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传染病的风景园林应对策略设想
——基于打破传染链的视角

2020-08-11 02:07
中国园林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染源诱因传染

钟 乐

邱 文

钟 鹏

沈辰庆

薛 飞*

20世纪70年代以来,疫苗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及其他治疗手段和技术等医学上的非凡进步,宣告了人类战胜病原微生物的阶段性胜利,医学重点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然而,传染病从未远离人类,2011—2017年,全球共有172个国家或地区共暴发1 307次流行病[1]。中国也未能幸免,2010—2019年的10年间,中国39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共感染7 228.636 9万人,造成184 780人死亡①。

更令人担忧的是,新发传染病的威胁日益突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共发现了1 500多种新病原体,其中70%可引起人畜共患病[1]。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传染病优先级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了“X疾病”,即“目前未知但可能引起国际流行传染病的病原体”[2-3]。近期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疫情正是典型的“X疾病”。人类无节制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在新发传染病的暴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4-6]。

在新发传染病面前,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始作俑者,打破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类如何自省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流行病学的三元模型(the traditional epidemiologic triad model)认为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宿主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7],其本质是环境生物因素所致的生物性灾害[8],可见环境在疫灾中的关键地位。因此,包括WHO在内的全球医学界都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视为重要疾控手段[9]。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直接使命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10],是以环境管理措施为重要手段、直接作用于人居环境的学科,显然,在应对传染病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风景园林在公共健康方面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历史上,风景园林曾在瘴气理论(Miasma Theory)的指导下,极有成效地应对了传染病。但当前有关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研究和实践多聚焦于抵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心理健康,以及助力康复康养等方面[11-16]。国外虽有少量针对单一类型传染病的研究[17],但总体而言,关于风景园林如何应对传染病的研究还较为匮乏。在新发传染病肆虐全球的当下,亟须思考应对传染病的风景园林之道,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促进公共健康的作用。

1 研究方法和数据

传染病的传播需要形成包括病原体(agent)、传染源(reservoir)、排出门户(portal of exit)、传播途径(modes of transmission)、侵入门户(portal of entry)和宿主(host)六大要素在内的完整传染链(chain of Infection)[18],因此打破传染链是阻止其传播的关键。

由专业特性所决定,风景园林无法直接作用于传染病本身,只能作用于环境。鉴于传染链的六要素均与环境有着直接且紧密的关联,因此当环境特征利于传染链完整,则传染病暴发,反之则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风景园林抗疫的本质是针对性地通过多种策略手段来营造或改造环境,使其不利于传染链完整,通过直接作用于环境、间接作用于传染链六要素而实现抗疫目的。

本文即以前述原理为指导,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将不同类型的主要传染病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共性,并得到如下结论:1)虽然传染病类型众多,但其传染链的六要素表现出明显的聚焦性,即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传染链要素;2)从传染链六要素入手,分析主要传染病流行的环境诱因,结果也表现出明显的聚焦性,因此,虽然传染病的种类繁多、影响各异,但从影响传染链要素的环境诱因角度出发,则可归纳总结出具有较强通用性的防控策略。本文即以此为立论基石,以环境管理措施打破传染链,提出风景园林的应对之策。

本文共分析了54种主要传染性疾病,后文若非特别说明,均指这54种主要传染病。传染病名录的确定遵循如下原则:1)名录来自中国《传染病防治法》、CDC、WHO[1]发布的主要传染病名录;2)三者汇总后去除重复,并剔除与室外环境无明显关联且风景园林无法发生直接作用的疾病类型。分析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1)CDC官方网站;2)WHO官方网站;3)重要传染病学[19]、公共卫生学[20]和环境卫生学[21]专著;4)相关国际期刊。

2 主要传染病暴发的关键环境诱因

将主要传染病的传染链按照其源流划分为传染病源、传染渠道和传染终端3个环节,不同环节包含各异的要素。剖析传染病暴发的主要环境诱因,可归纳为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卫生和生态系统4个方面,均指向稳态环境的变化(表1)。

