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内则通,出外则达

2020-08-19 12:53陈奕洁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旷达平衡点本质

陈奕洁

“入乎其内”是深入事物内部感受本质;“出乎其外”是跳出事物本身把握整体。“入乎其内”讲求用感性的目光凝望生活;“出乎其外”需要用理性的目光分析世态。

如果这个时代“入乎其内”的感性者太多,則不免需要一些“出乎其外”的理性者来指导生活;若这个时代“出乎其外”的眺望者太多,则不免需要一批“入乎其内”的探寻者来感受生活。

有人说生活需要细细把玩,只有用真心把灵魂与肉体一同带入生活,方能品味世间的真情实感。的确,只有我们调动共情力,亲密接触生活,入乎其内地感受生活,才能更加设身处地地把握事物的真实情况。这就好比无论他人如何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述桃花源,也不及我们亲眼所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来得真切。

在入乎其内的同时,我们的情感会产生共鸣,这又容易让我们在主观判断上倾执一方,进而执拗地认定一方,甚至丧失我们原有的判断力。同时,在“入乎其内”的过程中,我们会因探求的不断深入,无形之中将自己所观测的视角不断缩小,最终导致失去全局视野而拘泥于一点。因此,无休止地“入乎其内”是不可取的,我们也要善于“出乎其外”地超越生活。适时地跳出事物本身,以客观的视角审视生存状况,提炼生活的本质,提升生活的品质,从而保持诗意浪漫的栖居姿态。

而真正的“出乎其外”也并非摒弃客观存在的一切,纯粹靠意志判断事物。追求绝对的“出乎其外”同样是不现实的,就算心灵已从形体躯壳中抽离,也难免要被具体因素所牵绊,就连“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也不能离开大风扶摇直上。因为,“出乎其外”所体现的不仅是以上帝视角进行客观分析,也是一种洞悉一切的旷达气度。

由此,我们发现,其实“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并无绝对独立的优势。两者因相对而存在,因存在而相互转化:往前走进一步或许就是“入乎其内”,向后回望一眼或许就成了“出乎其外”。而我们对待这两者的正确态度,就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能深入事物内部进行探寻,亦能抽离其间俯瞰万物,最终达到“中庸”的生存模式。

“入乎其间”是了解事物的基础,只有立足于真实存在的客观物质,才能“出乎其外”,以符合现实的判断标准悟出其蕴含的本质,这两者的融合在苏东坡身上便体现得甚是明显。他不但能顺应儒家的思想积极入世,置身其中关心民间,从而推动时代发展,也能以佛、道的态度坦然面对人生的跌宕坎坷,以“局外人”的心态认清人生。他的一生,实质上就是在两者间不断探寻其平衡点,做到进出自然,切换自如。

“入乎其内”是穷极万物,只有向内探求,才能使人的理解变得更为具体、真切;“出乎其外”是超越万物,只有向外远眺,才能使人的心智变得更为旷达、高远。两者相结合,便成了“通达”的人生境界。

(指导教师:罗洪眉/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旷达平衡点本质
旷达者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探寻中国苹果产业的产销平衡点
电视庭审报道,如何找到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点
在给专车服务正名之前最好找到Uber和出租车的平衡点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