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策略研究

2020-08-10 09:08秦永亭
卷宗 2020年13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培养策略大学生

摘 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是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培养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心理品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简述,并提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SJA2009)。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与情绪是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发挥积极心理学教育优势,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以积极的因素来对学生施加影响,采用积极的教育内容塑造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让大学生在积极心理教育的干预下,形成乐观豁达的胸怀。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并充分发掘学生健康心理潜能。如何深入认识积极心理学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并进行有效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是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1 积极心理的内涵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受外部环境及个体因素的影响,个人的成长经历、人生阅历都会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造成影响。同时,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于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受到积极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它具有持久性,并且会产生良好的情绪与情感体验。我国积极心理学教育专家提出了构成积极心理品质的因素,其中包括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态度,还有智慧、知识、勇气等几方面。具体表现为具有创造力、好奇心与求知欲,喜欢学习,思维活跃,在态度上表现为真诚、热情,具有团队精神与公平公正的处事能力等。

2 积极心理的特征

积极心理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存在着差异性。每个人所出生的家庭环境不同,阅历不同,还有遗传因素的差异,导致每个人积极心理品质总量与种类存在着差异。但是只要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发挥作用,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二是积极心理品质不但具有稳定性,而且还具有可塑性。积极心理品质首先表现为不容易受时间与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不是短时间内就会发生改变的。而且其具有可塑性,即在某种环境里长期受到积极影响,自身可以塑造出健康的心理品格。三是心理健康品質具有适应性。因为积极心理品质具有可塑性,所以由此而产生了心理品质的适应性。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促进个体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发展,使其更好的去面对挫折,主动迎接困难与挑战。四是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潜隐性。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体现在个体内在的、相对独立与稳定的心理品质,影响它的因素是个体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需要依靠外界环境的刺激与个体主观努力才能显示出来。

3 积极心理培养的基本内容

第一,了解并善用性格优势。了解并善用性格优势,能帮助学生增加自信和获得自尊,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学生在面对困境时,能减少压力,提高抗逆力,在逆境中更有韧性。第二,感知并体验积极情绪。积极情绪的感知和体验可以通过表达感恩练习以及良好的习惯来实现。感恩是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形式,可以帮助学生觉察并记录下值得感恩的事情。如每天记录下生活中的三件好事及其发生的原因,写感谢信或当面向他人表达感谢,真诚地报答他人等。感恩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并对他人的帮助怀感激之心,以此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幸福感。另外,良好的习惯,如有规律地锻炼身体、保证有规律和充足的睡眠、建立和维持牢固的友谊等,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第三,训练并养成积极思维。心怀希望的人在遇到挫折时,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迎接挑战、走出逆境。当其遇到看似不可解决的大问题时,会试着把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能够解决的小问题。培养学生心怀希望,引导学生试着把挫折经历当作学习变得更强大的机会。乐观、充满希望等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帮助大学生在遇到逆境时能更好地成长。

4 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策略

1)健全基于积极心理取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QQ群,加强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创新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学校还举办了心理技术理论与实践、压力应对等专题心理培训。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宣传普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掘朋辈资源,建立互助模式。借助学校心理健康协会,组织全体新生参观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心理手抄报活动和“听见心灵”为主题的美文诵读比赛等;在世界精神卫生日、艾滋病日等开展宣传活动。此外,学校对校系心理干部、班级心理委员等进行培训和指导,并建立学工在线心灵之窗网站、心理热线电话及邮箱等网络服务平台,以此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营造充满关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资源,无论是物质表层、形式浅层、体制中层还是观念深层。如开展美丽校园、魅力校园、幸福家园“三园”层递环境提升工程,培养品德高尚、品质优秀、品位高雅的“三品”技术技能人才。美丽的校园环境、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制度,这些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4)发挥社会的积极心理健康培育资源的作用。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需要社会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并引导学生自觉浏览积极的网络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同时,学生积极心理对于社会的和谐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开发社会教育资源,以积极的内容进行正能量的宣传,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5)发挥家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用。家庭对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教育环境,家庭成员的组成、养育方式及父母亲的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深刻的影响。所以,作为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要注重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发挥与影响,给孩子以乐观豁达、充满希望与信心、不怕挫折与困难的心理暗示或者言行教育,让孩子体会到积极情感的作用,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6)学生个体自觉激发自身潜能。作为大学生个体要自觉加强个人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在青春期阶段就要通过接受正能量的熏陶与教育作用,强化自我教育,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勇于克服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对自身品格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自身心理健康品质的因素,并且通过积极的调控,形成积极心理健康品质。

5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视觉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担负起积极心理健康品质教育的重任,采取多元化措施,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回凤瑾.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体系探析[J].管理观察,2019,(27):118-119.

[2]余志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探析[J].内蒙古教育,2019,(33):36-37.

[3]刘晓敏.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9):20-22.

[4]裴丽颖,周颖萍,王立花.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探索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2):82-84.

作者简介

秦永亭(1984-),男,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培养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积极心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