2.1 传染病源

包含病原体和传染源,是传染病暴发的首要环节,其中病原体以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为主。多种原因引起的环境改变均会增加病原体暴露的风险,更严峻的是,随着人类进一步破坏自然,暴露于未知病毒的风险将不断增大,仅以人畜共患病病毒为例,目前已知的病毒数量还不及可能感染人类病毒总量的万分之三[53]。

传染源又可分为生命体传染源和非生命体传染源。生命体传染源包含人类和动物,环境变化能使动物的种类、密度、分布、群落结构和适宜生境等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传染病暴发;非生命体传染源主要为土壤、水等,其暴发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环境卫生状况。

2.2 传染渠道

包括排出门户、侵入门户和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其初始宿主和生活环境,最终流向并感染终端宿主前所必需的渠道。其中,排出门户和侵入门户均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均与环境卫生相关,而场地环境是否易使人体表受到物理损伤,则是皮肤能否作为排出、侵入门户的先决条件。传播途径包括虫媒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粪口传播。除空气传播多取决于空气污染程度外,其他途径与多方面诱因相关。决定传播途径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是疫源地的范围,即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所可能波及的范围,它取决于虫媒的最远移动距离以及动物传染源的活动范围和栖息习性等。

2.3 传染终端

即人类宿主。各类人群均普遍易感,尤以儿童、老人、抵抗力低下人群,以及与动物接触密切的从业者为甚。使宿主易感的原因多样,其中主要是由于环境变化导致的抵抗力下降、暴露风险加大等。

3 应对传染病的风景园林策略

维持稳态环境是风景园林应对传染病的根本策略。环境变化通过对传染链3个环节中的各个要素造成影响,从而诱发传染病的流行。因此,主动应对和预防传染病暴发的风景园林策略的内核在于通过环境管理手段作用于传染链各个要素,最终实现打破传染链的目的。

由于人类活动必然引起环境改变,因此,在规划设计前期就应建立起由评估、监测和控制三大要素组成的风景园林策略模型(图1),通过三大要素间的联动将环境变化对传染链的影响限定在可控范围内,并保持其稳定。评估的重点在于预判传染病源,实现源头控制;监测的核心在于即时诊断可能的传染渠道,实现过程预警;控制的关键在于通过风景园林手段具体作用于环境,切断传染渠道,避免感染终端宿主。

由于同一种环境诱因可能会同时影响多个传染链要素,如温度升高可同时影响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宿主,为确保同一应对策略不被重复论述,因此在具体阐述策略模型时从环境诱因的视角切入(图2)。由于人工设施是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入了针对人工设施的策略(表2)。

3.1 防疫评估:强化防疫理念,开展事前评估

通过防疫评估预判环境变化可能导致的疾控风险,以此选择最优的规划设计方案,指导监测方案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流程如下。

1)通过历史数据,明确重点关注区域、关注时间段及传染链六要素中的主要风险隐患,确定重点评估内容。

表1 导致传染病暴发的主要环境诱因

2)分别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卫生、生态系统和人工设施5个方面展开排查式评估,预判规划设计方案可能带来的环境变化趋势和疾控风险。

3)编制评估报告,内容包括:(1)存在暴发风险的主要传染病类型及其传染链要素;(2)暴发潜在区域、季节和主要环境诱因。

3.2 变化监测:实时动态监测,判断疾病风险

根据事前评估结果,以传染病学理论为指导设置各项监测指标及预警阈值,对绿地建设和管护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五方面环境诱因变化的动态监测。依据监测数据的异常变化及时进行新的防疫评估,并调整控制措施。

3.3 环境控制:控制传播要素,打破传播环节

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导致传染病暴发的五方面环境诱因进行调控,使之针对性地作用于区域内高发传染病的六要素,实现打破传染链的目的。

图1 防御传染病的风景园林策略模型

图2 风景园林策略、主要环境诱因和传染链六要素的关联(各色实线表示环境诱因与传染链要素间有明显的强关联,灰色虚线表示关联性较弱)

