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扶智激励内生动力发展

2020-08-10 09:23刘俊显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脱贫

刘俊显

[提要] 2020年正值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一年,政府要带领好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生活,就必须切实做好扶贫工作,而扶贫的关键在于扶志扶智。而扶志扶智现存的一些问题,仍是要转变贫困地区人民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提高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做好贫困地区人民教育、技术、思想方面的工作。这需要全国人民一起戮力同心,共赴患难,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摆脱贫困现状,过上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扶贫;脱贫;扶志;扶智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pdjh2020b0282)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5月7日

扶贫,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关系到千万贫困人口,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我国一些贫困户,除了在物质方面的贫穷,“精神贫穷”也日渐显露出来,扶贫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单纯解决物质方面的匮乏,而是要斩断贫困群众“懒散馋”的穷习惯,贫困地区的人民要从思想和精神层面激起昂扬向上的斗志,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习近平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当前的扶贫工作要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向导,避免出现“观守望,等靠要”等消极懈怠思想,引导贫困群众破除落后观念,重建精神志气,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洗洗澡,抖抖尘,晒晒衣”,摘掉“贫困帽”,昂首挺胸脱贫奔小康。用“志智双扶”的药方,从源头下解药,争取早日做到病除,实现真脱贫。

一、扶志扶智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什么是扶志扶智。说到扶志扶智,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一个扶字。“扶”即“帮助”和“解决”的意思,即“扶志”是帮助贫困地区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志向,意在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脱贫信心上帮扶,扶正观念,提高脱贫致富的積极性。“扶智”是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知识、技术、脱贫能力以及致富之策缺乏的问题,意在对现存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贫、技术难、能力缺等问题上重点帮扶,让贫困地区的家庭可以迅速通过帮扶找到一条适合自家实情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扶贫中扶志扶智现状及问题分析

1、扶志扶智现状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精准脱贫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根据表1显示:综合评价影响贫困状态的因素是具有多元性的,随着扶贫活动精准展开,判定贫困因素也逐步变得精准。现实生活中部分贫困人口精神状态差,情绪化问题严重,带有“穷占便宜”的扭曲价值观取向趋势;世代沿袭传统落后种养殖方式,从不突破创新,生活方式单一,口头流传“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低;教育观念落后,少部分存在“上学无用”的观念,辍学率高,智力开发受限,导致世代贫穷。(表1)

2、内生性致贫问题分析

(1)原生型“缺志”、“失智”致贫问题分析

第一,传统文化下的世俗信仰观念。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过时、错误的思维阻碍事物的发展。在远古时代,唯心主义的“天命观”根深蒂固,持有“死生由命,富贵由天”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天命面前只能顺服,“靠天吃饭”的意识成为贫困群众的精神疗药。在人们生产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失去了原有的动态平衡关系,缺乏积极主动性,碌碌无为,安贫守道。

第二,家族宗法制度下的安土重迁心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将国与家联结起来,建立起家国同构。政治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在于交换,而在这样一个家国一体的社会里,社会生活稳定祥和,一家有难宗族都会伸手支援,所以很少会有人为了生计而去闯荡,安土重迁思想严重,都固守在自家的一亩三分田范围内,折射出“失智”的安贫乐道观。

第三,排斥外来,封闭保守的思想。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浓厚的“重本抑末”观。长期生活在这种思想观念下,看似表面上每家每户安居乐业,怡然自足,社会出现短暂性的稳定繁荣景象,实则农民长期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和耕作模式,日日机械重复,年年靠天劳作,不接触外界的新事物,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对未来长远规划的大智慧、大思路,失智导致持续性贫困。

(2)发展型“缺志”、“失智”致贫问题分析。新中国成立至今,扶贫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反映出贫困的成因多样化,最重要的还是少部分贫困群众依然停留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保守思维模式中,主要体现在“等”“靠”“要”三个方面。

“等”就是等国家惠农政策、等国家援助资金、等国家扶贫项目。对于自身贫困现状视而不见,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等着国家帮扶到家门口;政府没有惠农政策的作物不种,政府没有扶持的项目工程不搞,看干部唱扶贫“独角戏”,坐等不劳而获的果实。

“靠”就是靠天地吃饭、靠亲戚救济、靠上级拨款。一味靠政府和亲朋好友的救济,不思进取;干活怕累,丰收靠天,出门嫌远,投资怕赔,一味只想不劳而获,吃定国家不会不管自己的死活,感觉只要伸伸手就不会饿死,形成耍赖皮的习惯。

