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越读——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创新与实效探讨

2020-08-18 17:34冯建利
文存阅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学课程语文阅读

冯建利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不断创新,阅读课教学也成为了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语文课程的基础,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对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11中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进行分析其优势所在,旨在对教师日常教学有所帮助,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作出贡献。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创新与实效

阅读是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地吸取自己喜欢的的知识。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经历的重要转折点,在语言学习中,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好坏。不但影响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也对写作能力有深远影响。高中生个体差异逐渐加大、阅读能力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这类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开教学,充分引导学生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感,并积极正确使用阅读,悦读,越读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

1.实现阅读、悦读、越读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高中生而言,马上就要进入人生的重要阶段,阅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想象力的精彩,丰富高中生的文化底蕴,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阅读书籍可以激荡起人们内心,一切爱与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1]。

1.2拓展创新思维,开创阅读新方式

创新思维是在不断突破思维定式的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定式是囚禁人类创新精神的监狱,只有打破思维定式,破而后立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相关联的提问环节和有深度的问题,可以循序渐进让学生不断思考。在问题设计上需要深入浅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在学习中大胆提问,多问为什么。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打破思维定式,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带着思想感情去阅读,在阅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在理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情感带入到阅读中,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文章是借助文字描述和感受,具有间接性,常常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留白之处联想、补充,对文本进行二次创造,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意蕴。

1.3创新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阅读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悦读是灵魂碰撞迸发的火花。因此,阅读需要敏感的内心,激荡的感情,需要对文化的感悟以及生活的磨炼。因此在阅读教育的改革中需要提供必要的保障,坚持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和学习的主体。只有维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升[2]。频繁的互动,可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畅通,和学生问题的有效反馈,避免重走传统化教学的老路,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教学当中的民主性,要彻底摒弃教师的霸权地位,让学生不受束缚地学习。实现良好的学习的氛围,以及良性竞争体系,形成多元化教学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教学,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情趣,提高阅读能力。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阅读教育改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对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便学生掌握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方法,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主题模糊不清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中,常常以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基础。教师常常拘泥于课本中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消化大量的知识,被动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力不高、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成绩下滑。阅读教学与其他课程不同之处在于,如果教师对于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解释,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导致语文教学的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2.2教学方式古板,无法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方式古板、单一,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不够立体、理解程度较为浅显、教学模式相对简单。教学方式枯燥、教学内容固定,对于学生吸引力程度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高中阅读教学质量。

2.3教学和课外阅读无法有效连接

课堂教学往往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还需要课外阅读加以辅助。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而忽略了课外阅读的作用,有的教师更是觉得课外阅读不但没有用,还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缺少课余时间阅读不仅影响语文教学质量,还不利于学生构建丰富的知识网络。

3.阅读教学模式创新有效措施

3.1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中心

教师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常常存在着自控力不足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监督引导的作用,以保证课堂教学可以正常进行[4]。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阅读文章,进行探索性的阅读。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中的思想感情。

3.2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方法的应用是阅读教学模式改革的第一步,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意识,改变原有的教學观念,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做成图片和插图形式。利用课件的方式进行展示,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课余时间利用舞台剧的形式,让学生扮演主要角色,更加深入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3.3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促进课堂和课外阅读有效结合

教学模式的创新还包括增加课外阅读环节,通常课外阅读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这种方式对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意义不大。创新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注重课内外阅读的关联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基本成型,可以适当进行延展性阅读,进一步提高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同时也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

4.阅读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

4.1根据不同的问题,注重不同的阅读方式

高考需要考查学生对于不同类型文体的掌握能力,不同的阅读问题需要用不同方式应对,一般有:现代文、文言文、诗歌、小说几种文体,每个文体都有相对应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尊重阅读的共通性,也要针对文本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形成多种阅读习惯。

(1)小说阅读方式

在小说的阅读中,需要对人物的塑造、故事背景的描写以及情节设置等方面进行解读,同时也要将学生带入小说中的叙事视角,给学生带来多种阅读体验。比如在教学《品质》这篇文章时,有的学生将自己带入了文章中“我”的视角,体会到“我”对格斯拉的关切和同情;有的学生将自己带入文中“同行的年轻人”,体会到“年轻人”对于格斯拉不甚理解,甚至是嘲讽;还有的学生将自己带入格斯拉的视角,体会到格斯拉这个手艺精湛的工匠对于自己高超手艺的自信,和强烈的自我认同感。由此可见采用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所得到的阅读感受也不相同。教师需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解构文章所蕴藏的内涵。

(2)诗词阅读方式

在诗词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比如《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教学中,抓住诗词的构图意向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理解。首先通过对描写画面进行想象,其次再感悟词作当中描写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这个思路对诗词进行解读,学生根据想象的不同画面,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个性和阅读中的体会,谈谈对于诗词的理解。

4.2建立问题式课堂,促进阅读多样化

阅读是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阅读过程需要激发学生个性化思维,不断与作者展开对话。这个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分化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分析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宝玉挨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小说后,做一些阅读笔记,摘抄出对于人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几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梳理问题,让阅读的过程更具探索性。

比如站在贾宝玉的立场思考,宝玉为什么挨打,宝玉为什么不愿见贾雨村;在贾夫人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宝玉挨打时提起贾珠,这一行为体现了王夫人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在贾府的地位又如何;在贾政的角度思考,贾政几次落泪的不同之处,分别体现了贾政怎样的心理状态;在林黛玉的角度思考,最爱宝玉的就是黛玉,为什么宝玉挨打之后黛玉是最后一个来看望他的;在薛宝钗的角度思考,宝钗来看望宝玉的时候说了什么,跟哪个人物说的话相似,在贾母的角度思考,贾母在宝玉挨打时候说了什么,贾母在贾政心中又有怎么样的地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上哪些问题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需要了解之处。围绕设置的问题,通过阅读找到答案,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以“假如我在大观园”为题目进行作文,展开想象。小组之间互相评分,选出优秀的范文进行展示。

这种互动性教学模式的开展最大的优势就是,首先进行情节叙述,其次阅读文章,到最后进行人物描写,每个环节逐渐递进。课堂教学更有层次感,从原来封闭式的课堂转为开放式,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风格更加多样化。

4.3利用多元评价机制,强化语文阅读创新成果

评价是对教学成果的反馈,是语文阅读教学必不可缺的环节。评价机制的建立完善,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撰写的评价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课后作业中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师建立评价机制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在课余时间开展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阅读后整理成读书笔记的形式,在读书分享会跟全体同学分享读书时的收获、经验和感受。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悦读、越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4.4巩固阅读教育成果的方式

(1)通过阅读进行主题想象

情景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场景和环境,另一种指情节和人物内心。由于文章学习中的场景纷繁复杂,学生容易在众多情境中迷失阅读的目标。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主题场景训练。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更能区分主次,确立阅读的目的。

(2)活用生活场景,丰富阅读过程

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尚未接触社会的高中生而言,对于生活的观察尤为重要。在阅读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活用生活情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在生活的情境中,有利于学生发现细节,增进阅读的理解程度。

结语

目前我国的高中語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教师应该摒弃传统阅读教学观念和单一阅读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学生的互动教学模式。此外还要重视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锦东.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20,39(04):18-19.

[2]瞿锋.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20,39(04):34-36.

[3]杨伟平.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青海教育,2020(03):36-37.

[4]贾向敏.高中生语文阅读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2020(08):59-60.

猜你喜欢
教学课程语文阅读
社区融合教育点亮智障儿童的生活
高校开展武术段位制教学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高职电子技术教学课程探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因材施教在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