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大学课程设置与创造力教育的结合

2020-08-10 09:25耿晓雯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大学

摘 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竞争力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大学是智力成熟为步入社会作准备的阶段,更是提升创造力素养的最佳时期,培养创造力素质是当前大学教育的高级目标,这就需要树立创造力教育意识,在大学课程设置中融入创造力教育。

关键词 大学 课程设置 创造力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大学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前进,其中课程设置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一些固有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的课程设置中,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创造力的后续发展。

1.1课程内容缺乏实践

大学的课程内容设置往往遵循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为了达到以成绩数据衡量的标准,课程内容过多地纳入以考试为目的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缺乏让学生自主操作的灵活性较高的实践内容。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大部分只能被动地按部就班学习,自主的思考也始终围绕课本的内容。即使有部分实践性内容,如实验课程,也基本是学生在老师示范后,按照实验步骤完成,缺乏真正的自主思考和思维发散,从而使学生失去了打开创造力的机会和欲望。

1.2课程结构比例失衡

我国素质教育推广多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就目前大学课程设置来看,仍然是文理等文化课占极大比例,重文化课轻素质拓展课。某些大学课程中文化课占了课时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样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确实得到保证和提高,但是身体素质、道德修养、审美能力和生存能力等却难以提升。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文化课的课本知识上,大部分焦点集中于实操课的操作技能上,在而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综合发展不平衡也大大打压了创造力的提升。

1.3课程考核过度应试

现今的大学课程考核仍是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特别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大部分学生以成绩分数为最终奋斗目标,为了提高分数,硬背、练题、模拟……这样的考核标准和制度下,学生大多培养成应试高手,在考试领域的确是遥遥领先,但是单一死板的考核方式把学生创作欲望和创新机会都扼杀在摇篮中,被分数塞满脑袋的学生已经无暇思考更多的发展可能,也难以拓展自身的想象思维空间和提高自身的创造力水平。

2大学创造力教育的意义

创造力主要包含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创造想象力、批判性评价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监控能力和创造性技能等因素。而创造力教育是综合各种教育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开发个体创造力为根本宗旨的一种学科教育。创造力教育对于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1促进科教兴国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的有力杠杆,而人才是拉动杠杆的关键点。我国人才学家王通讯把人才定义为:以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可见,创造力是人才的核心。创造力教育正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强力武器。

2.2推动素质教育

我国仍然以“应试式”教育为主导,素质教育推行多年收效甚微。在以分数为标准的应试筛选后,留存下来的未必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被淘汰的也未必没有潜力在其他领域大放异彩。在应试教育的大刀阔斧下,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始终难以推行。素质教育强调综合素质,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而创造力则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有活力最灵活的一项指标。发展创造力教育,改变以往的应试考核模式,以培养和开发个人创造力为目标,是推动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2.3体现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现今教育领域的一大趋势,社会发展和信息更新不断加快,使知识老化也随之加速,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和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创造力教育强调个体的创新能力和思维,不但要求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拓展的能力,更需要对知识有创新和创造的能力,这正是符合终身教育对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是终身教育的内在要求。

3大学课程设置与创造力教育的结合

发展创造力教育,要把创造力教育融合到大学课程当中,首先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把创造力教育结合到大学的课程设置中,真正使创造力素质培养融入到大学的教育中。

3.1设立创造力的培养目标

设立创造力的培养目标,不单从创造过程和创造的结果来衡量,而要先从创造力的心理素养来考虑。在大学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心理素养应为首要任务,创造力素养包括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思维品质,人格特征等方面的个体创造力的要求。以创造力素养为培养目标,使学生从根本上得到心理启发,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打开学习的新格局。

3.2设置创造力的课程内容

培养目标需要靠课程内容来实现,课程内容也必须体现培养目标。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除了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经验、社会经验、相关学科知识外,还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并根据创造力培养目标有逻辑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在现有的大学课程设置中除了文理等学科教育内容外,还应包含相关智育教育内容,如学生的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3.3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方式

创造力教育的教学方式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看,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力素养主要牵涉到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想象力、批判性评价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創造性技能等因素,更需要学生自主构建自身的思维体系和知识体系,把发现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要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作为教师优先选择的教学策略,教师的课程不再以灌输知识的形式授课,而是以启发引导为主,打开学生的创造力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3.4提高创造力的培养意识

在创造力教育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意识。如今的大学教师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备课,把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基本能消化课本内容便完成教学任务。而创造力教育的课程中教师需要一改以往的教风,建立一个相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心理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可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教师培训课程,让教师对学生的创造力有一定的培养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发展,同时教师自身也应培养一定的创造力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起一定的榜样和引导作用。

4结语

把创造力教育融入到大学课程设置中,从高等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和创作欲望,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工作者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创建新的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入手打开新的教育局面。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创造力教育案例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教育背景、地方特色、学生心理特质和学习能力等,优选合适的课程内容,以合理的方式组织课程,以创新的方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心理素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逐步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创造力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耿晓雯(1986.5-)女,汉族,河南人,硕士,广州工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现代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 张国平.我国大学创造性教育课程结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2] 张晓芳.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3] 吴凡,吴业春.浅谈大学创造力缺失的表现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6):91-92.

[4] 王彤玲.运用美术教育特色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3):97-100.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大学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