“要”就是要资金、要生活、要小康。少部分群众为了得到政府的扶贫资金,会对家庭收入情况进行瞒报、漏报、谎报,争当贫困户、低保户,养成“口号式”脱贫。

综上所述,内生性发展成为扶贫的关键因素。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随着脱贫工作进入关键期,贫困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扶贫工作更加需要精准、精细,逐步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精准到贫困群众内心精神世界。“志智双扶”才能改变思想本质,激发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

二、为什么扶贫需先扶志扶智

正所谓: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过去几十年持续至今,中国的贫困问题仍是外力和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在表现是涉及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贫困人口内心的失志,缺智是内生性阻碍因素,有手有脚、身强力壮,不去努力却一味耍赖皮,扶贫还需从根上拔除“懒散馋”的啃国家族。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贫困群众思想脱贫是最关键的一步棋,帮助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也要摆脱“思想贫困”,提高人们对脱贫意识认可的积极性。

(一)扶志是摆脱精神贫困,助推脱贫马车加速的“发动机”。说起扶贫,国家帮扶往往是冲锋在前,然而这种公益救济式的扶贫,致使一些贫困户出现:“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幸福送上门”的现象,缺少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拔除穷根志气和懒惰思想的决心。

扶贫必先用情扶志。所谓“扶志”,主要的是要凝聚贫困群众的精气神,使其抛弃多年以来的迂腐愚昧的贫穷思想,不再破罐破摔,逐渐燃起斗志,改变贫困现状,激发内心的向往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从而实现人生价值。扶贫先扶志,有助于贫困群众逐渐意识到,“我命由我自己掌控”,“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人穷但志不穷,只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踏实肯干,自立自强,并持之以恒,定能积沙成塔;扶贫先扶志,不仅有助于贫困群众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同樣会有助于贫困群众活的更加有尊严,有体面,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人生如同一棵树,信念是其根部,树如若没有根是无法存活的,我们应该从思想、精神层面上激发贫困群众的内驱动力,增强其造血自救功能。

(二)扶智是实现小康生活,助力脱贫种子成长的“养料”。如果扶贫仅仅只是以国家拨款、送物质,贫困群众等国家救济,靠政府帮扶,伸手去要,人们大脑里没有储存知识和大智慧,自己就无法真正改变持久性贫穷,那结果就是治标而不治本,贫困户会永远贫穷下去,世代延续。如果有了知识,开发大智慧,学会把资金运转起来,就会让钱变成有源之水,有心之木,变成他们的“摇钱树”,就能摆脱长期贫困,真正学到结网捕鱼的方法,解决一生贫穷问题,防止出现持续性贫困代际传递现象。

扶贫需用心扶智。所谓“扶智”,就是在当前脱贫攻坚决胜的重要时期,贫困群众短期的脱贫容易实现,但提高其长久的致富发展能力更为重要。在党和政府惠民政策和驻村扶贫干部帮扶下,帮助贫困户制定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便利条件,多去参加劳动技能教学培训,培养其靠自身发展的能力,实现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争取早日脱贫。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性脱贫,“扶智”是关键,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挖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潜力,为其长久性发展增砖添瓦,尽快实现脱贫目标,一起朝着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三)“志智双扶”是激发内生动力,筑固“干群之情”的重要之策。蓬勃向上提志气,产业兴旺明智理。“志智双扶”脱贫攻坚之策惠及祖国神州大地,所谓“志智双扶”,就是要以潜移默化的感召力,扶贫干部根据过程中产生的“志智”匮乏问题,用更大的决心和志气、采取更有效的策略,提高其思想境界,共同推进脱贫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在21世纪的今天,人是最具有能动性的一种资源,经济的发展要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要靠人力资源来推进,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共赢是全球的主流趋势。在“志智双扶”的过程中,充分把干部的情谊和扶志扶智有机地相结合,才能使贫困地区的人民更好更有力地支持干部的工作,在这过程中进一步缔结共情与感恩的情谊,筑固干群之情,为共同携手奏响小康之歌做努力。

