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关心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

2020-08-16 13:58龚梦玲刘月平
老区建设 2020年14期
关键词:公众参与社会资本

龚梦玲 刘月平

[提 要]运用CSS2013数据,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关心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正向影响环境关心,社会参与负向影响环境感知,正向影响环保意愿。社会资本增强环保意愿的机制在于,社会信任可以增强环保意愿的自发性,社会规范则能增强环保意愿的互惠性,而社会参与会提高环保意愿的层次性。文化理性和行为价值会共同驱动居民的环保意愿,并对环境保护行为产生推动作用。培植和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升居民环境关心水平,从而推进公众环保行为。

[关键词]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公众参与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持续近40年的高速增长,但我国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限制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环境污染防治作为我国三大攻坚战之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也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护和改善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创造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议题。

保护环境需要公众参与,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环境关心能指导更能动的环境行为。环保意识较强的人将具有较多的环保行为,反之,环保意识较弱的人环保行为较少。因此,我国环境问题的缓解和环境保护的推动,需要更多的居民环境关心,从而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促进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一种无形资源形式,以社会关系中的信任、规范和网络为载体,从人与人之间和社会结构中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资源[1]。社会资本具有累积效应,它的动态性既表现在任何社会关系都是持续不断的人际互动过程,还反映在它的效应具有很强的延续性[2]。社会资本会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农民环保投资意愿、环境政策、环境治理绩效等产生重要影响[3][4][5][6]。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公眾参与具有推动作用。那么,社会资本影响居民环境保护行为的机制是什么?社会资本是否是通过影响环境关心,来推动公众环保行为?换言之,居民环境关心除了受到个人的经济与社会特征影响外,是否也会受到社会资本变量的影响?因此,环境关心作为意识层面的表征,需要探讨社会资本对环境关心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

二、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社会资本影响环境关心

当前学术界对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关心的影响因素与测量模型研究。尽管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公众的环境关心进行了研究,并没有对环境关心概念给出明确统一的界定。只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操作性定义。环境关心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构成性概念,研究者对环境关心的测量极具复杂性。依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假设,结合中国的国情,洪大用,卢春天,范叶超等建构了中国版的环境关心测量模型,从个人的经济与社会特征层面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探讨了性别、年龄、收入、教育水平、居住地、价值观与信仰、产业结构、居住地污染程度等层面对环境关心的影响[7][8]。这些文献对环境关心的测量奠定了基础,CSS2013的环境关心测量正是遵循这些理论模型建立的测量指标,数据收集具有科学性。

二是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探讨环保行为、环境治理绩效、农村环境保护等议题。现有的社会资本对居民环保意愿的研究文献,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旅游者、农民和城市居民等群体的实证分析[9][10]。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旅游者、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环保意愿有增强作用。社会资本有利于推动环境政策的执行与完善。良好的社会资本状况可以提高环境治理的绩效。社会资本在农村环境治理中通过规范机制、信任机制和关系网络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资本是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因素[11]。这些研究结论中,不乏运用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比如颜廷武和韩洪云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社会资本影响环境关心的路径及作用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有力的理论框架。

韩洪云,颜廷武等学者已经论证,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对提高居民的环保意愿有促进作用。仅仅局限于运用社会资本解释环境关心中的环境行为或环保意愿维度,从环境关心的环境感知和环境认知维度的实证研究很少。并且,在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关心影响实证研究中,缺乏全国层面的权威抽样数据分析。社会资本如何影响环境关心的分析不多,仍具有较大的探索和研究空间。

(二)环境关心与社会资本的测量

1.环境关心的量化

环境关心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构成性概念,对环境关心的测量极具复杂性。根据学者们对环境关心概念的界定,本研究认为环境关心是指人们对环境状况、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以及个人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做出贡献的意愿程度。这个概念主要包含心理感知和行为意愿两个层面,在概念操作化中具体表述为环境感知和环保意愿。

在CSS2013问卷中,对环境感知维度的考量,具体操作化为2个问题。问题一:“您觉得当前社会的生态环境安全程度如何”。问题二:“和其他国家相比,您觉得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实力如何?”。

在CSS2013问卷中,对环保意愿维度的测量,主要量化了受访者对环保行为的看法和认同程度。具体探索我国居民如何看待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主动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状况;自身的环保行为受周围人的影响程度多大;环保行为与政府和自身的关系程度;对环保问题的主观评价能力水平;政府的环保意见采纳评估。这些问题提供的答案分为四个梯度的符合程度,完全符合赋值为1,完全不符合赋值为4。赋值越高表明受访者的环保意愿越强。

