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的幼儿美术教育

2020-08-13 11:44于丽丽徐健徐静
教育界·A 2020年8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实施幼儿园

于丽丽 徐健 徐静

【摘要】艺术领域的内容包括美术和音乐两个方面,特别是美术,教师非常注重技能技巧的学习,在创造美术作品的活动中,忽略了“创”的过程,只体现了“造”的结果。幼儿作品千篇一律,如出一辙,教师参与的痕迹过于浓重,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改进与优化,文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园;一日常规;实施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一般规划课题“幼儿园艺术领域整合课程的研究与实施”,GH9694。

幼兒美术教育是指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幼儿在生活和美术作品中获得美的感知,促进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材料和工具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或提升表现美的能力。对美的欣赏与感受能够发展幼儿对美的感知,对美的表现与创造能够促进幼儿健全和谐地发展。一个人对美的鉴赏能力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着一个人的品位和气质。为了发展人对美的追求,应从幼儿阶段抓起,做好美术教育工作。

一、结合一日常规活动渗透美术教育

教师是一日常规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支持者,幼儿始终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序地开展一日常规活动。开展常规活动要把握好节奏,大量无效的集体活动极大地消磨了幼儿的观察时间和模仿机会,所以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契机鼓励幼儿寻找生活中的美。

1.晨间绘本阅读

绘本是幼儿最喜爱的读物,优质的绘本大多手绘而创,色彩、形象都非常具有童心童趣。还有很多绘本是立体书籍,构造复杂有趣。每天早晨幼儿入园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多数幼儿都会选择一本自己喜爱的绘本进行阅读。教师应抓住幼儿的阅读契机,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构图及色彩搭配。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互相推荐“最美的绘本”,鼓励幼儿互相分享自己喜爱的原因,并说一说哪里最美、为什么。幼儿通过日积月累地阅读与欣赏,极大地提高了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2.课间户外活动

充足的互动活动是保证幼儿健康发展的前提。户外活动时间比较充裕,幼儿有大量的时间选择自己喜爱的器械或游戏。户外活动就是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最好的机会,四季的变换更能让幼儿发现植物和动物的变化。例如春天园所里盛开的迎春花、桃花、樱花、杏花,还有钻出地面的小草,教师都可以用这些熟悉的事物引导幼儿观察。花朵的形状和颜色,小草的姿态,都会引起幼儿极大的探索欲。期间教师给幼儿拍照,记录他们寻找美的样子,这就是幼儿学习时最美的样子。

3.睡前散步时间

幼儿园的环境打造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每年可设定不同的主题进行打造,如“科学文化年”“传统文化年”“绘本文化年”“游戏文化年”等,不同主题下的公共区域可以增加相应主题的环境创设。到公共区域参观游戏的时间可以随机掌握,特别是午餐后,教师可带幼儿在公共区域散步,欣赏公共区域的特色环境,操作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材料。多种主题特色的环境会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幼儿开阔视野,丰富幼儿的生活常识,更能锻炼幼儿对美术元素进行赏析的能力。

二、利用美术活动进行技能学习

幼儿在发现美、欣赏美后,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表现美。而幼儿表现美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学习活动。想学会剪窗花的前提是要学会用剪刀,想制作一幅贴画就要学会粘贴的方法,想画一个物体就要学会握笔和涂色的技巧。很多人不支持幼儿的技能学习,但没有技能的学习,幼儿也就不会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掌握一项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应合理利用班级资源,给幼儿自主学习和练习的时间。

1.美工区域

美工区向来都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美工区的材料投放是幼儿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教师应在美工区投放剪刀、彩纸、双面胶、胶水以及绘画用的笔和材料。教师应结合每个月的主题活动发展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使幼儿操作起来不会过于盲目。如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每周都有一次美术活动,主要围绕春天展开,鼓励幼儿画小花,剪小花,涂小草等,教师每类至少投放三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供幼儿欣赏、模仿,进而达到启发创造的目的。无论作品如何,幼儿都在制作过程中实现了技能的锻炼与学习。

2.构建区域

构建区域是发展幼儿空间感知力最好的游戏。幼儿生活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但幼儿常常没有仔细观察。为了提高幼儿的空间建构能力,教师可在区域投放所在城市富有特色的建筑图片,这样幼儿在搭建的时候会观察建筑物特点,模仿搭建相同的建筑。构建区的积木投放应有拼搭、穿插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同时锻炼了手部肌肉的力量,而手部肌肉力量的发展恰恰就是美术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准备,幼儿的动手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只有在生活中多动手多动脑,在美术活动中才更有自信。