3.3.1 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异常

该措施主要作用于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3个要素。1)在全球的宏观层面上,积极倡导能够增加碳汇、节能减排的风景园林;2)在城乡绿色空间布局及微观场地设计层面,一方面强调通过绿色空间布局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并实现场地微气候调节,以满足防疫所需的气候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弹性设计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环境改变。

3.3.2 积极采取自然友好的土地利用方式

该措施以生态系统和栖息地保护为目标,主要作用于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3个要素。1)在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首先,借助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契机保护好生态空间;其次,通过乡村景观营建打造秀美和谐、永续发展的农业空间;再者,依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地建设营造生态系统稳定的健康城镇空间。2)进行具体场地设计时,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场地原生山水骨架和植被生境,实现对于生态系统的最小干预和最低影响。

表2 应对传染病的风景园林策略

3.3.3 实现干净清洁的环境卫生

该措施作用于传染链的全部6个要素。1)通过多种手段保障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以及景观用水、绿化灌溉等用水安全;2)合理布局城市风廊、防护绿地等保障空气洁净;3)避免垃圾堆积,对有机腐殖质进行无害化处理。

3.3.4 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调节作用

该措施充分调动生态系统调节和抑制传染病的机制,作用于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出入门户5个要素。1)注重选配具有防疫和安全效果的绿化植物;2)避免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通过生物防治手段控制传染链要素;3)建立自然灾害处理方案,避免因自然灾害导致传染源、虫媒暴发及迁移而诱发传染病。

3.3.5 设置合理的人工设施

该措施作用于传染链的全部6个要素。1)保证规划设计、建设管护的合理性以避免使用者受伤和感染;2)设置足够且布局合理的卫生设施;3)通过警示或标识设施规避危险行为;4)通过银离子涂层等工程技术手段使设施实现抗疫功能。

4 结语

风景园林应对传染性疾病是一个既传统又新兴的议题,其传统在于历史上风景园林曾在该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新兴则在于近百年以来风景园林学科主要聚焦于慢行非传染性疾病,直到近几年才重新回归。

本文是对风景园林应对传染病的初步思考,取得了如下成果:1)探究了各主要类型传染病传染链要素的共同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明确了传染病暴发的主要环境诱因;2)立足宏观、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由“防疫评估-变化监测-环境控制”构成的框架性应对策略模型;3)具体提出了面向各类传染病的通用性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但也存在如下不足:1)将54种主要传染病视为整体进行分析,虽然保障了全局视野,但也相应地损失了精度,对于某些暴发疾病的特定疫区,更需要的是针对某一种或某几种传染病进行深入分析; 2)考虑到防御措施应具有生态友好性,本文倡导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来控制病原体、动物传染源及虫媒等,缺少对于物理和化学杀灭手段的考虑,但在实际面临传染病暴发的危机时,二者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3)本文的分析以面板数据和相关文献为基础,虽已力求数据及文献的权威、精准,但尚缺乏循证医学的检验,还需要与医学学科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开展更多的实践来证明;4)本文立足的基石是应对传染病,但自当前至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共健康和人类福祉仍需同时应对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而应对二者所需的环境特征是否存在冲突,还需要更多的讨论和证明。也正是因为存在如此之多的进步可能,才迫切需要更多的同仁展开相关研究,共同推动风景园林学科为公共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致谢:感谢清华大学杨锐教授对本文选题及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启发,感谢华中农业大学高翅教授在疫情期间给予研究立意的指导和对全文的帮助,感谢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华中农业大学曹胜波教授对本文所涉及传染病致病机制方面的指正,感谢浙江农林大学金荷仙教授和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为本文诸多细节提出的宝贵建议,并指导最终确定了本文题目。另,感谢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贺利平,他为本文作出了与其他作者同等的贡献。

注释:

① 根据我国卫生部门发布的2010—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统计整理得出。

猜你喜欢
传染源诱因传染
《思考心电图之175》
Our Mood Can Affect Others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听说,笑容是会“传染”的
传染
以互联网不良信息为诱因的高职学生犯罪研究与防治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