2.社会资本的量化

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资本形式。前三种资本形式具有很强的私有性,而社会资本寄身于个体或组织的社会网络结构中,具有很大的公共性和集体性[12]。本研究拟采用的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指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的社会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间紧密联系的社会关系的状态与特征,其核心表现形式有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参与。

在社会资本的量化上,不同的学者会根据自己的选题,着重测量社会资本的某一维度或某些维度。帕特南和福山侧重于社会网络和组织,Hall既测量客观的社会网络和组织,也测量主观的道德规范[13]。张文宏测量了社会网络、社会地位和社会信任[14]。这些学者的测量方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社会资本的测量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帕特南、韩洪云和颜廷武的测量方法,本研究社会资本量化了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参与维度,其中社会信任包括特殊信任、制度信任和普遍信任的测量。在CSS2013问卷中,普遍信任测量的是受访者对教师、医生和陌生人的信任程度;特殊信任层面通过受访者自主评价对亲戚朋友、邻居的信任程度来进行测量;制度信任则测量了对警察、法官、党政领导干部及党政机关办事人员的信任程度。社会信任的答案选项分为四个梯度的信任水平,完全不信任赋值为1,依次赋值,完全信任赋值为4。赋值越高表明受访者针对该群体的信任水平越高。

社会规范状况主要测量了对互助和公平两个互惠规范的同意程度,问题操作化为,“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乐于助人的”,“大多数人都尽可能公平地对待别人”,这些问题提供的答案分为四个梯度的同意程度,非常不同意赋值为1,依次赋值,非常同意赋值为4。赋值越高表明受访者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度越高。

为了便于形成政策导向建议,社会参与主要测量了受访者的意见反映状况,是否参与过“给报刊、电台等写信反映意见”“向政府部门反映意见”。

三、研究问题与假设

只要人们开始管理自然资源,就难以避免卷入集体行为中。Jules Pretty等运用类型学的方法,说明公共资源管理组织通过社会资本的信任、互惠规范和网络推动自主合作,提高效率,逐步实现反应性依赖到独立意識,再到相互依存意识三阶段的过程[15]。社会资本在维持环境资源管理社团的生命周期、管理效果等方面有显著作用。社会资本有利于居民更好地利用公共资源,推动自觉的环境资源保护合作行为,为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正向促进作用。一是社会信任增强居民环保意愿的自发性。高信任水平,传播相似的主观思维判断。特殊信任越高的居民,一旦在亲缘关系和朋辈关系中接触到有关环保的意愿和行为,很容易自发形成自己的环境保护意愿。亲人与朋友之间的情感认同和相互信任,更有利于环保意愿的产生和强化[16]。制度信任水平高的居民,更容易接受环保法规、政策执行和环保标语等的号召力和约束力,自发地产生相应水平的环境保护意愿。普遍信任高,合作谈判成本低,更有利于参与者萌生合作环保的意愿,为环保合作行为提供了重要驱动因素。

二是社会规范增强居民环保意愿的互惠性。互惠的社会规范有助于建构个体的公平、互助型行动意向与行为模式,缓解集体行动的困境,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环境保护是一个具有“利他主义”的集体行动。互惠的社会规范可以指引居民把自我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增强其环保意愿的互惠性取向。互惠的环保意愿,有助于居民加入到普惠的环保组织和环保行为中去。互惠是环境保护行为和环保社会组织的核心。对互惠规范认可程度高的居民,其环保意愿的互惠性取向更高,在集体性环保行为的执行性方面表现更为积极。

三是社会参与提高居民环保意愿的层次性。社会参与是环境保护行为形式与内涵的传播载体。在传播与分享过程中,具有公共性和集体性的信息之间产生着交互碰撞。通过社会参与促进信息流动和个体间的互动,不仅能够有效约束个体在集体行动中的机会主义和“搭便车”现象,还能在集体行动中让成员产生“从众心理”。居民环境认知的层次和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居民环保意愿的层次。信息和理性驱动个体在社会参与中形成价值内化和动态团结的特征。价值内化与动态团结,使得居民的环保意愿层次不断提高。在参与中,个体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不断深化,环保行为的内容与策略不断更新,环保意愿的层次不断提升,有利于其环保行为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培植和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升居民环境关心水平,从而推进公众环保行为。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进行如下假设:

H1:社会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17],可以降低个体之间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推动互助共赢行为。假设社会信任水平越高,居民的环境感知乐观度越高,环保意愿越强。

H2:社会规范能够提高居民行为的可预测性和自控力。假设社会规范认同水平越高,居民的环境感知乐观度越高,环保意愿越强。

H3:社会网络可以增加欺骗的潜在成本,培育了互惠规范,从而约束和减少居民在集体行为中的机会主义和“搭便车”心理。假设居民社会参与频度和效度越高,则居民的环境感知乐观度越高,环保意愿越强。

