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0-08-13 07:02赵庆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8期
关键词:创新与实践信息化教学思政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尤其是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尤其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更容易让缺乏准确判断能力的青年学生迷失方向,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担负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思政;信息化教学;创新与实践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红色旅游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2019GXJK145)

[作者简介]赵庆云(1980—),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8-0007-04[收稿日期] 2019-12-04

在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思潮在信息技术媒体手段下进行着交流、交融和交锋。认清高校思政课在当今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探索“互联网+思政课”模式的第一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尤其是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尤其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更容易让缺乏准确判断能力的青年学生迷失方向,思政课担负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发展的紧迫感和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提出思政课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要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高度,从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高度,深刻揭示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指出了抓好新媒体建设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思政课是高校教育立德树人、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也正面临挑战。学生规模偏大,课堂互动困难,教学效果有待提升,都是存在的问题。科技正在改变世界,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移动教学客户端、网络教学客户端、MOOC教学、SPOC教学、VR教学、微博客等渠道传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效解决思政课的“到课率”“参与率”“抬头率”低等痛点问题,使原本“沉闷闷”的思政课堂变得“热腾腾”,学生收获也“满当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更广、速度更快、容量更大、效益更高。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信息技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MOOC教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大众化

高校思政课既是基础课程,也是启发思想、触及灵魂的核心课程。思政课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的难点就是如何去真正触及大学生的心灵,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在MOOC(慕课)平台上,思政课占了一定比例。MOOC是大数据时代催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2012年是“MOOC元年”,在此之后,MOOC的浪潮从美国蔓延到了全世界。MOOC课程模式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理念,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它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和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即时性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课堂组织管理形式上,实现了“翻转式”课堂这一颠覆性的创新,解决了大规模学习与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学习的矛盾。在课程实施方面,利用网络平台覆盖了教学、反馈、作业、评价、考试、证书和就业全过程。在教学内容上,运用云技术实现了大数据存储功能。课前,思政课教师把课程任务和测验发布在平台上,学生需要及时完成。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反馈的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有依据地进行教学设计,相应的案例展示、讨论、讲解并安排更深层次的研讨。MOOC课程网上在线学习模式缺乏教师的主导与监管,使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期望值[1]。因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MOOC教学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对于思政课而言,慕课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接触马克思主义,这也是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二)SPOC教学: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一体化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Small是指學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MOOC教学的全过程都在线上。SPOC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不同于传统课堂的丰富互动,思政课程讨论区是学生提问、交流的重要阵地。负责幕后的团队老师时刻关注着讨论区,做好学生和主讲老师之间的纽带。学生提出问题后,讨论区负责人会及时与主讲老师沟通,尽量做到在24小时内进行及时、详细的回答。学生自发在讨论区发布的讨论心得、思考交流,也令线上的课堂氛围充满求知争鸣的良好氛围。思政课SPOC教学通过对传统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提升了理论教学的魅力,将进一步推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催化高等教育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三)微课教学: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理论的认同

新时代背景下,微课教学的引入促使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技术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受到了师生的关注和欢迎。作为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环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发散性思维较强,乐于尝试新事物,善于运用网络信息媒介,以新颖、形象、直观的方式来习得理论知识与技巧。在微课教学中,微型教学视频是主要的教学载体,教师对各章节内容进行细化处理后,利用其中的各知识点,包括教学重点与难点等设计成时长在5~10分钟的视频课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目标明确,而且针对性非常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理论性很强,它在引导学生的思想认知时,非常重视授课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理论铺垫、情感渲染及师生互动,这样才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产生协同作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思政课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其教学活动的情感性与互动性较强。制作视频时要求教师在最短时间内将知识点讲解透彻,从而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在微课教学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显著提高。在思政课课堂教学需要提高质量和水平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推动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一条创新之路[2]。从实践看,微课在思政课堂上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改善了思政课教学模式。不过,由于微课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对传统教育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其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手段和学习上的开放性与个性化。微课的出现使课堂教学差别化加大,精彩程度大为提高。

(四)VR教学:在沉浸体验中坚定学生对理论的自信

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教学手段更科学、更高效、更丰富多彩,能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多重刺激的视听觉材料。虚拟现实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既是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也是理工学科与人文学科融合的尝试。在VR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线下实地走访、线上学习了解对应内容,了解学校校史、名人名家、红色故事,打造虚实结合的思政教育生态。通过VR模拟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通过场景再现、交互体验,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红军遭遇围追堵截、生离死别的艰辛,理解长征精神,学习红军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充分利用人的一切感知功能,深刻体验当时的历史过程,带来更加真实生动的体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互补”“线上与线下的互联”,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教学变成沉浸于虚拟空间的体验之旅,让思政课终生难忘。

通过VR教学课堂、矩阵式连线课堂,充分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通过探究任务和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突破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问题,有效解决了对思政教育的情感和意志问题。

(五)案例教学:在参与中增强学生对理论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思政课程中,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难度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思政课案例可直接引用有证可考的古今中外典型事例,也可从大量的影像资料、文字素材中选取反映同一个主题的相关材料进行整合加工。案例教学一般采取教师讲解设疑—展示案例—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释疑的顺序。反之,则可采用展示案例—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释疑的顺序。在学生分析讨论案例环节中,思政课教学团队高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问答、模拟体验等方式参与其中。“寓教入史”“以史育人”既是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目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单纯的灌输,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有时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其实,思政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活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既带着问题学,更带着兴趣学,这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结合社会热点案例,比如抗疫背景,挖掘抗疫精神价值,讲好中国战疫故事,让抗疫精神进课堂,运用抗疫先进典型作为教材。深刻地感受到这次疫情防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充分彰显,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引导同学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

