些年来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发展成绩亮眼,经济增速排名名列前茅。这四个地区各自的区域位置不同、发展定位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代表性极强。

基于人才导向性、数据可获得性、可比性、科学性的原则构建地区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人才“引”到“用”的过程,确定地区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数由人才吸引、人才发展、人才产业匹配度、科技进步度、消费结构优化度、经济增长质量等六个一级指标构成,并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其中主观赋权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客观赋权法采用熵权法。(表1)

三、地区人才集聚水平实证结果

(一)评价指数的计算。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即Zi=Uiyi,式中Zi为地区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数,Ui为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yi为评价指标对应的标准化数据。最终得出了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四地的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数得分,如表2所示。(表2)

(二)地区人才集聚水平比较分析。从各地总得分来看,广东省以0.6908分高居首位,北京、上海分别以0.4744分和0.4150分位居第二、第三位,而湖北省以0.2625分排名最后。

1、就人才吸引方面来说,北京、上海得分以微小之差位列前两位,而广东、湖北与前两者都有较大差距。北京、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二,也是经济发达程度最高的两个城市,两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水平高,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公共服务支出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巨大。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创业氛围浓厚,投资环境优良,经济活力十足,湖北省作为“后起之秀”,中西部崛起的代表性地區,近些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巨大,但是因为两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较北京、上海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城市建设、社会福利方面也较落后,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及北京、上海。

2、就人才发展来说,湖北高居第一位,广东、北京紧随其后,上海得分远远落后,处在最后一位。北京、上海常住人口都在2,000万人以上,教育、医疗资源丰富,两地政府近几年来都在严格控制城市人口数量,防止城市规模膨胀,如雄安新区的建立就是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缓解北京的巨大人口压力。人才在选择居住工作地时,考虑到落户难度、买房压力,会选择竞争不太激烈,相对容易落户的二三线城市,就如广东省、湖北省的部分城市,北京、上海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才来说,仍不是一个生活工作友好型城市,但是两地国际化、都市化的发展定位,对于高精尖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十分巨大的。湖北省致力于排除人才吸收的政策障碍,降低人才落户的门槛。湖北省于2017年率先开始了“抢人大战”,单就这一年来说,湖北省落户数量超过30万户。湖北省通过租房补贴、就业补贴等政策优势弥补自己在“硬实力”上的不足,在“抢夺人才”中占得了先机。

3、就人才产业匹配度来说,广东省得分遥遥领先,说明在人才利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具有优势。而湖北省的得分最低,说明湖北省虽然在人才引进方面做了诸多功夫,但是利用人才集聚的效果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使人才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方面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北京、上海的得分较为接近,同样说明了两地在人才利用率方面还稍显不足,物质资源、政策对地方发展的推动力仍大于人才集聚效应对地方发展的推动力。

4、就科技进步度来说,得益于本地诸多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北京市得分处于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的得分远远低于其他三地,只有0.0087分,说明湖北省的人才集聚在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人才的集聚没有很好的转化成科研成果,也反映出了湖北省缺乏高精尖的人才。

5、就消费结构优化度来说,上海、北京得分差距不大,依次位居一二位,广东、湖北紧随其后。说明上海、北京的消费结构更为优化,消费质量更高,集聚于此的人才层次也较高,而广东、湖北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较北京、上海较低,消费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6、就经济发展质量来说,广东省得分最高,而北京市的得分最低。说明广东省在利用人才的集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得很好,而北京市相比之下还是更多地依靠首都资源以及政策红利。另外,湖北省的得分稍高于上海市,说明作为后起之秀的湖北省正在迅速崛起中,吸取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充分依赖人才红利,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向前迈进。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本文构建了地区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上海、广东、湖北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北京、上海、广东和湖北的人才集聚水平存在差异性,四地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具体而言,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才集聚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中西部地区生活压力小,发展机会多是吸引人才的主要优势,东部地区内部在人才产业匹配方面具有差异性,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科技转化率较低。

(二)政策建议

1、一线城市放宽户籍制度,降低人才落户难度。一线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良,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下一步應该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放宽人才落户的准入制度,让人才集聚更加合理有效。

2、中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瞄准高精尖人才。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大,竞争程度相对一线城市地区来说并不激烈,地区政府的政策也会有所偏斜,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样巨大。但是因为经济水平相对于东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对高级别的人才吸引力不强,下一步中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创业科研补贴等来吸引高精尖人才。

3、明晰地区发展定位,精准引进人才。引进过多同类人才会造成人才的过度竞争,也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各地区应该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引进自己急需的各类人才,这样既可以减少各地区对同类人才的争夺,又能使人才合理分布,城市间的人才集聚效应会趋于平衡。

4、改进创新制度环境,激发人才创造力。人才是知识、科技的载体,要充分发挥人才集聚的优势,地方政府应着力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大科研的投资力度,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威麟,姚静静,等.我国人才集聚与三次产业集聚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12).

[2]张樨樨.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高技术人才集聚互动关系的建模研究[J].科技进步与决策,2010(11).

[3]刘兵,李嫄,等.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12).

[4]廖诺,张紫君,等.基于C-C-E链的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J].人口与经济,2016(5).

[5]杨芝.科技人才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互动关系——以湖北省为例[J].理论月刊,2011(3).

[6]唐朝永,牛冲槐.协同创新网络、人才集聚效应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

[7]陈淑云,杨建坤.人口集聚能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吗——对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5).

[8]徐茜.基于城市环境的人才集聚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9).

[9]宋鸿,张培利.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2).

[10]王全纲,赵永乐.全球高端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1).

[11]孙美佳,胡伟.政府行政效能对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影响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5).

[12]刘兵,梁林,等.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影响因素识别及驱动模式探究[J].人口与经济,2013(4).

[13]张春海,孙健,等.我国科技人才集聚的动因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1(2).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