三、深化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的路径

(一)转变观念,提高积极性。面对部分贫困地区的人民对脱贫现存的“等小康,靠补贴、要救助、脱贫是国家的事”等意识,我们在社会上坚决提倡一种扶贫先扶志,扶贫不扶懒的说法,意在思想根源上转变这些贫困地区人民对脱贫致富的观念,在根源上认识自身贫困的原因,从自身发现致富之路。同时,还要积极配合驻村的扶贫干部上好扶贫政策课,深入了解中国扶贫政策,结合自身问题,改变对脱贫的态度,逐步向“争脱贫,求致富,奔小康”的观念去转变,慢慢地依靠良好的政策发展特色农、林牧等产业来提高个人收入,逐步通过自主创业脱离贫困走向富裕。贫困地区的人民只有在脱贫上提高了积极性,才能激发自身无限工作的动力和自身劳动致富的欲望,才更有动力去做,最后过上幸福生活。对于扶贫驻村干部们也是要在工作中转变好对工作认知的观念,不能用以往日常的社会保障工作的经验和办法生搬硬套地全部投入在扶贫的工作上,这是要犯经验主义错误的,需要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要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于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做到一家一户一个详细的建档立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走出贫困方案。干部还需要摒弃做“流水账”式扶贫行为,坚决杜绝数字脱贫,材料扶贫,切不可把全国老百姓日夜关心的“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精准补台账”,从观念上清楚认识到这是一场艰巨的人民任务,必须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工作原则才能把工作做好。

(二)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加大政策宣传和相关技术的学习。在面对国内部分贫困地区的人民对自身贫困认识不清,对如何正确走出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也认识不清的状况下,首先,贫困地区驻村扶贫干部应带领全体村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要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劳动光荣、美好生活必须是依靠自己奋斗出来的和实干兴邦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我将必胜”的坚韧意志,“天道酬勤”的主动脱贫的意识。国家相关扶贫工作的负责人应组织各贫困县、贫困村的驻扎负责人加强在扶贫脱贫方法、政策、宣传等方面的学习。各地方应在县村设立固定的扶贫知识宣讲场所和组建扶贫工作宣讲团,主要针对贫困人民在“政策懵、技术难、无从下手”上所存在的顾虑,开展政策宣传和相关技术的学习,有便于当地贫困地区的人民学习脱贫方法和国家扶贫知识,定期邀请一些种植大户和专家来免费给脱贫的贫困户讲授一些种植高产的技术,对有意愿学习现代化机械技术的年轻人加以教导,鼓励各地了解现代化机械技术的大学生积极并自愿报名来到贫困地区开展机械技术使用的教学,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在不断摸索种植之路过程中,找到一条合适自己发展的路。贫困地区的人民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认识,才能更好转变观念,寻找脱贫道路。

(三)移风易俗,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和党的领导。面对部分贫困地区的人民对外界信息认知度低,依旧保留着自己本地区的一些传统习俗和观念,要做到“一除二加强”。即对于这种“靠天吃饭”、“安贫守道”的观念我们要在此次脱贫攻坚战中坚决对其观念进行改除,坚决要改变这种富贵在天,知足常乐的思想价值观念,各地贫困地区驻扎队要加强国家脱贫政策的宣传力度,对国家提出来的新时代扶贫脱贫工作了解度不够高以及对脱贫政策有排斥的贫困地区人民要做到重点关注,做好思想聊天开导工作,重点把思想有困难的群众建档立卡,多去走访与他们谈心,用一片真心换得贫困地区群众的信任,不断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劳动能力,让贫困地区人民不断通过努力劳作与自力更生来脱贫致富,奔小康。其次,要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和党的领导,要不断完善贫困地区人民“四个自信”的建设,提升村民对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的培养,各贫困村要以挖掘本村特色村落文化,建设自己本村文化广场、村落文化展览馆和乡村文化宣讲堂等形式,组织当地村民、手艺人、致富带头人、乡村文化熟悉的老一辈村民和优秀的党员,以大家喜闻乐见的舞蹈、小品、相声、文化剧、快板等方式讲好当地故事和传播乡村中正能量和感人的先进事迹。最后,要加强乡村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与扶志工作相结合,建立乡村党支部,组织广大年轻有为的大学生到贫困地区来到当大学生村官,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的作用,把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扶贫工作和乡村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带领乡村党员干部和贫困地区的每家每户结对子帮扶,让每家每户都能得到党员干部的服务,也让贫困地区人民走上美好生活之路。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脱贫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天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好扶贫“组合拳” 以扶志促脱贫
鱼渔并授,扶志更扶智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