三、收集废旧材料合理开展活动

幼儿天生充满好奇,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支持活动的关键,单一的美术材料会让幼儿失去兴趣。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材料物品,找到材料挖掘的价值和意义。在倡导节约资源的今天,废旧材料成为幼儿创作最好的材料。教师应广泛利用家长资源,有序开展利旧利废美术创作活动。

1.制作玩教具

幼儿家中每日都在产生可用的废旧资源,如包装箱、奶粉桶、饮料瓶等。教师组织班级集体回收,利用点滴时间加以改造,制作成实用性强的玩教具或者运动游戏材料。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能切身观察到小材料也有大用途。在制作改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积极参与,进行力所能及的装饰及创造,幼儿在参与的同时有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享受。

2.参与环境创设

环境育人,幼儿园最注重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教师要将幼儿平时创作的作品变成环境创设的饰品,让幼儿做环境创设的主人。如饮料瓶或洗涤包装瓶做成的花瓶和花盆,用来投放在植物角中,幼儿可以给自己的花盆加以装饰;幼儿制作的轻泥手工可以做成吊饰,绘画作品用相框装裱,挂在走廊的展板上,幼儿做的点滴都是成长的痕迹,将这些用于环境的装饰,让幼儿更有主人翁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四、整合多种资源开发想象创造

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应面向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艺术教育的源泉。艺术领域中美术和音乐是可以紧密结合的,而能将其紧密结合的最佳方式就是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园综合主题课程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強调儿童的主体性和课程的生成特征。奥尔夫音乐中欣赏音乐的要素主要是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或者音乐所要表现的艺术形式,美术可以成为音乐最直观的表现方式。

1.结合音乐绘画图谱

每首音乐都有其独特的曲式和节奏特点,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音乐的固定拍。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固定拍,教师可以在纸上通过直观的方式将固定拍画出来,比如4/4拍的音乐可以画四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形象进行点奏,即一边听音乐一边手指点奏固定拍。在熟悉音乐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创造形象或者符号,如点、圈、波浪线、旋涡线等形式,明确哪些可以表现音乐的固定拍,哪些可以表现音乐的长短。幼儿在创作中,既能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又能锻炼在美术方面的想象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制作道具表现音乐

美术的想象离不开音乐的浇灌,音乐的表现也离不开美术的创作。每一首音乐都是一幅抽象的画,更是一支独特的舞蹈。例如在奥尔夫音乐活动“恰恰恰”当中,这首音乐幼儿欣赏后情不自禁地舞蹈起来。教师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带幼儿欣赏恰恰舞的风格,幼儿很快发现舞蹈者所穿的裙子非常特别,随即教师准备材料组织幼儿制作跳舞用的小草裙。教师提供了皱纹纸、彩色纸、彩带条等材料,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幼儿兴致盎然,积极动手,剪纸条,粘胶,纷纷制作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小草裙。在音乐的感染下,幼儿穿着自己制作的“裙子”大方自信地表现自己。幼儿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3.根据音乐体现情节

音乐中的元素有长短,还有强弱,但这一切都是客观的,需要感受,需要不断熟悉音乐的曲式。美术就可以将虚幻的音乐情节变成直观的图像,这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说,是非常适合的方式。

如在《狮王进行曲》中,狮子吼叫的声音由弱到强,次数的变化听起来毫无规律可言,但将吼叫声用波浪线的长短来表现后,幼儿一目了然,很快记住了吼声的次数及出现的规律。教师将音乐绘画成图谱,幼儿欣赏的热情更加高涨。举一反三,在听到类似的《糖梅仙子》音乐的时候,幼儿就能将《狮王进行曲》中的表现元素运用到《糖梅仙子》中来,幼儿从欣赏者变成创作者,完全离不开美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美术教育要在新纲要的指导下科学地开展:“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是新纲要为美术教育提供的最科学的准则。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处处是美,教师要给幼儿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提供给幼儿感受美的条件,给予幼儿表现美的肯定,达到在生活中发挥想象并创造美的目的。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07-02.

刘晓娟,卢清,程志宏.基于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8):47-49.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实施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