三、构建移动式学习环境,大力推行智慧教学

(一)“微时代”下的思政课无“微”不至

移动互联网普及下的“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迎来新使命、新担当和新探索,抽象理论具象化、宏大理论生活化、知识理论价值化等难点课题亟待解决。如何在“微时代”回应思政教育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获得感不足的现实问题,使其活起来、强起来、实起来,真正入耳入脑、聚力凝心。紧扣“微时代”的契机,思政课以“主体交互性”教育理论为指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结合课上与课下、理论与生活的双重维度,微课、微信、微书、微行的教学矩阵,全方位融入教学场域。开设“微课”,形成问题链,系统衔接理论认知;开通“微信”,联结共鸣点,有效强化理论认同;开发“微书”,拓展知识域,广泛普及理论经典;开启“微行”,延伸社会感,笃信躬行理论升华。

在思政课教学中,利用学习通职教云在线平台和移动端APP进行日常课堂组织、任务发布、互动答疑、班级管理、成绩管理等工作。在教学中超越校内课堂的时空局限,打破课内外隔阂。利用在智慧在线、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开设红色资源实践育人平台开展“学生主体”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制作线上教学视频《战疫》,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牢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在思政课教学中,还要把握专业特点和思政课课程内容相结合,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以“画卷中国”系列作品为依托,将思政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歷史文化遗迹、城市地标建筑等进行“软结合”“巧融合”;理论实践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形成“四微一体”多元创意教学策略进课堂,形成“微平台”“微课程”“微课堂”“微社会”立体教学,达到协同育人教学目标。

(二)构建网络平台,推行智慧教学

打造移动端教学平台。开发手机软件教学工具,让思政教学“活”起来。让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了“抬头的利器”。在众多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中,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政课智慧教学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尝试。这种新模式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广泛使用移动交互方式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了新媒体技术的展现与交互优势,充分提高了思政课教学效率和质量。大班教学的思政课本身就存在师生互动少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思政课来说有一定困难。高校可以尝试将手机变成教学工具,研发出辅助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手机教学软件。通过手机实现师生在线实时互动交流和全程大数据记录评价分析。

构建网络端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课程模块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可在多个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按需参与教学活动;而教学管理者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掌握教学动态并为教改提供支持。通过APP,可以组织课堂签到、问题抢答、课堂投票、课堂测验、多屏互动、随机选人、资料共享、课堂报告、大数据分析、电子教案、教学评价等,从而激活思政课堂,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成为教师喜爱、学生受用、学了管用的思政课[3]。促进思政课传统教育优势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既巧妙地彰显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地位,又充分体现了时代感和实效性,是夯实课程建设的集中体现。

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实现预设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合理利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资源,我们以职教云教学平台和学习通作为基础进行教学全流程管理,包括微课、慕课、在线题库等教学资源,同时搭载多种信息化学习资源和工具,运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三)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青年思想脉搏

思政课教师团队利用网络调查问卷、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对全校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关注热点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与综合分析,精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向。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体系,恰当地引导他们的思想航向,包括用年轻学子的表达方式,将枯燥乏味的说教变为年轻时尚的网络产品,比如,自主开发吉祥物、表情包、主题漫画、微视频等。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从而达到正确引导思想认识、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实施多元教学评价。将多维度、多对象、过程性评价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前后,期中期末个人发展进步、班级学习情况统计,开展学校考核、企业反馈、家庭互动等由点及面矩阵式联系,形成学生线上线下成长记录手册,全面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堂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课程内容、师资水平、教学方法等。思政教育的内容要因事而化、因時而进、因势而新,教师更要努力修炼内功,加强思政课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信息化技术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进一步引发了高校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的深层思考。

四、“守正”: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坚持的根本原则

“守正”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与归宿。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创新不能突破“守正”的底线。“守正”绝不等于“守旧”,教学内容的创新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思政课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不能偏离“守正”的目标。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守正创新”,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的出发,恰当使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避免本末倒置。只有坚持“守正”的原则和立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才有明确的底线和正确的方向;唯有不断地“创新”,高校思政课方能更好地担当起坚守正道、传播正能量、守好主阵地的教育使命。

(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

互联网发展给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网络信息传播与传统信息传播相比,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虚拟性强、互动性高的鲜明特点。唯有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并创新网上宣传的内容与形式,才能做好“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以此为缩影,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课堂教学可以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要发挥这个主渠道作用,教师就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当然,其他课程也要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性质的体现,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对话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通过多层次教学团队,实施“一课多师”接力式课堂教学形式。课堂理论讲授、虚拟教学、研练教学、访谈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循环立体设计,“一课多师”教学,实现同一课堂两名以上教师同时教学,线上连线职场专家,线下邀请行业劳模,抗疫英雄进课堂,形成多层次教学团队,营造学习氛围画出最大同心圆、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强大正能量,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教育教学体系,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信息化只是手段,教学才是核心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教学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手段成了前提和基础,而不是以往的增色手段。信息化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是教学内容为信息化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我们可以给学生营造更好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氛围,给学生更透彻的学理分析,给学生更清晰地梳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远离“云山雾罩”的状态。

高校作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高校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好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欧甜.浅析信息化教学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9):31-32+46.

[2]卢文忠.“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权的提升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7-31(008).

[3]尹文芬.信息化背景下思政课智慧课堂构建的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14):106-108.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Method and Model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New Era

ZHAO Qing-yun

(College of Marxism, 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0, China)

Abstract: The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bout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train, how to train people and for whom to train people. To do well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cultivating the world outlook, life and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era of the Internet, diversified values and ideologies make it easier for young students who lack accurate judgment skills to lose their direction.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ears a more arduous historical mission.

Key words: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猜你喜欢
创新与实践信息化教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