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国粹 树立文化自信

2020-08-12 09:01杨树杰
学周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摘 要:《全日制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肩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任。小学生正处在文化启蒙、人格养成、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是一个人精神奠基时期,也是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应该以汉字构字规律为抓手、以文带文为抓手、以经典诵读为抓手,渗透传统优秀文化知识,拓展小学生文化认识水平,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薪火相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7-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7.09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化的高度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自信就是民族自信,一个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自豪的民族必将会发展、强大。我们的民族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曾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就像早晨初升的太阳,是国家的希望,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从娃娃抓起,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的历史担当,让祖国优秀文化更加繁荣昌盛。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特征和中华文明发展的一种融合性民族文化,是各种思想、各种观念融合形成的文化的总体表现。传统文化是不少仁人志士几千年经验、智慧的凝结,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并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文化。这是几千年文明的凝结,不仅有正统思想的儒家文化,还包含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增进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和丰厚滋养。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优秀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产物,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民族自信,首先是文化自信。今日之中国已经置身于当代文明成长大道,不可能仰仗退回到“天朝上国”追求文化自信。然而,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基因从未失传,直至今天依然有其巨大的时代价值。正因为如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成为时代发展的共识。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动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内驱力。文化自信的渗透离不开教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而语文教学更是文化渗透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根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小学生对所有事物天生怀有一种好奇感,他们正处在文化启蒙、人格养成、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有莫大的帮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积累了传统文化知识,使得文化自信培养从量变达到质变,让其从小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起文化自信心。因此,要从娃娃抓起,渗透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修养身心,陶冶情操,树立文化自信。

三、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伴随着全球经济化发展,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不少人盲目崇洋媚外,偏爱国外“开放式”的文化形式,一味追求过“洋节”,对于传统文化节日却视而不见,这严重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在教育人才,更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小学生最擅长模仿,尤其对一些新奇的事物格外感兴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应该从哪方面抓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呢?我认为,我们应该以汉字构字规律为抓手、以文带文为抓手、以经典诵读为抓手,渗透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拓展小学生文化认知水平,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小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薪火相传,坚定文化信仰。

(一)以汉字构字规律为抓手

汉字是文化流传的产物,能够促进文化的发扬光大。汉字教学是整个学科教学的基础,汉字端正大气,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历史渊源等诸多文化信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汉字源于生活的情状。我国古代人民拥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它们不仅造出了汉字,而且还把当时的一些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生活习俗融入其中。每一个象形字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呈现出的都是一幅生动形象的人文景观图。学习汉字,就像和古人对话一样,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传统知识。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可以简要地向学生介绍这些汉字的造字特点,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并根据造字特点进行形义联想,增强识字兴趣。例如,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水、火》一课中,在“日”字教学时,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形体“”,讲清由“”到“日”的演变过程,介绍图形与字形的联系(“O”演变为“口”,“-”拉长为“—”)。再例如,教学“尘”字时,像小土粒一样的东西叫尘,“小土”就是“尘”,如“灰尘、烟尘”。让学生了解古人的造字过程,体会象形、形声、会意等构字规律,感受古人的智慧,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汉字文化,进而感悟到汉字所蕴含的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再如,“下”字教学时,先出示“下”字的甲骨文形体,讲清弧线是表示位置界线的象征性符号,短横线则是表示空间方位的指示性符号,再讲解“下”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弧线变为横线,短横线则变为“|”,再变为“卜”),然后让学生认识“下”字楷书形体的形义联系(“卜”在“一”下,表示“位置在低处的”)。

汉字,不仅仅具有工具性价值,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提供工具符号,它本身还蕴含着文化内容,通过对汉字音、形、义的解读,能够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以文带文为抓手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说:“阅读是汲取。”阅读是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文化,与古今中外名人贤者进行对话。在阅读中去接触历史,感受历史,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涉及我国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學名著,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教材语言,感悟教材作者的感情、人生观,联系实际,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从《宝黛初会》《草船借箭》《景阳冈》《将相和》等历史故事,到古代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美德,学习这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跳出教材选段的局限性,拓展学生阅读空间,提高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情,让传统文化如春风细雨,滋润学生幼小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例如,在《草船借箭》中,我们知道曹操非常多疑,那么他又如何会轻易相信黄盖向他投降呢?引导学生赶快去读一读这本书,细细品读整本书,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反间计)、“献密计黄盖受刑”(苦肉计)、“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七星坛诸葛祭风”等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故事。

(三)以经典诗词诵读为抓手

天津大学一位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歌要靠读,大声地读,不管你的音色美不美,只要读出情感就行。”古典诗词诵读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也是开启文化自信的捷径,是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经典诵读,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容量,而且是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经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应注重积累、感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让学生走进中华古典文化,阅读古诗词,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体会“孔融让梨,尊老爱幼”的高贵品德;“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胸怀;“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博大胸怀……从国学经典中,让学生看到古人的美德和胸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受到深刻的教育,激发文化自信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为了有效促进经典诵读,可以通过设置读书角、经典阅读评比活动、课前诵读等多种活动方式,来营造小学经典阅读的良好氛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在教学中竭力渗透文化自信。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从课内到课外“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文化观,从而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沙蕙.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J].红旗文稿,2017(23).

[2]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

作者简介:杨树杰(1984.1— ),男,汉族,甘肃陇西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