四、数据与研究设计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简称CSS)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05年发起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连续性抽样调查项目。该调查采用概率抽样的入户访问方式,调查区域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年的CSS问卷主要包含A-G七个部分的测量,包含了我国受访居民就业、家庭、态度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数据研究价值很高。其中,A部分调查了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地等信息,E部分包含受访者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意愿表达,F部分对受访者的社会资本维度中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的状况进行了测量,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做了主观评价,G部分则量化了受访者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个人感知,并调查了受访者的社会参与状况。故而,CSS2013数据非常适用于研究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关心影响机制,对题项进行筛选和剔除后,所用的问卷包含3个量表,分别是人口学统计量表、环境关心情况量表、社会资本情况量表。

(一)数据整理

CSS2013數据初始样本为10206个,在保留考察变量及剔除其漏答、错答等选项后,最终形成了有效样本9541个,涵盖27个变量。其中居民社会资本量表包含13个变量,环境关心量表包含8个变量,人口学统计量表包含6个变量。

对筛选后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测量,以确保环境关心量表、社会资本量表以及总量表有意义,测量指标与主题相匹配,这是实证分析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关心影响的前提条件。

1.信度

经测量,筛选后的2013年CSS问卷中,环境关心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36,社会资本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45,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88,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7,而且总量表的系数接近于0.8,可见调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良好,可用于数据研究(见表1)。

2.效度

经测量,在环境关心量表的效度分析结果中,KMO的值为0.822大于0.6,证明量表原始数据很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旋转成分矩阵可以看出,原始的8个变量可以分为2个类别,即降维成2个公因子。根据变量的具体内容,可以将这2个公因子作相应的类别命名。成份1为环保意愿因子,成份2为环境感知因子,成份1和成份2共同测量了居民环境关心的状况(见表2和表3)。

在社会资本量表的效度分析结果中,KMO的值为0.726大于0.6,量表原始数据很适合做因子分析。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旋转成分矩阵可以看出,原始的13个变量可以分为5个类别,即降维成5个公因子。根据变量的具体内容,可以将这5个公因子作相应的类别命名。成份1为制度信任因子,成份2为普遍信任因子,成份3为社会规范因子,成份4为特殊信任因子,成份5为社会参与因子。这5个因子共同测量了居民社会资本的状况(见表4和表5),其中成份1、成份2和成份4共同测量了社会信任维度的状况。

综上所述,经筛选后形成的新的2013年CSS数据证明其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所有的题项都指向环境关心和社会资本两个主题,内部一致性良好,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问卷的内容结构也比较好,问卷结构与测值之间的对应程度较高。该数据非常适用于实证分析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关心的影响。

(二)模型的建立

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关心的直接影响与作用,采用的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指含有多个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用于揭示被解释变量与其他多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其数学模型为:y=β0+β1x1+β2x2+?撰+βpxp+?着

估计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的未知参数β0,β1,…,βp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核心任务之一。由于环境关心会受到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变量的影响,在社会资本影响环境关心的模型中,控制了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变量。

五、结果与分析

(一)居民对环境的关心程度较高

从表6可知,在9541个有效样本中,环保意愿和环境感知水平的均值都大于2.5,这表明受访者的环境关心水平皆处于中上水平。

从环境感知维度看,受访者主要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程度和生态环境实力进行主观评价,以测量其对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程度及生态环境实力的感知状况。从表6展示的均值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环境实力处于中上等水平,即居民对环境感知的总体评价相对比较乐观。

从环保意愿维度看,大部分的受访者不认为发展经济比环保重要,在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上,我国居民的态度比较理性,公众的环境保护行为具有较大的自觉性。同时,大部分受访者不认为环保是政府的责任,赞同环保与自己存在较大关系,居民环境保护的主动性比较强,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和意识取向。

然而,在评论环保问题时,居民所表现的对环保问题的主观判断评价自信心不足,这表明,受访者的环境科学知识储备不足。环保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居民发表环保观点和评论时的底气不足。同时,在向政府表达环保想法的过程中,居民认为政府的采纳工作不高,反馈态度不够积极。这很容易降低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和环保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因此,在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工作中,对公众环保意见及建议开展积极的采纳工作和正向反馈的态度,对于提高公众参与,增强自主环保意愿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数据显示均值相对较低,居民自主关注环保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仍需要提高。

(二)社会资本积累较好

从表7可知,在社会规范维度中,均值都大于2.5,在3左右分布,即大部分的居民比较同意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乐于助人、公平待人的,对互助和公平这两个互惠规范的认同度比较高。

在社会信任维度中,特殊信任和制度信任的均值都在3以上,说明大部分受访者对亲戚朋友、邻居、警察、党政领导干部等群体的信任程度处于比较信任的水平,其中对法官的信任程度最高。相对而言,普遍信任测量的水平则不太稳定,受访者对医生、教师等信任程度较高,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很低,处于不太信任的水平。可能对大多数人而言,信誉的规范作用尚未形成足够的个体间的信任基础,面对陌生人,大部分人还是以戒备心理待之。

在社会参与维度中,从均值显示结果来看,对大部分的受访者而言,其与政治、生活相关的社会参与度不高,均值不到0.1。可见,居民的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向报刊、电台、政府等渠道反映意见的频率不高。

从均值来看,居民的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的积累状况良好,而社会参与的积累情况有待提升。社会信任中特殊信任和制度信任的高水平积累,预示着居民在特殊关系网络和制度中容易产生较大的依赖心理,是其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来源,也是其获取环境知识,提升环境关心水平的重要来源。

(三)社会资本对环境关心的影響

1.社会资本与环境感知

表8为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从5个解释变量的标准系数大小来看,它们对环境感知的得分贡献度由大到小分别为:制度信任>社会规范>普遍信任>特殊信任>社会参与。

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参与对居民环境感知的状况都存在一定的贡献度,良好的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状况可以提高居民对我国和周边环境状况感知的评价水平,而社会参与会削弱居民对环境感知的乐观心态。在提升居民环境感知水平中,制度信任和社会规范的推动作用明显。

2.社会资本与环保意愿

在表9模型中,社会参与在涵盖所有社会资本变量的模型中被剔除了。从4个解释变量的标准系数大小来看,它们对环保意愿的得分贡献度由大到小分别为,社会规范最大,其次是制度信任,然后是普遍信任,最后为特殊信任。

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对居民环保意愿的状况都存在一定的贡献度,良好的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状况可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愿。相比于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发挥着更好的促进居民环保意愿的作用。

六、总结与讨论

我国居民的环保意愿和环境感知水平状况良好,环境关心水平呈提升态势。环保行为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可能性。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参与对居民环境感知的状况都存在一定的贡献度,它们对环境感知的得分贡献度由大到小分别为:制度信任>社会规范>普遍信任>特殊信任>社会参与。良好的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状况可以提高居民对我国和周边环境状况感知的评价水平,而社会参与会削弱居民对环境感知的乐观心态。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对居民环保意愿的状况都存在一定的贡献度,它们对环保意愿的得分贡献度由大到小分别为:社会规范>制度信任>普遍信任>特殊信任。良好的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状况可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愿。

社会资本优化环境感知的路径在于,丰厚的社会资本有助于构建安全和睦的邻里社区,维持宜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健康与幸福。生活在社会资本高、安全和睦的社区环境中的居民对国家和周边环境的感知评价相对应地处于较高水平。丰厚社会资本的地区,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水平相对较高。这一健康和幸福的状态,有利于居民对周边的环境感知做出一个积极正向的评价。

社会资本增强环保意愿的机制在于,社会信任可以增强环保意愿的自发性,社会规范则能增强环保意愿的互惠性,而社会参与会提高环保意愿的层次性。社会资本通过影响环保意愿的自发性、互惠性和层次性,改善居民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和参与环保行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环保行为的目的和益处得以实现。综上,培植社会资本,有助于推动公众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娄缤元,夏建中.从个人到社会: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取向的转变[J].新视野,2013,(5).

[2]边燕杰.论社会资本的累积效应[J].学术界,2018,(5).

[3]韩洪云等.社会资本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4]颜廷武等.社会资本对农民环保投资意愿的影响分析——来自湖北农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1).

[5]刘晓峰.社会资本对中国环境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

[6]虞慧怡等.社会资本对环境政策的影响研究进展[J].软科学,2016,(1).

[7]洪大用,卢春天.公众环境关心的多层分析——基于中国CGSS2003的数据应用[J].社会学研究,2011,(6).

[8]范叶超,洪大用.差别暴露、差别职业和差别体验——中国城乡居民环境关心差异的实证分析[J].社会,2015,(3).

[9]郝文斌,张会来.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环境友好行为意愿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10]李秋成,周玲强.社会资本对旅游者环境友好行为意愿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4,(9).

[11]张俊哲,王春荣.论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12,(3).

[12](美)罗伯特·帕特南,刘波等译.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M].刘波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卢春龙.西方政治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理论[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5).

[14]张文宏,于宜民.社会网络、社会地位、社会信任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15]Jules Pretty ,Hugh Ward.Social Capital and the Environment[J].World Development,2001,29(2).

[16]Feng Hao&Jay L. Michaels, Shannon Elizabeth Bell. Social Capitals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the 2010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J].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2019,(1).

[17](美)林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 斌]

猜你喜欢
公众参与社会资本
论公众参与立法的利弊与保障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